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然是個資源短缺的國家,但在稀土方面卻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中國稀土資源的總儲量占世界第一。鄧小平曾講到“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這說明,中國稀土的地位可與中東的石油相比。
6月22日,歐盟與美國就中國對包括稀土資源在內的20多種工業原材料限制出口政策正式向中國“發難”,23日,歐盟發表聲明稱,美國與歐盟當天就中國限制出口稀有金屬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
稀土的價值
19世紀60年代,隨著稀土元素銪被大量用于彩電業,稀土的作用逐漸被人們重視,獲得了“工業維生素”的稱號。由于其具有優良的光電磁等物理特性,能與其它材料組成性能各異、品種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顯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其它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比如,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飛機,導彈的鋼材,鋁合金、鎂合金、鈦合金的戰術性能。
當今的世界,每六項新技術的發明中,就有一項離不開稀土,稀土已成為21世紀重要的戰略資源。對于稀土的控制權就意味著未來對消費類電子、新能源、軍事有了控制權。
國際之爭
鑒于稀土的價值,世界各國對于稀土資源的爭奪從未停止過。20多年來,美國、歐洲、日本,韓國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的廉價稀土,他們經常一起聯手,采取逢低吸納、逢高打壓的策略,從中國進口的稀土他們除了一部分用于生產外,大部分都作為其國家的戰略儲備。
事實上,除中國以外,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稀土儲量國,芒廷帕斯礦山曾是美國最重要的稀土資源地,但美國出于戰略的考慮,于2001年就把該礦山給封存起來了,轉而每年從中國進口大量的稀土用于生產和戰備。目前,日本的稀土幾乎百分之百從中國進口。
無序且盲目的開采
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稀土總儲量最大的國家,但是由于國內對稀土的開發無度,生產無序,惡性競爭等,使稀土礦的開采陷入了混亂的局面,大量珍貴的稀土被糟蹋,賤賣,致使中國在國際對稀土市場上痛失定價權,稀土價格長期以來處于低位徘徊。
從1990~2005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可是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64%。2008年上半年,全國稀土價格反而大幅“跳水”,原礦從7.6萬元/噸降到了6.4萬元/噸,稀土的標志性產品氧化鐠釹從每噸22萬元一度下降至每噸13.5萬元。僅僅半年時間,幾乎所有的稀土原礦和產品都出現價格持續下滑現象。2009年3月12日的稀土金屬現價,釹鐠氧化物為5.8~6.1萬元每噸,鐠釹合金為8.8~9.2萬元每噸。原礦價格更是賣成“泥土”的價格。過度開采加惡性競爭造成了稀土資源的浪費。
據專家估算,按照目前開發速度,再過二三十年,中國就會成為稀土小國或者是無稀土的國家,二三十年之后,我們將不得不花費巨資從以上的儲備國進口稀土,到那時,我們將會受制于人。
從宏觀的角度保護資源和環境
近年來,為了規范稀土行業,保護資源和環境,國家先后采取了取消出口退稅、實施出口配額,將稀土列入加工貿易禁止類商品目錄以及加征部分稀土產品出口暫定關稅等一系列措施。今年4月,國土資源部下達了新的稀土礦開采控制的指標,要求在2010年6月30日前,暫停受理鎢礦、銻礦和稀土礦的勘查及采礦許可證,降低國內的產能。同時,還針對包括稀土在內的工業原材料黃磷,銻、鋁礬土、焦煤,氟石,甸、碳酸鎂、鉬,稀土、硅、滑石、錫,鎢和鋅等實行限制出口和加收出口賦稅及費用。
歐美等發達國家便以此為借口向WTO提起訴訟。對此,在7月15日商務部的新聞例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就此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說,中國關于原材料出口的有關政策的制定和出臺,是與國際上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總體要求相一致的,這項政策能夠得到多數制造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