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城鄉統籌建設中金融發展問題的研究思路進行了總結。從如何實現金融業的城鄉統籌發展、金融如何促進經濟的城鄉統籌、如何建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三個問題著手提出三個研究視角,簡要分析城鄉統籌建設中金融發展問題,為后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金融;城鄉統籌;金融發展
Abstract: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way of research for the problem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The writer puts forward three research perspectives from three questions,thoseare how to realize fina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how finance to improve the economical 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how to build the modern rural financial system.
Key Word:rural finance,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financial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3-0003-04
城鄉統籌發展就是要把城市與農村、農業與工業、農民與市民作為一個整體,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一規劃中去通盤考慮,把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相互關系綜合起來研究,統籌加以解決,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的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的實質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得到的。從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統籌城鄉發展為首的“五個統籌”;到2004-2007年連續四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更加清晰地詮釋“城鄉統籌”的內涵,“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其目的是推進新農村建設;再到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抓緊在農村體制改革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可以說,城鄉統籌已經放在了我國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上。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如何促進經濟的城鄉統籌發展,又如何實現金融業自身的城鄉統籌,是在城鄉統籌建設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城鄉統籌建設中金融發展的核心在于農村金融的發展。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實踐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機構不足建機構;補貼不足加補貼;監管不足改監管”的階段,農村金融組織也多在支農與自身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徘徊,逐漸迷失了方向。而理論上也未對破解農村金融壓抑提供一個較好的突破點。因此,我們必須轉換思路,擴大研究視野,針對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的實際狀況,突破單就農村經濟談農村金融的框架,站在城鄉統籌發展的高度,探索一條城鄉統籌的金融發展之路。本文從如何實現金融業的城鄉統籌發展、金融如何促進經濟的城鄉統籌、如何建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三個問題著手提出三個研究視角,簡要分析城鄉統籌中金融發展的思路。這也是對幾年來作者所在的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在城鄉統籌及農村金融方面研究思路的總結。
一、如何實現金融業的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二元結構是產生三農問題、導致農村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各個方面與城市差距越來越大的根源。金融作為一種資源,長期以來,在城鄉間的配置是極不平衡的。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城市金融”和“農村金融”是兩套體系,相關度很低。以往的理論研究也往往將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獨立來看待,忽視二者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一面。要實現金融業的城鄉統籌發展,就要將“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放在城鄉統籌的統一框架內,從城市金融對農村金融的帶動作用出發,重點研究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間的聯通機制。強調在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城市金融對其產生的影響,也就是研究如何在較成熟的“城市金融”體系與剛剛起步的“農村金融”體系之間實現對接與貫通。
我們應站在統籌城鄉金融資源的角度上更為廣泛地理解農村金融。所謂的農村金融,不過是一國全部金融的子領域,隨著經濟現代化進程,在整體金融框架下,農村金融尤其是在它的資本流動上,與城市資本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弱。因此,我們可以將農村金融理解為以“三農”為服務對象的金融供給安排,而不局限于其區域屬性,有利于在解決農村金融問題時拓展思路。
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之間聯通機制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金融機構的聯通
由于農村經濟屬于風險高、效益低的弱勢經濟,在我國,農村金融一直被業界認為是成本高、利潤率低、風險大的領域。過去一些在農村設有營業網點的國有商業銀行,由于財務的不可持續,不得不紛紛撤離農村金融市場。無數事實證明,將金融資源引入農村依靠現代商業金融是不行的。而對有名無實的合作性金融而言,農村信用社的服務對象正慢慢脫離農村,其資金使用效率也是低效的。因此,要在城鄉統籌發展中將金融資源真正引入農村,就要依靠新型的農村金融機構。以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業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為代表的新型金融機構是未來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成員。城市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之間可以通過金融控股、參股、同業拆借等形式實現資金的聯通。具有良好信用記錄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通過擔保業務架起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間的橋梁。城市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培訓、宣傳、信息服務等方式發揮支農作用。
(二)金融市場的聯通
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和農業自身弱質性的特點,客觀上造成了農村資金嚴重外流。為了有效引導資金回流農村,就要通過城市與農村間金融市場的聯通。要在進一步完善同業拆借市場的基礎上形成區域性資金拆借中心,重點是發展銀行同業拆借融資,逐步把同業拆借和與票據交換、聯行清算結合起來,發展交換、清算、融資三位一體的頭寸市場。發展貼現市場,逐步擴展為區域票據承兌貼現中心。將民間融資票據進行規范,提高區域票據市場的中心地位。進而,推進貨幣市場建設。同時,擴大農村龍頭企業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的融資能力。實行向農村鄉鎮企業傾斜的上市與融資政策,積極鼓勵農村龍頭企業上市,積極爭取有關IPO和再融資的地區傾斜政策,促進上市公司再融資能力的提高。
(三)風險補償機制的建設
