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資產專用性強、頻繁交易、產品市場分層布局的奶牛養殖業而言,通過超市場契約組織生產經營和開展政策性保險具有特殊意義。
關鍵詞:特定農產業;超市場契約;農業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0.6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3-0045-03
一、引言
由于各種農產業特性、市場結構和風險狀態等存在很大差異,由此所決定的組織模式、收益水平及其參加保險的意愿也不盡相同。就奶牛養殖產業而言,因資產專用性強、原奶頻繁交易、奶產品市場分層布局等特性,表明它比其他養殖產業更為復雜和脆弱,在通常情況下市場失靈更嚴重。因此,建立超市場的關系型契約是維護整個奶牛養殖產業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而政府增加對奶牛養殖產業的財政補貼和實施政策性保險保障仍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
二、超市場契約的簡要理論綜述
現實經濟生活中,當特定的分工和交易不適合完全采取市場形態交易或企業形態來協調時,兼有企業與市場之間的中間性組織往往是最有效率的形態選擇。在制度經濟學家威廉姆森看來,當不確定性、交易頻率和資產專用性程度較低時,市場是有效的協調手段;當這三個變量較高時,企業是有效的協調手段;當這三個變量不處于較高和較低這兩端時,則準企業組織應運而生。由于準企業組織既融合了企業組織的權威性、計劃性,又具備了一定的市場價格機制的競爭性和效率性,在其有效適用范圍內既克服了市場交易費用過高和企業組織費用過高的弊端,又防止了市場失靈和企業一體化組織失靈問題。但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準企業組織基本上靠超市場的關系型契約來增強獨立市場交易主體之間的生產經營和內部協調的穩定性。超市場契約一般是指將過去不能夠進入該市場的交易內容通過穩定的關系型契約聯結各成員企業的契約形態。原本獨立的產權主體在超市場契約框架下,一則可通過放棄(或部分放棄)市場交易選擇權,服從契約對手的某種安排,換取因整體利益提高而得到的自身利益增進;二則可通過分享共有的信息和市場以減少不確定性,降低交易成本,縮短交易時間;三則可利用契約對手的資源延伸自身的能力邊界。在現實經濟社會中,超市場契約形態在農業領域中以“公司”+“農戶”模式最為普遍,大型裝備制造業中的上、下游配套協作關系以及物流業中商業、運輸的一體化經營也屬于此類。
但需要明確的是,超市場契約并非完全獨立于市場而存在,它只是在市場交易價格共同作用下,在特定產業、特定群體為避免支付過高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以更大的中間組織力量參與市場交易的共生共贏方式。因此,在外部市場作為給定條件下,超市場契約只是提供了一個內部交易框架,能否持續運作,還需要通過精巧的契約設計,促使契約雙方不斷充分表達意愿,不斷調整和改進各參與主體間的風險與收益的均衡。但一旦市場有變,而內部風險收益關系不及時調整和改進,超市場契約關系及其準企業組織形式趨于破裂,原有的利益增進、資源共享等組織收益隨之消亡,各參與主體回歸到獨立面對市場風險的原始狀態。
三、泰安市奶業產業超市場契約安排及其變遷
