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上海宇博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上海優及達網絡科技公司總經理
經歷:
研究大陸股市及經濟逾15年,多次在大陸及臺灣各大券商擔任演講嘉賓,精通兩岸產業動態及上市公司。
2003年成立宇博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致力于臺企財務顧問及產業投資服務;
2005年拓展訊即達互動視訊模式(www.u-builder.com)。
2008年成立優及達網絡科技公司,并與國研中心知名專家合作定期舉辦宏觀經濟及多產業網說會。
那些在過去景氣好時無暇顧及改善潛藏問題的企業,反而可以趁此景氣不佳時,切實將問題解決。雖非一朝一夕,但突出優勢,想必是各個企業最容易去發揮的——對于具規模的大企業,降低成本的能力,依然是競爭力的重心;而對中小型的企業,創新定位將是生存的第一要務。
任何一件事,都有其正面及負面因素存在,如何因應負面的沖擊,已被談論很多了。不過,找到正面條件,突出優勢,重新找到自身的新定位,是在這一次大變局中,無論是個人與企業,都要確定的新角色和新價值。
古人說:「疾風知勁草」,狂風過后,立即顯現誰還存在于大地之上。經過這次風暴的沖擊,面對危險,人們才會想去找面對及解決危機的方式,以求生存。
與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相比,似乎現在看到的情景,歷史再重演復古連續劇;各國慌忙面對這個突出其來的華爾街金融大地震,以及引發的歐美經濟大海嘯,漸漸的看到了骨牌效應的嚴重性——就像海嘯過后潮退時,將卷走無數岸邊的東西一樣,此時這場破壞的真實慘狀才開始全面呈現。
跟緊「政策」腳步,掌握新商機
為遏制經濟下滑趨勢,大陸此次推出「四萬億人民幣」公共工程建設的投入,無非要刺激內需,擴大消費已成主軸。與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一樣,此次政策基本仍以交通、水利等基礎建設為導向,希望能拉動經濟的發展,提振居民的消費。不過,投資政策并非能夠立竿見影,從過去的經驗來看,都會經歷一段時間后才會對經濟產生效果。
與過去政策為了應對通膨所采取的緊縮政策相對比,許多投資在價格高企時并不是很好的出手時機;但目前因為對景氣下滑、通縮的穩憂,政策導向逐漸趨于寬松,這無疑為投資帶來一個好的時機——許多商品原材料不斷下跌,能源價格也不再像之前那樣不斷飆升,而政府為了刺激就業所提供的稅收優惠,將為投資成本的下降帶來機會。
寬松的政策環境,反而提供了與過去不同的機會。像針對購房消費,各地推出了減少稅收及降低手續費等優惠政策;為了改善和提振投資環境,各地政府也紛紛推出鼓勵企業的高新技術稅收優惠,加速產業升級。因此,臺商當下應該跟緊政策的腳步,洞悉并掌握新的商機。
改善弱點突出優勢
此次經濟的下滑對出口型的傳統產業影響尤甚,他們還同時受到匯率稅率等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一次又一次被擠壓至生死存亡的邊緣;不過,那些在過去景氣好的時候無暇顧及改善潛藏問題的企業,反而可以趁此次景氣不佳時,真的將問題解決。雖然非一朝一夕,但突出優勢,想必是各個企業最容易去發揮的;累積經營多年的經驗,優劣勢立判。對于具規模的大企業,降低成本的能力,依然是競爭力的重心;而中小型的企業,創新將是生存的第一要素。
最近與一開發區的人員交流時,提到他們開發區內的學校,培育出來的工業設計人才,早在大二時就早已被區內的企業預定一空,可見搶手的程度,也顯示企業對于產品創新需求的殷切;這也是企業面對當前的困境,思考如何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的關鍵因素。尤其以過去仰賴代工為主的企業,尤其需要去改善以往接單開工的弱點,加大創新經營的力度。
專注本業,長治久安
對于很多企業經營者而言,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找尋定位;一但定位明確,也才能確立在行業發展中的角色。在面對每一次的景氣周期沖擊波時,只有定位明確、專注本業的企業才能長治久安。
無論在歐美,在中國,或在亞洲其它國家,最近實體經濟逐漸顯現出危機,究其原由我們發現,企業危機的產生,并非是在其本業出現嚴重的問題,正如美國的實體經濟受到的沖擊,更多是來自次債引發的虛擬經濟問題對實體經濟的侵蝕。
過去的經驗一直提醒企業經營者,要安本分,也就是安于本業;很多企業在流動性泛濫時期,因為易于從銀行取得資金而大肆擴張,終就導致資金鏈斷裂,從而引發財務危機。
如何面對不景氣?當然要不斷緊縮非本業的領域,將資金及資源集中在本業,這是渡過不景氣寒冬的最佳策略。挖掘本業的優勢條件,積極發揮包括人才在內的本業資源條件,將是企業的長治久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