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節日前后,加班工資究竟應當是幾倍的問題往往會引發人們的討論。有的說三倍,有的說四倍,也有的說應該是二倍。那么究竟應該是幾倍,又如何計算呢?
關于加班工資,《勞動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一)安排勞動者延長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边@似乎已很明確,勞動者節日加班,單位應當支付三倍工資。同時,《勞動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p>
于是,就產生了兩種理解。一種理解是:由于節日不上班已有一份工資,所以加班的話,只要再支付二倍工資,就是三倍了;另一種理解是-由于節日不上班也有一份工資,所以加班的話,再支付三倍工資,就是四倍了。
實際上,對于這種不同理解的情況,在《勞動法》實施初期就有了。為此,原國家勞動部1995年在《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中就明確:安排在法定休假節目工作的,應另外支付給勞動者不低于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者本人小時或日工資標準300%的工資。這就明確了是“另外”再支付三倍工資,所以,“二倍說”肯定不對,“四倍說”似乎是對的。
然而,“四倍說”也并不確切。因為,對于《勞動法》中所稱的“工資”,原勞動部在《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指出:是指用人單位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而對于《勞動法》第四十四條中所稱的“工資”,原勞動部在《關于(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中指出:實行計時工資的用人單位,指的是用人單位規定的其本人的基本工資。也就是說,在一般意義上,“工資”是指勞動者的全部工資收入;而計算加班工資時的“工資”,則只是勞動者工資收入的基本部分。
那么,勞動者工資收入的基本部分怎樣確定呢?由于國家沒有明確的規定,所以各地的做法有所不同。例如上海在《上海市企業工資支付辦法》中是這樣規定的,按不低于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者本人所在崗位(職位)相對應的工資標準確定;勞動合同未約定的,可通過工資集體協商,在工資集體協議中約定;無任何約定的,按勞動者本人所在崗位(職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資收入的70%確定;同時不得低于最低工資標準。
舉個例子。如果上海某勞動者的勞動合同中對月工資有明確約定,比如為3000元,而當月另外還拿到獎金500元,月工資收入共為3500元。如果在該月節假日加班一天的話,這一天的加班應當這樣計算:根據2008年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于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規定,日工資=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月計薪天數=(365天-104天)÷12月=21.75天,所以,這一天的加班工資=3000÷21.75×3=413.79元。如果該勞動者的勞動合同中對月工資沒有明確約定,則這一天的加班工資=3500×70%÷21.75×3=337.93元。
所以,節日加班工資是三倍,而不是二倍或者四倍。關鍵要掌握的是,加班工資是在正常月工資收入之外“另行支付”的,這樣就不會搞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