泰安是山東省境內奶產業的大市。2008年,泰安奶牛養殖規模達到17.3萬頭,實現奶產品總產值11.8億元,占當地GDP的0.78%。轄內有亞奧特公司和蒙牛泰安分公司兩家大型奶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其中,蒙牛公司主要從外地調集奶源,僅與泰安市少量養殖戶簽訂了牛奶購銷合同,亞奧特公司事實上是廣大奶農合作經營的龍頭企業。從1998年起到三鹿奶粉事件為止,泰安奶業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的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亞奧特成長階段的超市場契約安排。1998年3月,亞奧特公司新上第一條液態奶生產線。公司經營第一個月,原奶日收購量僅有幾噸,如何盡快擴大原奶收購量成為一大難題,否則,公司必定“斷炊”,專用資產面臨“沉沒”風險。該公司經過調查論證,認為奶牛養殖收益可觀,市場潛力較大,高于傳統種養業,所以,在泰安市廣泛建立本公司的奶源基地的可能性完全存在。鑒于奶農與亞奧特同樣擔心奶業專用投資出現“沉沒”風險,只有雙方長期互利合作,促成規模效應,才能互利共贏。于是,亞奧特公司開始與奶農簽訂長期格式化供銷合同,穩定奶農預期:A、雙方購銷合同有效期為10年,在合同有效期內企業不得拒收奶農提供的合格原奶;B、原奶收購實行以質論價(例如特級奶0.96元/斤,一級奶0.94元/斤),各級別奶價可根據市場行情變化在雙方同意的基礎上作出調整,但企業實行保護價收購政策(例如特級奶保護收購價為0.88元/斤);C、奶款一月一付,企業不得延期支付。一直到2004年11月份,亞奧特公司都嚴格執行了這些合同要求,并且原奶收購價格一直保持不變。在嚴格執行購銷合同之外,該公司還通過利潤返還、發放小禮品、贈送奶牛養殖手冊等方式利農惠農,進一步拉近了與廣大養殖戶的關系。
此舉對當地農戶形成巨大刺激,紛紛投資奶牛養殖業,泰安市現有的奶牛養殖戶基本上是在該公司的帶動下發展起來的。在“得奶源者得天下”的強力支撐下,亞奧特公司獲得快速發展。2004年該公司已經擁有設備資產5000萬元,是企業運營初期的6倍,鮮奶日處理能力達300噸,年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農戶收入也隨之增加,2004年以前奶牛養殖的頭均年凈收益在3000元左右,全市奶牛存欄量擴張至6萬頭,年產奶量9.9萬噸。
第二階段:壯大后的亞奧特單方面毀約。2004年下半年,全國奶產業在經歷了快速擴張后供求形勢開始逆轉,奶價持續下跌,甚至階段性地出現過“牛奶比礦泉水便宜”的現象。巨壓之下,2004年11月份亞奧特公司單方面調整了與奶農的合作方式,聲明公司與奶農之間不再有直接的原奶購銷關系,所有原奶均須先銷售給亞奧特奶站,再由奶站銷售給亞奧特公司;奶站實行承包經營,承包者每年向亞奧特公司交納一定的承包費,奶站每收購一斤原奶承包者可獲取0.1元的收益。
亞奧特公司一紙公告,宣布了與奶農超市場契約的終結,同時也宣告了準企業組織的解體,公司與奶農之間退回到純市場交易關系。由于奶農鮮奶的售價平均下調了0.1元/斤,奶價下調致使奶牛養殖已難盈利。盡管從亞奧特公司分離出來的奶站也與奶農簽訂購銷合同,但格式合同中的奶價隨行就市,更不存在保護價。到2005年,泰安市奶牛存欄量增至10.6萬頭,年產奶量20.7萬噸。
第三階段:三鹿奶粉事件后的全面市場風險。2005年之后,國內奶企之間惡性壓價競爭的問題有所緩和,隨著農產品價格普漲,牛奶價格時跌時漲、波動較大,2008年7月之前,泰安市原奶收購價格漲至1.6元/斤,扣除各項成本后單頭奶牛的頭均年凈收益在2800元左右。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國內奶業遭受重創,原奶收購價格較快下滑,目前泰安市原奶收購價格恢復至1.2元/斤,比三鹿奶粉事件之前下跌0.4元/斤。然而,值得關注的是,亞奧特公司奶產品售價并未降低,例如巴氏消毒奶仍保持1元/袋的批發價,與三鹿奶粉事件之前完全相同。雖然該公司的銷量明顯下滑,從200噸/天降為120噸/天,但原奶收購價格的下跌導致的購銷差價擴大,在較大程度上彌補了銷量下滑引發的利潤縮減。2009年前2個月,該公司實現利潤70余萬元,同比僅減少30%。所以,由三鹿奶粉事件所形成的市場風險大部分由奶農承擔了。
四、特定市場結構下的奶牛養殖保險困境
