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共時性來看,還是從歷時性來說,現代性在西方都是一個充滿緊張的思想概念,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實踐課題。同樣是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以及德國各自所選擇的現代化的切入點和發展道路就截然不同,甚至背道而馳。德國作為一個相對“遲到的民族”,則采取了“文化革命”的策略,自上而下地把自己強行推上了現代化的發展軌道(《純粹理性批判》)。19—20世紀之交德國文學思想走向現代的表現,不僅僅在于這時的德國文學思想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性,鮮明的象征符號性,突出的非理性化,彰顯為審美現代性對啟蒙現代性的反思和批判,而且展開為幾種文學思想的流派的相互消長和相互影響:新康德主義和現象學的文學思想在哲學層面實現德國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象征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文學思想在文學創作實踐的層面實現德國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思想在社會歷史層面實現德國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
一、德國文學思想實現啟蒙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的轉型
德國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與整個西方文學思想的轉型基本上是一致的。啟蒙現代性也就是指西方啟蒙主義運動所賦子西方社會的,以區別于傳統社會的現代性質。
現實主義文學藝術在德國的發展是伴隨著德國18世紀啟蒙主義運動和19世紀30年代以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歷史發展而逐步展開的。從18世紀70—80年代“狂飆突進”文學運動和早期耶拿派浪漫主義開始,德國現實主義文學藝術就在不斷發展壯大,經過德國古典美學的理論的闡釋和完善,直到1794—1805年歌德和席勒在魏瑪共同創建德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藝術高峰,德國現實主義文學藝術才確立了在德國本土乃至整個歐洲的地位。從此以后,德國現實主義文學藝術逐漸從浪漫主義思潮和流派之中成長起來, 19世紀初“青年德意志派”在德國文學藝術從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到19世紀中葉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美學誕生就大大地促進了德國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發展。所謂“審美現代性”是指對啟蒙現代性的“三大神話”予以反思和批判,力圖以審美方式和藝術方式克服人的異化,重建現代社會的社會性質。審美現代性的主要思想資源就是康德的“批判哲學”和席勒的“審美教育”。審美現代性用以批判啟蒙現代性的武器就是審美和藝術,從盧梭到康德,再到席勒,對啟蒙現代性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開始從啟蒙現代性的內部顛覆了啟蒙現代性的“三大神話”。
現代性中的公共性維度是在德國古典哲學與美學中全面確立起來的。批判與救贖的美學路線,使德國古典美學與人的解放聯系起來。德國古典美學的審美現代性為馬克思進一步的批判和超越工作提供了思想的準備。德國文學思想史是在這樣的反思和批判啟蒙現代性,繼承康德和席勒的美學思想和文藝思想的語境之中,走向了現代,具有了審美現代性。
二、德國文學思想實現對德國古典美學的揚棄和現代革命變革
德國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與德國古典美學的確立和終結密不可分。一方面,德國古典美學的早期代表人物康德和席勒為德國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開啟了審美現代性的思路;另一方面,德國古典美學在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的龐大體系中,窒息了審美現代性的某些反思和批判的意味,給德國文學思想的現代轉型樹立了反思和批判的對象和靶子。因此,一部分人就沿著康德的思路,進一步發揮審美現代性的自律性、非功利性、反思性,形成了新康德主義的美學思想和文學思想,突出了文學藝術的價值性和象征符號性的特點;另一部分人則沿著席勒的思路,進一步發掘文學藝術的現象層面,凸顯文學藝術的形式決定性,建構了現象學美學的文學思想;還有一些人,主要是作家、詩人,沿著黑格爾的現實主義美學思想的思路,結合對當時現實的批判性表現,形成了自然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思潮;此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批判繼承德國古典美學的基礎上,以實踐唯物主義為哲學基礎,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奠基之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美學,開創了德國文學思想乃至世界文學思想的革命性變更。
