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航空城母艦
航空城經濟圈的輻射作用,以及它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正逐漸引起國內許多城市的重視。北京航空城作為首都機場集團的合資子公司一航港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ACL)積極參與規劃建設的項目工程之一,其生產總值在理想模式下,預計將在2015年達到約1300億元,較自然增長狀態下的850億元增加50%,占北京GDP的份額預計將提高到8%。
記者:與世界著名的航空城以及國內其他航空城相比較,北京航空城在建設規劃上有何特色之處,
沈棟:北京航空城的規劃,一方面借鑒了世界著名航空城的發展經驗,另一方面也充分結合了北京和中國的整體發展規劃和其他方面的實際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了很多富有特色和新意的嘗試。
北京航空城以臨空經濟、國際門戶為發展驅動力,推動生態衛星城的發展,形成了“雙核驅動,綜合發展”的獨特模式。其中臨空產業中心以物流和產業園區為核心驅動,承載貨運樞紐,物流園區、高科技制造等相關產業功能,并發展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承載平臺。
北京航空城在建設上將因地制宜地開發及利用首都國際機場的豐富資源和航空運輸核心樞紐功能,并充分結合北京及周邊的經濟環境。我們希望將北京航空城建成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性航空城。
記者:您認為北京航空城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之處是什么?下一步ACL將如何在全國推廣以及復制這種商業模式?
沈棟:航空城能夠有效帶動機場周邊產業聚集和產業結構升級,提升機場及其配套基礎設施的綜合使用效率,從而達到機場周邊土地價值最大化。航空城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通過在機場周邊地區聚集大批相關產業,能夠有力地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不僅是北京航空城模式的根本優勢所在,也是國際上所有航空城在商業模式上共同的成功基礎。
未來,我們將繼續在航空城建設方面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投入,并充分結合政策,文化,經濟結構等方面因素,根據各地的不同條件研究如何發展不同的模式。近期航港發展的主要精力仍會集中在北京航空城的建設上,而當我們積累了足夠的經驗之后,會適當地參與到一些適合航港的模式建設中去。
記者:ACL獲得“2010國際航空城會議”主辦權,這也是中國大陸首次舉辦國際航空會議,您認為這對北京航空城未來的發展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沈棟:基本上國內所有一線、二線機場都對發展航空城有很大的熱情。因此,能夠把這樣一個產業性的全球交流平臺帶到中國來,對整個行業包括機場周邊的各個地區來說,都是一件具有非常積極意義的大事。航空城建設投入巨大,這次會議能夠幫助國內的航空城建設者們對這種投入有更加正確和充分的認識。
參照全球其他機場的經驗,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北京航空城的各個板塊都已經基本形成,但還不成熟。板塊與板塊之間的協調,重點板塊的確定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2010國際航空城會議”不僅將非常有助于提高航空城項目的公眾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也將是我們學習國際經驗并將其更好的用于北京航空城建設中的一次重要契機。
一站式通關助力企業綜合保稅
在首都機場大通關保稅物流中心成立之前,北京沒有保稅物流園區,科園信海(北京)醫療用品貿易有限公司所有的藥品都是直接付稅進口,需要繳納大量的關稅和增值稅,而且由于存儲周期較長,占用了企業大量資金。2008年11月,科園信海入駐首都機場大通關保稅物流中心后,在ACL前期與海關、藥監局多次溝通后,海關為科園信海提供了“一次通關抽檢、多次報關出庫”的特殊政策,解決其每次(單)報關必須做藥檢的繁瑣程序。僅這項政策,每年至少可以為科園信海降低資金占用1億元,節省利息600萬元。
記者:金融海嘯波及全球,您認為這對中國航空貨運保稅物流行業將帶來哪些挑戰和機遇?
沈棟: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國內企業特別是制造類企業和出口導向型企業已經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物流效率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降低成本,減少資金占用、提高貨物周轉效率,這就為航空貨運保稅物流行業發揮自身政策、資源、模式優勢以擴展市場空間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在這種背景下,航空貨運保稅物流行業的發展顯得至關重要。一方面,整體通關貨運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在所難免,另一方面,物流效率的高低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將更加直接地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體系能否順利運行,這也讓航空貨運保稅物流行業承擔著更加重大的經濟義務和社會責任。
記者:ACL在發展保稅物流以及業務模式創新上有哪些新的思路?
沈棟:傳統的物流園區,通常只強調“物”,也就是貨物的倉儲和流動;首都機場大通關,除了“物”以外,還加入了“人”:我們的保稅展示功能,將吸引參觀的人流,使這里不光是一個倉儲區,更多像一個貿易區,而最終發展成為自由貿易區的雛形。
在大通關項目中,我們將通過先進的規劃、設施和服務,為客戶提供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此外,首都機場大通關基地通過有效協調海關、檢驗檢疫,機場,航空公司、稅務、外管局、藥監,銀行、物流貨代公司等口岸管理部門,服務機構和企業各方面,統一規劃和優化流程,使口岸物流、單證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順暢運轉,減少審批程序和辦事環節,大幅度提高口岸通關效率,通過政策流程和供應鏈管理模式優化,幫助入駐企業貨物快進快出,真正做到一站式通關。
目前已投入運營的保稅物流中心,業務流程上可以采取先放后報、分批出庫、集中報關,我們將爭取做到與天津港的高度鏈接,實現貨物從天津港直接轉關,或者不轉關直接進入保稅物流中心,使得報關時間、運輸成本,時間成本,場站費等相應降低。
記者:目前中國不少出口導向型企業陷入資金短缺,融資難的困境,大通關項目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幫助出口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您認為中國“走出去”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沈棟:首都機場大通關基地對“走出去”企業的幫助,主要體現在通過一站式通關的運營模式和保稅區的功能、先進的設備和完善的服務,來幫助企業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大通關基地與停機坪直接相鄰,集口岸、保稅、物流、展示于一體,享受綜合保稅區最全面的優惠政策,能夠為入駐的出口導向型企業提供良好的商業運營平臺一一這些企業通過出口退稅及外匯優惠政策的疊加等國家優惠政策,能夠大幅降低運營時間及物流成本,從而緩解資金短缺,融資困難等方面的壓力。
我認為對物流供應鏈的優化和細化是“走出去”企業應當重點考慮的問題。對物流供應鏈的優化、細化,決定著企業能否加快自身市場反應速度,更好地滿足自身客戶多變的需求。“走出去”企業只有對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管理和充分整合,盡可能提升運營效率,縮短周轉周期,降低資金占用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