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目標是指財務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最終所要達到的境地或結果,即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目標。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出財務報告的目標應同時滿足兩個方面的需求:一是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信息;二是反映管理當局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即“決策有用觀”和“受托責任觀”同時并存。財務會計目標作為一種主觀愿望,其實現范圍,取決于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而財務會計目標的實現程度則取決于財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具備程度,會計目標理論研究不僅要研究相關者的會計需求,還應考慮到會計本身的供給能力,可見,應在財務會計的客觀職能和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主觀要求基礎上辯證認識會計目標:不論是“受托責任觀”還是“決策有用觀”,都是與一國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適應的。“決策有用觀”目前在美國占主導地位,是同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和企業運行機制分不開的。而我國在現階段經濟環境下,財務會計目標是以“受托責任觀”為主,兼顧“決策有用觀”,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和資本市場逐漸成熟,我國財務會計目標趨向“決策有用觀”,兼顧“受托責任觀”。基于投資者與管理者的視角,筆者擬探討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的構建。
一、從投資者視角構建我國財務會計目標
投資者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包含國有資本的投資者,也包括市場投資者。“決策有用觀”所依托的兩權分離,是以資本市場為媒介的,在這種環境下,股東和債權人雖仍關心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但他們更關注資本市場的平均風險與報酬,如果將潛在的投資者納入信息使用者范疇,財務報表的信息應能幫助其做出是否進行投資的決策。這時,以幫助投資者做出是否進行投資決策所必需的信息,如關于會計主體未來現金流動的時機、金額和不確定的信息,就成為會計報表的主要目標。從這一目標出發,在會計確認上,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在會計計量上,會計報表應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動態變化,主張在以歷史成本計量的同時多種計量屬性并行;在會計報表方面,應盡量滿足全面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以滿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樣性。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典型特征是多種所有制成份并存,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必須按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運行。國家作為國有企業的代表者,也應是投資者,是特殊意義的投資者,與一般意義的投資者和債權人一樣對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有著共同的要求,也可能有特殊的要求,即保證國有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及社會責任的完成情況等等。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會計目標定位由市場機制決定,會計信息應能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相關信息,幫助投資者和債權人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有助于其進行投資和信貸決策。
二、從管理者視角構建我國財務會計目標
經濟理性是基于自利原則的行為取向。斯密認為,經濟理性表現為對得失和盈虧的正確計算。經濟理性決定了人們需要一種技術在某種產權制度安排下確認和計量發生的經濟交易或事項,計算經濟利潤,評價經濟效用,報告相關的會計信息,考評多大程度上履行相關的社會經濟責任,并決定經濟利潤的分配。通過“會計”可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手段(各種成本費用支出)和目的(利潤或者財富的最大化)充分聯系起來,使得量化經濟理性目標的實現程度成為可能。管理當局對會計信息的需要主要是指滿足管理者內部管理、經營決策和考核監督的需要。在企業內部,組織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產品的成本耗費,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會計被用于滿足企業內部人(如管理者)內部管理的需求。會計控制生產過程,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控制、調節和指導,促使人們權衡利弊,比較得失,以求經濟效果。
(特約編輯 王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