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商圈中臺商既有別于陸商,又有別于港商:比陸商更國際化比港商更實體化。其內在質素既可助臺商成為現代制造業領袖,又可助臺商在大陸成為現代服務業之先行者。
新一輪經濟危機所引發新的經濟格局調整,需要臺商突破固有格式和效能,獲取新的成就。有學者指出,臺商當前最要緊的是解決好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要在獲取大陸資源上有所突破;二是要在兩岸「三通」、「一日工作商圈」形成之后,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構建完成之前,在大陸有新的突破。今次臺商應以轉變之速,應對之速,效能之速,藉由「困局」破解「困局」。
臺商必須克服四大脆弱
破解效能之路首先在思路,之前有專家指出,臺商并非沒有思路,而是沒有出路。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礙于政治因素,走出與經濟規律極不相符的路線,致使臺商在新的經濟格局下步步被動。據悉,2010年大陸就將與東協十國實現10+1機制,意味著大陸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形成,各種貿易壁壘消失;而香港也獲得大陸的鼎力支持,近日溫家寶總理更是提出支持香港發展的9條意見(CEPA6),其中為香港爭取到了參與拉動內需方面的商機。大陸臺商服務內地20年,至今在投資內需方面卻依然受困于政策和心理雙重阻障,專家指出,臺商的脆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形式單一
有學者指出,大陸臺商當年離島之際,為解成本之困投資大陸,這致使在大陸的產業基本就是一個單一的加工基地,市場在外,研發、原材料也在外,這種兩頭在外的形式,給臺商一個客家人心理,長時間不能很好的融入大陸,遂使在新的經濟變局下自我封閉,恍若大陸內需市場不在身邊,加之通路積累甚少,臺商先遭遇戰略目光短淺之困。
(二)本地化脆弱
由于產業單一和客家人心理,臺商本地化方面排在港商之后,基本處于末位。盡管臺商在語言方面要優于港商和跨國企業,但在人才、研發、市場、政策爭取本地化方面基本把自己排除在外。有學者指出,臺商今后應排除政治意識形態干擾,深耕大陸,在本地化方面向一些跨國公司學習。在2008年12月20日舉行的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指出,大陸從不把兩岸政治與兩岸經濟掛鉤。臺商更應排除心理障礙,全身心全方位經營大陸區域。
(三)外銷停滯不前
臺商以外貿加工開啟了轉移大陸的經營之旅,這本是臺商的優勢,尤其是在現代制造業方面,依托大陸成本洼地及國際契合能力,獨有的承接技術和運轉能力,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今這反成不利,據悉,2008年四季度以來,臺商外銷訂單平均已減少5成以上。
(四)內銷有意躲避
臺商首先應該在心理上盡快把自己的客家人心理排除在外,2008年11月9日,大陸推出令世人贊嘆的4萬億人民幣內需大單,各地配合拉動內需的大單竟然高達20萬億人民幣,但令多方感到驚奇的是,臺商對此表現冷淡,呼聲不強,反應措施之差猶若局外之人。今次臺商要想擺脫困局,當一定程度上決定于分到的內需大單的多少。
快速「轉向」是臺商急需
在2008年的一整年,有眾多的兩岸專家和學者給出臺商轉型升級的具體對策,可謂點睛明確,然臺商應在以下方面應加快轉變方向。
(一)轉內銷
有學者指出,內銷的增加關鍵在于轉變消費的形式和內涵,就產業層級來說,臺灣本來就領先大陸,在現代農業、環保產業和服務業方面,臺商都占有優勢。在民生工程如醫療、衛生、教育等,臺灣都有很強的競爭力。臺商要做的只是適應大陸市場,用大陸的成本做出臺灣的服務水平。因此,在大陸開出的拉動內需大單面前,臺商理應通過臺辦管道,集合式爭取政策。首先在轉內銷的整體布局下,以新的內需投資拉動為契機,配合大陸產業轉型和升級,在4萬億內需大單中占到份額。臺商「以大陸成本實現臺灣服務質量」的轉變之旅,會形成新的轉型革命。

(二)轉本地化
臺商要實現「大陸成本臺灣質量」,關鍵的一招就是本地化。相對來說,臺商較其它內地企業實現產業升級的能力要強——在智慧成本方面,臺灣有成熟的經驗和市場可供參考,之前有臺商關于大陸研發機構設置的建議,提議大陸像臺灣那樣設立孵化器和生產力中心。臺商應轉變觀念,不要去等,而應該聯合政府主動去自己實現這一構建,不要再把自己當局外人,而要成為奠基人。
另外,臺商在大陸各個領域都有投資,要實現成本革命,應抱團同時在各產業鏈出擊,實現人才、原材料和研發的本地化。大陸的市場容量龐大,一個原有研發人員可以帶出大陸的一個研發團隊,而所研發的產品的市場空間將是臺灣的30倍以上。「成本革命」帶來的本地化革命,將是臺商轉變觀念的關鍵。
(三)轉模式
從代工轉自有品牌。臺商在大陸代工20年,產業鏈處于利潤的狹窄區位,盡管制造業從來不會消失,但臺商在新的一輪經濟調整來臨之際,應考慮轉換模式賺取利潤。目前大陸正在投入鉅資啟動內需,新的經濟模式和形態正在出現,在新模式領域,目前大家都處于齊頭并進的階段,有些企業因為上輪周期投入過猛而深陷其中,故此2009年正是臺商創造自有品牌,逐鹿大陸市場的良機。
(四)轉級別
從制造轉研發和通路,向產業鏈兩頭延伸。就從原有本業來說,外銷訂單失去了一半,原本患得患失的只做代工的心理被打破,因為目前的形勢下,固守原有模式是死路一條,改換頻道放手一搏倒還有生路。加之轉型之際,大陸會推出相應的扶植政策,若能與當地政府配合,申請到產業升級的正選資格,無疑是難得的大好時機。一般來說產品與技術升級,是以本地制造取代同類的臺灣制造、南韓制造或日本制造;經營模式上將發展自有品牌、向上整合(自行生產零組件)或向下整合(發展銷售通路)。
以「應對之速」謀劃新
的資源
臺商應在新一輪經濟調整之際,要有應對之術,前者我們提倡先轉向,今次再強調應對之速,是提醒臺商要在具體操作上放手一博,以轉換騰挪之法,應對眼前所出現的各種不應之舉。
(一)爭取「同等優先,適當放寬」政策100%落實到位
臺商在大陸都有一個政府職能部門可與之接洽,這個部門就是各級政府的臺辦,這是臺商的優勢,也是臺商受大陸重視的體現。臺商應大力依靠臺辦與政府各職能機構溝通,也可以通過當地臺協集體辦事。事實上大陸對臺商的優惠政策,不是每一個臺商都能享受到位,尤其在具體管理層面尚與「同等優先,適當放寬」有差距。出于現實上考慮,大陸或許會有個別部門不能及時兌現政策,但臺商的姿態應該是通過積極溝通、協商,以較為靈活的方式來因應。

(二)、金融方面要變化視野,靈活選擇融資工具
臺商深耕大陸,最難的莫過于融資。2009年海基海協兩會之間將要舉辦「第三次陳江會談」,可能就臺灣金融機構登陸大陸達成相關協議;但即使是這樣,臺商企業可能享受到的便利無非是在島內的資信得以延續在大陸,島內融資資源可以比較方便地在大陸使用,依然擺脫不了應有的程序和羈絆。臺商應拓展視野,重新審視和構建自己的融資工具,轉向依靠大陸資源進行融資,下文整理出目前大陸通行的一些融資工具,以供臺商選擇和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