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恢復兩會協商、「大三通」的實現,兩岸經濟關系進入新起點并迎來新機遇。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之下,兩岸如何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成為焦點。

在過去的2008年里,大陸與臺灣關系日漸向好,隨著通郵、通航、通商時代的正式來臨,經貿交流也將更為密切與頻繁。由于面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兩岸雙方在2008年12月20日~21日召開的「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表示,將會攜手應對金融危機,并籍此擴大和深化經濟交流合作,以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
此次論壇以「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為主題,就拓展兩岸金融業與服務業合作、促進兩岸雙向投資、構建兩岸經濟交流的制度化安排進行探討,期間不僅通過了九項共同建議,為兩岸經貿前景指明方向;大陸亦再次頒布十項惠臺政策與措施,加強雙方經貿合作。
拓展兩岸金融與服務業合作
日益密切的兩岸投資貿易往來,對兩岸金融合作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雙方如何加強金融合作成為本屆論壇的重點之一。
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建議兩岸共同探討在金融經濟方面相互支持合作的可行模式,他透露,在廣大臺商最缺乏的融資方面,臺灣將有具體的方案來支持企業在大陸的繼續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亦提議,「兩岸雙方有必要就建立兩岸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監管合作機制和貨幣清算機制盡快進行商談,爭取盡早簽署相關協議,解決兩岸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的問題。」
隨后發表的共同建議亦為金融合作進言獻策。兩岸希望進行積極合作,互相支持,除了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解決廣大臺企融資難題外,還呼吁雙方盡快建立兩岸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監管合作機制和貨幣清算機制,爭取盡早簽署相關協議,解決兩岸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的問題。同時鼓勵兩岸金融業者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訓和學術交流,通過適當途徑加強信息溝通、監管合作與業務往來,增強防范金融風險能力。
在服務業方面,大陸鼓勵和支持臺灣服務業西進,尋求在信息服務業、運輸物流、商業零售、醫療、會計、管理咨詢、職業技術教育、文化創意、電信等多個服務業領域的合作。
謀求兩岸雙向投資
目前,通商、通郵、通航的「大三通」愿景基本實現,但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之時仍有諸多問題,例如大陸部分商品進入臺灣受到限制、大陸企業向臺灣投資難的問題亟待解決。
大陸呼吁臺灣方面能夠為大陸企業赴臺投資創造條件,實現兩岸資金、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正常雙向流動。吳伯雄亦建議互相開放雙方參與彼此擴大內需、擴大公共合作的工程,引進對方的資金、工程經驗、工程管理、技術等方面的經驗。
雙方共同建議:「為因應全球經濟衰退,兩岸皆在積極推動擴大內需及加強基礎建設相關計劃,雙方應采取具體作為,支持兩岸企業相互參與擴大內需及基礎建設,創造新的商機,強化共同應對經濟變局的能力。」
對于臺灣部分人士擔憂擴大開放大陸資本和產品入臺,會對臺灣一些產業造成沖擊的想法,大陸方面則提議兩岸有關方面可以就兩岸市場開放和落實產業保護問題進行協商,「妥善規范投資秩序和市場環境,照顧各方利益,促進兩岸經濟關系持續健康發展。」
產業合作方面,雙方建議加大在信息、通訊、環保、新能源、生物科技、中草藥、航空工業、紡織及纖維、LED照明、工業設計等領域的合作,并鼓勵兩岸企業合作開發油氣資源。在推動兩岸在高科技、基礎科學等方面,能夠加強兩岸共同制訂電子信息等產業技術標準的合作,加快科技研發成果產業化進程。
此外,論壇呼吁兩岸加強投資權益保障,并為實現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推動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
十項惠臺措施互助兩岸
對于此次論壇提供的九項共同建議,兩岸雙方表示將以此為依據,為政府決策提供必要參考,并為兩會協商探尋可行方案。
除了共同建議外,在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大陸頒布了十項惠臺措施,表示將為臺資企業融資、轉型升級提供幫助,并將加強在開發利用新能源、促進傳統中藥現代化、電子信息產業等各大產業上的合作。中共中央臺辦主任王毅同時透露說,大陸企業已先期達成20億美元的采購臺灣企業面板意向。
根據截至2008年10月底的數據顯示,臺灣有70%的企業在大陸進行投資,大陸方面累計批準臺商投資項目77000多個,實際吸引臺資470多億美元,兩岸貿易額累計達8400多億美元。

對此,大陸方面表示:「廣大臺商積極推動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成為促進兩岸關系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蓬勃發展的進程中,大陸獲得了許多重要啟示,積累了不少有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