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世界經濟因金融海嘯導致景氣寒冬提早到來,在一片不景氣中,加之之前的一些不利企業發展的因素:材料成本、工資成本逐年上漲、勞工意識形態抬頭、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減少,交貨期限不斷壓縮、消費者質量意識高漲等,當金融危機來臨后,廠商遭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筆者在反思一個嚴肅的問題,在一片「如何過冬」的聲音中,沒有有經營穩健獲利的企業?答案肯定是「有」。只是在景氣好時負面訊息往往被忽略,反之景氣不好時,正面訊息通常也會被忽略,或者不好意思報導。但筆者認為,金融海嘯又不是經濟毀滅,更何況應沒那么差,因2008年大陸經濟成長率應可維持9%以上,只是比歷年來差一點點,所以筆者認為,應多多介紹當下成功中小企業經驗,反轉市場恐慌氣壓,更不應該在金融海嘯威脅時,集體制造恐慌,平增全社會恐懼心理。
擁有內銷市場 可立于不敗
位于深圳福永鎮30年的某臺資企業,專業制造各種串激、直流、感應電機馬達,廣泛用于家用電器、電動工具、辦公用品、汽車組件及休閑娛樂、健身器材等,大部分產品均外銷出口,主要銷往歐美、日、韓、巴西等國家與地區。陳姓創辦人深知大陸13億人口內銷市場廣大,于是2006年開始積極籌備內銷市場,2007年針對內需市場企業在營銷研發及管理作相應配套,2008年因大陸牛奶三聚氰安事件及人們養生需求,造就大陸一家上市公司從事家電的一款豆漿機紅火熱賣,身為豆漿機關鍵零組件——馬達的供貨商,自然而然水漲船高,產量需求穩定激增。在深圳福永地區很多加工廠員工都提前放假返鄉,唯獨該廠還在增聘員工,形成強烈反差。
筆者從事企管顧問多年,接觸許多從事外銷來料加口臺資企業,從十幾年前平均毛利率40以上到現在平均毛利率5左右,國際買家幾乎每一年都要求供貨商cost down.,每一年老板都喊沒錢賺,但真的沒錢賺的時間,嚴格來講應該算是2008年。面對如此國際競爭環境,許多出口企業主都曾想過要轉型作大陸內銷市場,但往往停留在說和想,未聞樓梯響或者投入力度不夠,有的或許有投入,但經幾次失敗就放棄。
當下大陸強力放送內需經濟商機,對企業來說是千載難逢好機會,應趕快投入準備,以當年作外銷的拼搏精神,不要再留戀過去來料加工風光的歲月,套用一句中國古話:「有舍才有得」。
跟吃沾上邊企業 肯定有賺
位于廣東深圳板田鎮十多年的某家民營企業,是一家集農副產品養殖、加工配送于一體的企業,主營業務為農副產品配送,包括蔬菜瓜果、肉類海鮮、糧油副食、干貨調料等。在深圳、廣州、東莞、惠州、等地設立了分公司,是典型的「菜籃子」工程企業。主要客源來自政府單位及企業,以往在營業額上億的基礎上每年都有30%的業績成長,并且凈利潤率都不錯,盡管2008年大環境不好,這家企業的業績仍然增長20%。臺灣農副產品配送在臺灣有很好管理經驗及經營優勢,目前在大陸農產品物流配送中,臺資企業經營者尚屬少數,現兩岸已實現三通,臺資企業如在內地經營此業態必有很好發展利碁。
來料加工廠身兼貿易商
燈飾業應是臺商在大陸從事制造業最多廠商業態之一,在廣東省中山、古鎮、小欖、淡水、順德、惠州、東莞等地大小企業有上萬家之多,歐美的次貸危機對燈飾業沖擊很大,2009年的訂單平均比往年減少30%左右。位于廣東陳江20年的某臺資企業,主要設計、生產與銷售燈飾、擺飾、庭院GARDEN系列工藝品,以多材質運用,現代與典雅的造形,多變的顏色搭配聞名,產品全部遠銷歐、美、日等地。2008年業績下修并不多,毛利率維持亦正常,在大環境如此差的情況下,能有如此成績實屬不易,筆者分析原因,該企業不僅僅是來料加工廠,同時也是貿易商,對業務的掌握與調整有高度主控性,加上具有自主研發創新實力,是勝出一大因素,筆者接觸許多來料加工廠,目前都沒有從事貿易商想法與計劃,實際上,燈飾產品品牌目前要求不大,發展貿易商操作難度不高。
誠如筆者所預估,即便是金融海嘯,賺錢企業仍不計其數,可報導的體質好的大小企業案例也很多很多,企業主多年來大多專注留心本業狀況,疏于外部環境整體變化應變,只要在此時企業主多留心周遭的訊息,一定會嗅到許多商機,因為這是精明企業家的特有本領。專家學者都在獻策如何渡過金融海嘯寒冬,如管理升級、產業轉型等,真正能符合貴企業量身訂作的發展戰略模塊,還是要企業主自己去尋找、去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