泰安市奶牛保險始于2003年市政府實施“奶業富民工程”,人保泰安分公司作為該工程領導小組的成員參與其中,當年承保608頭奶牛,僅占全市奶牛存欄量的1.69%,實現保費30.4萬元,承保額586.4萬元,實際賠付30萬元。鑒于高成本、高賠付等問題,保險公司于2004年停辦奶牛保險業務。2005年,泰山區政府出臺政策,為農戶補貼一半的保費,農戶自身繳納100元/頭,即可實現4000元/頭的保險利益。泰山區當年有407頭奶牛投保,共實現保費8.1萬元,實際賠付6.9萬元。2006年,養殖戶投保積極性大幅下降,泰安市奶牛養殖保險業務大幅滑坡,泰山區僅有一顏氏養殖戶為其31頭奶牛投保,另有195頭奶牛續投。2007年,投保人僅有兩戶,其中顏氏養殖戶的投保量降為30頭,明達奶牛養殖場的投保量增至261頭。2007年,盡管泰山區納入了山東省政府奶牛養殖政策性保險規劃試點,保險補貼由上級政府來承擔,但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響,泰安市奶牛養殖業遭遇較大困難,奶牛養殖保險再次陷入停頓。沒有了與亞奧特公司超市場關系型契約和準企業組織的有利保護,沒有保險的保駕護航,泰安市奶農要獨自承擔所有的市場風險及其它不確定性,整個奶牛養殖業陷入困境已在所難免。
奶產業的產品特性決定了特定的市場結構。具體表現在:(1)奶產業資產專用性強。在奶農眼里,牛奶是最終產品,奶牛只是一種變形的“專用設備”。鑒于奶牛生產周期長,資金回收慢,退出成本高;加上牛舍、擠奶設備等專用性資產,投資回收時間更長,退出成本更高。同樣,乳品企業的資產專用性更強。(2)原奶產品的頻繁交易性。原奶產品屬于理化性質不穩定的產品,常溫下24小時即變質,銷售半徑小、時間短,只能頻繁地將原奶出售給固定買主進行初加工。(3)奶產品分層的市場結構。與所有養殖業開放的市場相比,奶產品市場是分層的:一端是奶農與奶站(乳制品企業)之間封閉和不完全競爭的初級市場;另一端是乳制品企業對消費者開放和完全競爭的終端市場。然而,盡管市場是分層結構的,但由消費者所決定的終端市場的價格波動,最終要傳導并由奶農與奶站(乳制品企業)所構成的初級市場來承受。基于此,除引入準企業組織和超市場關系型契約修正失衡的風險收益結構外,對奶牛養殖業實施財政補貼或者給予保險保障,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五、簡要結論
從2007年開始,作為新時期扶持“三農”的政策之一,中央政府大規模推廣以高比例補貼為特征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但由于各種農產業特性、市場結構和風險狀態等存在很大差異,由此所決定的組織模式、收益水平及其參加保險的意愿也不盡相同。就奶牛養殖產業而言,由于資產專用性強、原奶頻繁交易、奶產品市場分層布局等特性,表明它比其他養殖產業更為復雜和脆弱,在通常情況下市場失靈更嚴重。因此,建立超市場的關系型契約是維護整個奶牛養殖產業持續發展的基本前提,它可以確保企業和奶農之間利益的合理均衡。除此之外,政府增加對奶牛養殖產業的財政補貼和實施政策性保險保障仍是不可或缺的外部條件。
參考文獻:
[1]馮文麗,蘇曉鵬.農業保險價格難題及政府補貼機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8,(8).
[2]余子鵬.中國農業保險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與管理,2008,(9).
[3]蒲成毅,潘小軍.農業保險的發展創新探索.[J]甘肅社會科學,2008,(5).
[4]潘勇輝.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國際比較及中國的選擇[J].農業經濟問題,2008,(7).
[5]王衛東,侯芳,李金秀.區域農業保險有效供求現狀與模式選擇[J].金融發展研究,2008,(9).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