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農民工整體素質不高、就業能力不強等問題,國家專門制定了《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農業部等六部委共同組織實施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陽光工程”。該工程雖然收到了較好效果,但也存在諸多問題,應認真探索解決,使之真正照亮農民工的就業之路。
農民工培訓存在的問題
1 培訓對象籠統化。現在各地方政府大都采取“以培訓促就業”的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就是對培訓對象沒有設置任何條件,只要愿意參加,來者不拒。結果因培訓對象缺乏針對性,使不同年齡、興趣愛好、文化程度、學習能力、工作經歷的受訓者很難實現各學所需。
2 培訓時間短期化。現在農民工培訓期限普遍較短,最短的15天,最長的三個月。這樣的培訓,有的還沒有實踐課,只能使他們了解一些技術皮毛,不能熟練掌握所學技能。即使培訓后政府或培訓機構幫其安置了工作,他們也因技能不佳隨時可能再失業。
3 培訓內容大眾化。目前,農民工的培訓內容大都鎖定在家政服務、餐飲、保健、建筑和制造業等,都屬于簡單性勞動,培訓后也只能從事低層次的工作。其好處是能在短期內解決大量農民工就業問題,緩解政府壓力,但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工的技術水平,提高農民工的就業層次,滿足經濟長久發展的需要。
4 效果評估真空化。農業部在2004年頒布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試行)》中規定:“承擔項目的培訓單位必須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臺賬和轉移就業臺賬”。據了解,許多地方對此項規定貫徹得不到位,他們只對農民工的初次就業情況進行登記,缺乏對培訓效果、就業持續時間等深層次內容的效果評估措施。
構建長期有效的培訓機制
針對農民工培訓存在的問題,應全面實施“陽光工程”,努力構建長期有效的農民工培訓機制。
1 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根據《關于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考核鑒定工作的通知》等規定,農民工培訓的期限要根據技能培訓的難易程度和受訓對象的素質來確定。簡單勞動崗位上的熟練工,培訓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個月;一般技術崗位上的熟練工,培訓期限一般不少于六個月;技術性較強生產崗位上的熟練工,培訓期限要在一年或一年以上。
對農民工的培訓一定要因人施教,長短結合。對一些年齡偏大或技能水平偏低的農民工,因為他們前期技術積累比較少,又即將退出勞動力市場,可以進行短期培訓,培訓內容主要是傳統產業所需要的技術;對文化程度較高的年輕農民工應有計劃地進行長期培訓,因為他們剛剛進入勞動力市場,是勞動力市場中的主力軍,擔負著現在和未來經濟建設的重任。對他們的培訓內容應是較高層次的技術知識,以提高農民工的整體技術水平,應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
2 培訓內容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培訓內容應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和未來產業結構調整計劃。只有這樣,才能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儲備人才。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各地政府應該變“危”為“機”,統籌規劃當地的經濟發展趨勢,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升級。根據未來經濟發展的需要,采取與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等培訓機構聯合的方式,對富余人員進行培訓,為經濟復蘇做好人才準備。
3 培訓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為輔。農民工培訓與傳統培訓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農民工的培訓應以技能培訓為主,堅持以實踐教學為主、以必要的理論教學為輔的原則。只有這樣,農民工才可以通過干中學、學中干,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為此,培訓機構應具備良好的培訓場所、教學設施設備、實習基地等教學條件。
4 建立合理的費用分擔機制。現在農民工培訓基本由政府買單,這不僅給地方政府帶來很大的財政負擔,也不利于激發農民工的培訓積極性。因此,應建立合理的費用分擔機制,將培訓分為一般培訓和特殊培訓。一般培訓的費用由受訓者自己承擔,特殊培訓的費用由企業與受訓者共同承擔。建議:短期培訓費用由政府與農民工按4:1的比例分擔:長期培訓費用由政府與農民工按3:2的比例分擔;一年以上的超長期培訓的費用由政府與農民工按7:3的比例分擔。各地方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更為合適的費用分擔機制。應明確,政府支付培訓費用的條件是農民工通過相應的技術測試或等級考試,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5 建立科學的效果評估機制。為了提高培訓資金的使用效率,政府應建立必要的效果評估機制。效果評估機制可以分為技能水平評估和就業情況評估兩部分。對農民工進行資金補貼的,培訓結束后應該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其進行技能測試,合格者才能享受補貼。對培訓I機構進行資金補貼或者給予其他優惠政策的,應對受訓農民工的就業情況進行跟蹤調查,考察其技能水平是否得到用人單位認可、就業是否持續一年以上。否則,政府有權取消對其的資金補貼和優惠政策。
6 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為了確保培訓資金專款專用、有效使用,政府必須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地檢查。尤其是培訓機構代為申請培訓補貼的,應對受訓人員的個人信息逐一核實,必要時進行隨機抽查或走訪。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杜絕套用、冒領培訓資金的違法行為。政府也可以將農民工培訓示范基地和培訓機構以及舉報電話向社會公布,鼓勵群眾監督,對違規者嚴加查處。同時應保護和獎勵舉報者。政府還要對培訓機構的教學條件、師資力量進行定期檢查、評估,以確保農民工培訓的必要物質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