美學自1750年由鮑姆加登正式命名以后,在德國古典哲學的體系內經歷了一個不斷完備的過程。康德在美學完備化的過程中邁出了第一步,把美學從認識論中解脫出來,使美學成為從認識向意志過渡的中介,從而使美學的獨立性增強了,使美學成了“批判哲學”內部的有機組成部分。康德的美學就不僅僅是一種認識論了,而是具有了最一般的形而上學(即哲學)的意義。正是康德把美學放在了整個哲學的最后完成的地位上,因此,真正哲學的美學應該是由康德建立起來的,他上承鮑姆加登成就哲學體系的意愿,把美學放在了極崇高的位置之上,又開啟了費希特、謝林等人把美學放在至高無上地位的先河。席勒自己并沒有建構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在哲學基礎上他是依據康德的二元對立的唯心主義體系的。費希特就使美學由二元論的哲學基礎移到了一元論主觀唯心主義的“自我哲學”的基礎上。謝林美學使美學導向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他反對了鮑姆加登從經驗出發,從心理學角度和原則對美和藝術的研究,而要以康德為榜樣以先驗唯心的構造方式來建立美學,而且要把康德的經驗殘余——物自體徹底拋棄,以絕對的同一性取而代之,這樣就使美學思辨化和哲學化,從康德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得美學在哲學范圍內的完備化和最后完成成了一種趨勢,這種趨勢在黑格爾那里以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體系而告結束。德國古典美學到了黑格爾就達到了集大成的地步。黑格爾的美學把謝林業已取得的客觀唯心主義一元論和辯證法的成果揚棄了,以絕對精神自我運動回歸到自身的高級階段上的藝術為自己的對象,是藝術的哲學,確切地說,就是美的藝術的哲學。而沿著黑格爾的思路走向現代的思想家也是不乏其人的,那就是新黑格爾主義思潮的興起,開創了德國文學思想審美現代性的新局面。
三、德國文學思想逐步實現德意志的文學思想
18世紀上半期,兩大因素使德國文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一是來自英、法等國的啟蒙思想給長期處于沉寂狀態的德國文化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氣,使之重現生機;二是德國思想文化界精英出于對本民族文化滯后現狀的憂慮,奮起直追,試圖以自己的努力向世人展示德意志民族的智慧和才華。結果,德國在哲學、文學、音樂等領域涌現出一批具有全歐影響力的著名學者和藝術巨擘,他們的成就使德意志民族找回了失落已久的文化自信,向世人展現了德國人的思想和文化活力。這一時期的德國哲學界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德國學者首次建立起自己的理性主義哲學體系,不僅推進了啟蒙運動,初步向世人展示了德國人的思辨哲學天賦,同時已經流露出民族傾向。啟蒙運動早期的德國文學界也出現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且具有民族意識的詩人和作家。他們在高揚啟蒙旗幟的同時,也表露出較強的民族意識。高特謝德(1700—1766)是啟蒙運動早期德國文學界的領軍人物。高特謝德的文藝理論雖有“媚法”的時代特征,使德國文壇很長時間內漂浮著崇法的氣味,但顯然有利于克服德國文壇的混亂狀況、提升德國文學作品的質量。
18世紀中期以后,啟蒙運動在德國的發展進入高潮時期,也注入了更多的民族意識因子。在這一時期,德國文學因其非凡的成就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而成為歐洲的翹楚。有“德意志的伏爾泰”之稱的萊辛(1700—1766)首先發出了開辟德意志民族自己的文學道路的呼聲,并以實際行動樹立起德意志文學的榜樣,成為德意志民族文學的奠基人。他痛批當時德國戲劇界照搬照抄法國古典主義作品的現狀,明確提出要以德國的民族文學對抗法國文化的影響。以歌德、席勒等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德國作家不再滿足于構思精妙的古典主義作品,而是更注重將作品與生活情感的宣泄聯系起來。他們在萊辛、赫爾德爾等人的影響下,以德國文化和現實為基礎,在天才、崇高等啟蒙思想的指引下,爆發出巨大的藝術創造力,使德國古典文學登上了她的巔峰,從而奠定了德國文學在歐洲乃至世界文壇的重要地位,提升了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文學領域也是德國浪漫主義的民族主義反映最突出和最強烈的場所。當時的浪漫主義特別強調從各民族的生活中搜集文化經歷的重要性。著名的《格林童話》(《德國兒童和家庭故事》)就是格林兄弟在德國各地旅行,搜集民間故事而成,出版后成了德意志民族遺產的重要體現。
因此,在19-20世紀之交的德意志民族那里,一個“遲到的民族”的民族意識那種迫切心情和強烈愿望就在紀念席勒誕生一百周年的狂歡之中爆發了出來,不過它披上了一件簇新的審美現代性的彩衣。
參考文獻:
[1]邢來順.啟蒙運動與德國的文化民族主義[J].浙江學刊,2007.3.
[2]馬溯川.試論德國民族性視角下的哲學[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4.
[3]邢來順.略論19世紀上半期德國社會三大思潮[J].史學集刊,2007.4.
作者簡介:
王秉習(1957—),男,山西運城人,副教授、副譯審。研究方向:德語語言文學、德語教學、旅游。工作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