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銀行業金融機構大額和可疑交易實現了“總對總”報送。為適應“總對總”的要求,各金融機構相繼開發了反洗錢系統,實現了自動提取數據、自動報送,這對于完善反洗錢體系、提高工作效率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總對總”報送后,部分地區出現可疑交易報告數量激增的情況,筆者在某市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調查。
一、可疑交易報告存在重復和虛報
2008年,該市銀行類金融機構共報告人民幣可疑交易43.6萬筆,涉及金額27571.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10倍和55倍;外幣可疑交易2.1萬筆,合計金額402.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4倍和289倍。經過核實,其中“水分”較多,問題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
(一)數據重復報送
據調查,2008年11月該市有5家金融機構報告人民幣可疑交易17743筆,合計1081.6億元,外幣可疑交易767筆,合計金額折合14.7億美元。分析表明,屬于同一業務標識號、特征代碼的數據達到15275筆,其中重復報送的數據為10814筆,重復次數最少為1次,最多為9次。剔除重復報送因素后, 2008年11月實際發生人民幣可疑交易7392筆,合計金額254.7億元,外幣可疑交易304筆,合計金額折合5.5億美元,為可疑交易報告總筆數的41.5%,總金額的24.8%。也就是說,這一因素導致5家機構報送的可疑交易數據比實際可疑交易規模放大了約三倍。
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各銀行的反洗錢系統在程序設計上設定為每天連續按照“短期”和“頻繁”的交易特征提取可疑交易,導致符合“短期”和“頻繁”特征的交易重復提取報告。以“短期”為例:自1日至10日是一個監測周期,2日至11日又是一個監測周期,每個周期之間都存在交叉,為此一筆業務可屬于不同的監測周期,所以出現了同一筆業務多次報送的現象。
(二)可疑交易虛報
一是收付款人為同一人的資金劃轉作為特征碼為“1102”的可疑交易上報。據統計,5家金融機構報告的人民幣可疑交易中有651筆、18億元為同一收付款人不同賬戶間資金劃轉,占人民幣可疑交易總筆數的8.8%,總金額的7.1%;外幣可疑交易中有44筆、0.6億美元為同一收付款人間資金劃轉,占其交易總筆數的14.5%,總金額的10.9%。而按照有關規定,“1102”類可疑交易并不包括收付款人為同一人的情況。同名交易虛報導致可疑交易規模放大1.1倍。
二是不符合“1101”特征的交易作為“1101”可疑交易上報。據統計,5家金融機構報告的特征碼為“1101”的人民幣可疑交易中有3526筆、105.6億元,外幣可疑交易中有61筆、0.8億美元,并不符合“短期內資金分散轉入、集中轉出或者集中轉入、分散轉出,與客戶身份、財務狀況、經營業務明顯不符”的特征,各銀行均作為“1101”可疑交易上報。從而導致可疑交易規模再次擴大近2倍,總計放大5-6倍。
導致虛報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各銀行開發的反洗錢系統在設計時只注重了業務發生的頻率,而忽視了“1101”必須由金額大致相等的集中交易與分散交易對應、“1102”不包括收付款人為同一人的情形,不能識別交易與客戶身份、財務狀況和經營業務的關系。二是基層人員在人工審核數據時,嚴重依賴系統,沒有嚴格按照可疑交易報告的要求進行審核。
二、可疑交易數據質量偏低對反洗錢工作的負面影響
(一)可疑情報失真,利用價值大打折扣
大量虛報、重復報送的可疑交易,既占用系統空間,增加數據管理成本,又大大降低了可疑交易報告的情報價值,妨礙了甄別洗錢及相關犯罪能力的有效發揮。
(二)監測分析工作量及難度大大增加
在人員數量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通過分析海量的垃圾數據來發現有限的可疑交易,猶如大海撈針,即使其中有重要的線索,也可能無法得到及時處理,嚴重影響監測分析的效率和質量。
(三)金融機構易患“系統依賴癥”
可疑交易屬于主觀判斷行為,不僅需對交易本身的金額、頻率、流向、性質等情形是否異常做出主觀判斷,而且需結合客戶身份、交易背景、業務經營范圍做出整體判斷,如果長期依賴計算機系統提取、報送可疑交易,工作人員疏于主動了解客戶、分析和識別交易,必然導致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反洗錢意識與分析識別水平下降,對真正的可疑交易的敏感性和警惕性缺失。
三、建議
(一)明確可疑交易分析識別的具體要求
盡快完善金融機構分析識別可疑交易的相關辦法,對金融機構開發反洗錢分析識別系統提出指導性意見,明確其設置的系統參數等內容必須符合反洗錢法律規章的要求,以確保金融機構正確履行反洗錢義務。
(二)加大對可疑數據報送質量的監督檢查力度
修改反洗錢相關規章,進一步明確虛報、重報、錯報問題的處罰依據和標準。在此基礎上,適時開展對金融機構可疑交易數據報送情況的專項檢查,對虛報、重報等問題進行相應處罰,提高可疑交易數據報送質量。
(三)嚴格規范金融機構可疑交易分析報告程序
利用非現場監管、質詢和約見談話等方式,指導金融機構認真執行反洗錢法律法規,按照要求規范可疑交易分析報告程序,既要充分利用基層營業網點深入了解客戶的便利性,又要發揮總部數據集中、信息資源豐富的優勢,整合各業務條線資源,深入識別、比對和判斷可疑交易,真正提高報告質量和水平。
(四)建立報送數據質量考核評價制度
建立科學合理的可疑交易數據報告考核評價體系,將報告質量的高低作為衡量金融機構是否履行報告義務的主要指標。引導金融機構強化人工分析、識別可疑交易環節,在充分了解客戶、有效劃分客戶風險等級的基礎上,建立以人工為主、系統為輔的分析、識別和報告模式。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