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工作、幸福生活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目標。然而現實中,我們卻不得不面對諸多困惑,不滿意薪酬待遇而失衡;不滿意自己的職位而失落;不滿意同事對自己的態度而煩惱;不滿意上司的工作風格而郁悶;不喜歡手頭的工作而無奈……由此看來,正如古人所言:不如意事常八九。
愛因斯坦曾說過,人并不能在相同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下解決原來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心智模式和行為模式,正是產生問題的原因。那么,如何改善員工心智模式,學會“常想二”,減少工作和生活中諸多煩惱?2006年我們創設了《反思》課程,收到很好效果。員工一致認為,反思不僅是一堂心智模式的訓練課,更是一堂精彩的做人、做事的實訓課。
反思,簡單地說就是對過去的經歷再認識,其立足點是“我是一切的根源”,推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灌輸“當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一定是自己哪里做錯了”的理念。目的是持續改善心智模式,培養自己的心力,養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習慣。因為,現在或將來的問題,都來源于不恰當的行為,不恰當的行為來源于不恰當的心智模式;我們做每一事后都要經過“反思——改善心智模式”這樣雙循環,才會有所收獲。
歸因于內——我,是一切的根源
“歸因于內”就是認為個人行為的原因在于其自身,如個人的性格、態度、意愿、能力及努力程度等,稱為內歸因或個人歸因。
“歸因于外”就是把個人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外界力量,如環境所迫、他人強制、運氣、機會、任務難易程度等,稱為外歸因或情境歸因。
需要強調的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不僅僅指我是切過錯的根源,同時也包含了我是一切向上與向善的根源。通過自己行為的改變,來影響他人的改變,促使大家不斷完善自我。
那么如何進行反思?有哪些可操作的方法呢?
反思的前提:第一,經驗和教訓的分享,不能相互責備;第二,認可他人都是為了把事情做好;第三,由于個人角度、閱歷、能力以及投入程度不同造成結果偏差,需要打破固執;第四,養成自我反思習慣,從每個經歷中提煉出更多的有益于成長的養分。反思不是要追究責任,而是讓自己和他人將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
反思的方法:當問題出現時,雙方要勇于承擔各自的責任,哪怕責任只有0.1%。首先查找自己的問題,然后針對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和措施,并幫助他人查找原因。學會質疑固有的方式,避免“我執”。我執,是產生種種煩惱困惑的根源。不斷反思,放下自己見解,質疑自己的觀點,坦誠說出自己的問題;同時,從善如流地傾聽并采納他人的意見和看法,促使大家能夠在問題中成長、在錯誤中進步。
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但是對于事情的反映,我們自己是可以控制的。事實上,某個事件的結果對我們的影響,大約只有10%來源于事件本身,90%來自于我們對事件的認識和反應。也就是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既定的事實,剩下90%的事情取決于我們的行為。比如,我們不能阻止汽車拋錨,不能控制飛機晚點,這就是所謂的10%。那么剩下90%的事情的最終結果,則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反應,以及所產生的行為。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公平、被欺騙、被誤解的事情,如果對所發生的倒霉事情,能夠意識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已”,設法以負責任的心態,找到自己在倒霉事件中的“不得”的行為,其結果是釋懷、輕松、責任、有力量……從而產生親和力和信任感的良性效果。
我們選擇“受傷害”還是選擇“承擔責任”的態度,給予我們的影響可謂天壤之別。但是,這需要我們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調節情緒的方法,避免在不知不覺中陷入被動狀態,進而破壞個人心情及形象。
每天進步一點點
我們倡導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根本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許多事,從表面上看似乎差之毫厘,結果卻謬之千里。做每件事99%的付出與100%、101%的付出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101%付出的結果“1.01100=2.7
1.0130=1.35 1.01365=37.78
99%付出的結果:0.99100=0.36
0.9930=0.74 0.99365=0.026
以上數字的多次方遞進運算結果表明:101%的付出,不僅指時間、精力、體力的付出,同時也是指做事“窮盡”程度。學會做每件事后進行有效反思,才可能100%把事情做好。因此,在做事過程中和完成任務后,不管自己是否滿意,都要反思、總結,不斷挖掘存在的問題,得出經驗與教訓,形成改進工作措施及實施計劃。
在每天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反思,以便每天獲得一點點的進步,并做好個人行為改進記錄。
1 當做錯的時候:是否能夠認真地反思并及時糾正
(1)心態方面:是沒有用心努力,還是不夠重視?心態問題的分析能夠提高自我認識,改變態度,避免讓自己后悔;
(2)認知方面:是否沒有掌握自己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認知問題的分析促使自己“學”的愿望和沖動,即產生學習的內驅力;
(3)知和行方面:是否知而不會行,“行”的標準、流程是否準確?是否具備“行”的決心和勇氣?是否具備“行”的能力?知和行的問題分析促使產生“習”的愿望,或者重新設定標準,避免不犯錯或少犯錯。
2 當做對的時候:是否具備了良好的態度、正確的認知和行為
(1)心態方面:我是如何“全力以赴”的?
(2)認知方面:我采用了哪些方法、技能?
(3)知和行的方面我運用了什么標準、具有哪些能力和信念?
3 與他人相處的時候:是否踐行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或 “三人行,人人是我師”的觀念
(1)當他人做對的時候:見人善,即思齊。思考我與他人的差距在哪里?如態度、認知、行為方面,我需要如何向他人學習。做到聞過(差異)則喜(快樂)。
(2)當他人做錯的時候:見人惡,即內省。分析他人哪里做的不對,我要如何避免;如果自己也有類似的問題,能否馬上糾正。
改善心智模式,體現在行為的改變上,一個方法和工具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可能使員工心智完全的改變。反思只是員工改善心智模式的開始,是我們讓員工健康成長的個嘗試。要想真正改善心智模式,還需要有恭敬心、責任心和自信心,具有接受建議與改進、糾偏的意識,能夠“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實現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