金融危機形勢逼人,奧巴馬政府為何對人民幣態度急轉。
4月15日,美國財政部向國會遞交了國際經濟和貨幣政策報告。根據《1988年貿易和競爭力綜合法案》的規定,這是蓋特納就任財政部長以來,財政部首次向國會遞交這一報告。
根據報告做出的結論,在報告涵蓋的時間段,即2008年下半年,包括中國在內,沒有一個美國主要貿易伙伴符合“非法操縱貨幣”的標準,這與奧巴馬競選時的論調大相徑庭,奧巴馬在競選總統時,曾經指責中國政府操縱人民幣匯率,并暗示當選后將通過法案對此實施懲罰。報告稱。針對中國做出這一結論是基于以下因素:首先,中國已經采取了擴大匯率靈活性的措施;其次,2008年6月~2009年2月,人民幣實際升值了16.6%,尤其是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在大多數新興經濟體貨幣對美元匯率急劇貶值時,人民幣對美元有所升值;第三,官方數據表明,2008年下半年,中國外匯儲備積累速度放緩;第四,中國實施了龐大的財政刺激措施,這將有助于刺激內需增長以及幫助中國經濟重新獲得平衡。但報告也表示,財政部仍然認為人民幣幣值被低估。
形勢比人強
奧政府之所以作出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一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日益市場化。自2005年7月以來,中國逐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增強,與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聯動明顯,體現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原則。中國今后仍將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不僅符合中國利益,也有助于維護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羅奇表示,中國的匯率政策目前仍令人滿意,美國政府應相信中國所做的努力,并認識到中國像其他主要經濟體一樣也面臨著經濟困境,在經濟放緩之時,美國若向中國提出人民幣升值要求“不可取”,一旦中國經濟擺脫放緩勢頭,中國政府將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認為,中國從未操縱人民幣匯率。相反,在過去十多年里,中國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確保了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這也是對世界經濟金融的重大貢獻。
二是西方的指責“損人不利己”。個別西方國家近期之所以再次就所謂人民幣匯率問題指責中國,主要原因在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其國內經濟形勢惡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年來,中國積極融入世界貿易體系,為全球市場提供了大量產品,使西方消費者受益。隨著經濟壘球化不斷發展,一些西方國家的特定行業受到影響,這是國際市場競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結果,也與某些國家實行的對華出口管制政策有關。因此關起門來搞貿易保護主義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損害本國消費者的利益。
三是當前應該全球攜手應對金融危機。自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升級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社會已逐步達成共識,即在金融危機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各國只有攜手應對,采取協調行動。實施大規模貨幣和財政刺激政策,才能避免經濟出現更為嚴重的下滑。過去幾個月,中國一直與國際社會攜手應對金融危機,并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此時就人民幣問題指責中國,是不公平和不公正的。歷史經驗證明,面對類似金融危機這樣的全球性挑戰,只有國際社會精誠合作、積極應對,才能有效解決問題。無端對他國進行指責的做法已明顯不合時宜,必須加以摒棄。因此,值此全球領導人努力建立聯合陣線、共同抵御經濟危機之際,美國政府此舉避免了與中國發生沖突,含蓄地認可中國通過避免競爭性貶值及擴大內需的政策,幫助穩定全球經濟的做法。蓋特納也表示,世界在過去六個月里發生了很多變化,這就要求在做最新評估時要有一個“新鮮”的視角。一向對中國持批評態度的民主黨籍參議員舒默近來也表示,政府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現在恐怕不是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恰當時機”。
四是美國自身也受到了全世界的批評。當前美聯儲實行“定量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開始擴張性發放,可能造成世界匯率的波動。若世界其他國家貨幣的升值都是由美元泛濫造成,可以說美國通過貨幣政策操縱了美元匯率,因而美國現在的態勢是由攻變守。
此外,美國政府的舉動還出于中美兩國在金融危機期間的利益關系考慮。G20倫敦峰會的召開,有人開玩笑說應該是G2峰會,即中美峰會。盡管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但也反映出中美關系日趨緊密及其對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性。中國作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者(到今年2月末,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達到7442億美元),如果采取“相惡”的做法大量拋售美國債券,雖然自身蒙受巨額損失,但也必然會使美元體系癱瘓,對美元的全球地位構成挑戰,美國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因此對中國這個負責任大國的態度必將逐步變得友好,也必將重視中國的聲音。美國《華盛頓郵報》認為,美國依賴于從中國借款,讓中國在美國經濟中處于“更大的支配地位”。
仍是向中國施壓的砝碼
奧巴馬政府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軟化立場有助于緩和中美關系。
近年來,中美經濟關系日益密切,兩國貿易額從1979年的25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4000多億美元(美方的統計),就國別而言,美國早已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事實上,出現在《財富》全球500強排行榜上的所有美國公司都在中國做生意,對中國不同行業的五萬多家公司進行投資。目前,中國已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而且,中美雙邊關系已不再是地區性的,而已成為全球性的;如何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如何抵制氣候變暖、如何確保全球能源安全、如何防止核擴散等議題都已成為中美兩國需要攜手應對的共同問題。中國在奧巴馬政府優先考慮的綠色經濟方面有許多要向美國學習的,而美國可以借鑒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整頓銀行體系的做法。
可是,在中美關系積極向好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美國政府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軟化并不能消除美國國內對中國操縱匯率的指責。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奧巴馬政府此次拒絕給中國打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雖然有助于緩和中美兩國關系,但有關中國沒有操縱貨幣的結論與他競選總統時的立場形成了鮮明對比,也同財政部長蓋特納今年1月在國會就他的任命舉行的聽證會上的有關說法沖突,這一態度上的轉變可能會使美國的一些國會議員以及工會組織感到不滿。他們正積極爭取美國政府采取行動,懲罰那些“刻意壓低本國貨幣匯率”的國家。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參議員葛拉漢就稱,美國財政部做出的是政治性而非經濟性決定,因為“中國人確實操縱了他們的貨幣”。
可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匯率問題仍然會成為美國政府向中國施壓的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