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大陸最早一批對外開放的城市比作一個大家庭,那么連云港算的上是這個大家庭中「成家立業」最晚的成員。也正因如此,其在當下才更顯寶貴——至今還能擁有大塊土地、極低投資成本及難得的城市邊際效應。

「水晶之都」的「新絲綢之路」
「2008年連云港GDP增長仍保持13%左右,財政增長保持40%左右,港口吞吐量從8500萬噸超過1億噸,集裝箱從200萬標箱達到300萬標箱。」這便是連云港市委書記王建華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說的第一組資料。
這座位于上海和青島海域之間最大的海濱城市,當下正在釋放自己的魅力。「很多臺商只是對我們還不太不了解,當他來過連云港之后,一定會喜歡上這里。因為這里一年中大多數時間都擁有良好的空氣,同時更擁有大陸同等城市不可再擁有的寶貴資源。」對連云港,王建華如此評價。
作為大陸首批沿海開放城市(1984批準),這些年連云港的發展可謂「知名度」不高不低。可偏偏正是這不高不低的態勢,注定其在日后的東部沿海區域發展中「大有作為」。
「從制造業發展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連云港是中國最好的投資地,尤其是適合大進大出的臨港產業。就中國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來講,大家走的都比較快,而除了像連云港相對保留了一些空間之外,別的城市早就排滿了企業。」王建華說。
連云港目前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供應充足,港口物流成本低廉。「我們雖然在內陸沿海,但我們的服務比起發達的地方并不差,與內陸地區比我們更是一流。我們的政府團隊理念先進,企業應該選擇來這里投資。」之前在南京江寧區主持工作的王建華,如今對連云港的了解和感情更深。
橫跨亞歐大陸最便捷的一條陸上交通大動脈新亞歐大陸橋,也被稱作「新絲綢之路」,它的西端是荷蘭鹿特丹,東端就是連云港。 而今在這7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擁有在冊臺資企業480余家,整體到位資金已達9億美金。
「舉全省之力,造新增長極」
面對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連云港市將如何行動?王建華認為,連云港戰略位置重要,應該在振興蘇北、服務中西部乃至國家發展層面上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當下連云港市委市政府正在按照江蘇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明確將連云港定位為國際性的海濱城市、現代化的港口工業城市、山海相擁的知名旅游城市。
「改革開放30年,連云港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將進一步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擴大開放,在開放過程中,進一步匯聚優質發展要素,啟動過去僵化了的資源活力。按照規劃引領,我們正將臨港產業區、海濱新城、海上CBD、港口、中央商務區等功能組團整合到一起,形成功能模塊。」王建華強調。
目前,連云港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泊位31個,15萬噸航道建設已經順利竣工,并在籌備20萬噸以及30萬噸航道建設工作。此外,投資50億元人民幣的蘇港航道建設工作也正在進行中,預計2009年完成,屆時將通過連接京杭大運河和長江水系,實現河海聯運。
「我們的基礎設施都是一流的,港口綠化帶及整個城市的水電氣供應,全部是一次性到位。對于來投資興業的臺商均予以最好的政策。我們大力支持臺資企業科研、創新,最好能把研發機構設在連云港。」針對臺商投資,王建華熱情發出邀約。
大陸國家統計局對外公布的2008中國百強城市排名,連云港正式從2007年的第76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39位。而對連云港來說,其最大的優勢是港口,是大的吞吐量,是降低了的運輸成本。「如果我們與蘇州相比,我們擁有的就是一切從零開始的后發優勢!」王建華說。
如果說過去因為連云港的知名度不夠,城市競爭力相對不強,而使得其并未獲得眾多臺商的了解和青睞;那么當下的連云港,將抓住以連云港為龍頭的「江蘇省沿海發展戰略」即將全面鋪開的有利契機,在實現協調發展的大環境中「突出重圍」,成為江蘇省經濟的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