農業是弱質產業,自然風險大,同時農產品又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農業投資收益率不高。而農業資產的表現形態主要是花木、果園、茶葉、牲畜等動產,往往不符合金融部門規定的貸款抵押物的標準,作為不動產的土地又是租賃性質,土地承包權抵押在開展擔保的操作層面上存在很大難度,從而客觀上很難形成農業對外部資金吸引的優勢。由于貸款風險等多種原因造成農戶和農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農業企業找擔保難、貸款難問題,已逐漸成為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一個“瓶頸”。如何為農村金融建立有效的風險補償與分擔機制,是金融發展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業保險、農業貸款擔保、農產品期貨市場是必然選擇。
二、金融如何促進經濟的城鄉統籌發展
從金融與經濟關系的發展演變來看,二者的關系可分為兩方面來理解: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
一方面,經濟是金融的基礎,產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信用關系的發展程度,產業鏈的完善是信用關系貫通的前提。從信用關系發展規律來看,信用關系的產生總是從“熟人社會”走向“生人社會”。最初形態的個人信用,就是依賴熟人社會中的信用約束實現的;商業信用是在產業鏈條中不同主體之間提供的信用,它建立在產業鏈的基礎之上,同時,商業信用是銀行信用的基礎。銀行信用以銀行自身信譽為保證,以資產抵押、權威機構擔保等為條件,完成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的分離,使信用關系走向“生人社會”。由于目前我國農村仍普遍處于小農經濟狀態,理論與實證研究均證實,以“熟人社會”為基礎的民間借貸在廣大農村仍是主要融資渠道。而代表“生人社會”信用關系的商業金融在農村呈現萎縮退出的態勢。按照信用關系發展規律,為了使信用關系得以建立及發展,必須培養商業信用。而培養商業信用必須從完善產業鏈著手。因此從本質上說,為了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必須從產業經濟角度入手,健全城鄉產業鏈條,從而實現信用關系貫通,促進城鄉金融統籌發展。
另一方面,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對經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973年,McKinnon 和Shaw通過比較分析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金融發展情況,分別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從制度層面強調了金融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原理:有效的金融制度能使經濟和金融保持互動狀態的良性循環,否則二者將會因金融制度缺失而陷入惡性循環。他們認為,金融變量與金融制度對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來說,既有促進作用,也有阻滯作用,關鍵取決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選擇。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政府當局對金融活動進行強制干預,人為壓低利率和匯率,即所謂的“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政策即金融深化政策就是政府放棄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放松對利率和匯率的嚴格管制,使得利率和匯率成為反映資金供求對比變化的信號,從而有利于增加儲蓄和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具體到城鄉統籌事業中,統籌城鄉經濟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一方面,我們要放松農村金融管制,適度引入競爭機制,逐步探索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在嚴格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允許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直接為“三農”服務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另一方面,要實現金融支持效率的最大化就要對各地區經濟的特點進行深入研究。黃祖輝等(2006)將農業關聯產業鏈定義為一個由市場導向的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群體產業,包括產前、產中、產后的各行各業。這個圍繞著農業生產而形成的龐大的產業群,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與農業生產形成穩定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利益共同體;它們相互之間又及時傳遞各種市場信號,并以科技進步成果、市場供求信息和各種物質力量支撐著各個環節的發展。這是一個縱向聯系極其緊密、橫向聯系十分廣泛的產業鏈。配套發展這個產業鏈上的產業,是通往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金融促進經濟的城鄉統籌發展就是要促進這個龐大的產業鏈條的完善,重點扶持產業鏈中具有帶動作用的行業優先發展。
正是由于經濟與金融之間的緊密關系,才決定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應該構建相應不同的金融體系。具體到城鄉統籌事業而言,針對各地區多圈層、多層次的經濟發展狀況,結合各區域統籌發展中的連帶作用,應構建起多層次的金融體系。
三、如何建立現代農村金融體系
對于農村金融體系或金融供給的研究,國內外學者主要有三種不同但相互關聯的思路:第一種研究思路是重點研究金融需求與金融供給在不同發展階段何者居先導作用。Patrick(1966)提出了金融發展的兩種模式:一是“需求追隨”(demand-following)模式,強調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導致金融機構及相關金融服務的產生;二是“供給領先”(supply-
leading)模式,強調金融機構及相關金融服務的供給先于經濟主體的需求,并對其需求有引導作用。他還認為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供給領先型金融居于主導地位;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需求追隨型金融逐漸居于主導地位。第二種研究思路是從金融供給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出發來研究金融供給體系及其改革措施。麥金農(1973)針對金融與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提出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供給存在著“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為打破金融抑制的惡性循環,他提出了包括利率市場化、適度放松金融業的進入管制和逐步開放資本項目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自由化的改革措施(麥金農,1993)。沿著麥金農的研究思路,我國學者對農村金融抑制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并據此提出了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措施。第一種觀點認為,我國農村金融抑制屬于供給型金融抑制。導致我國農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規金融部門對農戶貸款的資金有限(謝平,2001)。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農村供給型金融抑制與需求型金融抑制共存。在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同時,農戶對正規金融部門的資金需求也相對有限(曹立群,2000)。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農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供給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從屬現象。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其實質卻是金融供給類型不對,金融供給的總量不足(何志雄,2003)。第三種研究思路是結合我國農民和農村經濟的特點分析了農村金融需求及其相應的金融供給體系(張杰,2003;何廣文,2003;成思危等,2005)。
這三種研究思路的共同出發點都是研究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給之間的關系。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涉及多領域、多層次、多類型的金融需求,在不同的區域甚至是同一區域的農村,金融需求也呈現多層次性,企業與農戶之間、規模不同的企業之間、生產模式不同的農戶之間,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存在差異。為全面深入地了解目前我國農戶的金融需求狀況及金融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選擇了成都市六個區縣作為樣本點展開調研活動①。我們將農村金融需求概括為農村發展需求、農戶需求及企業需求,分別對各類金融需求及滿足狀況進行了調研。我們對農村金融問題的研究遵循這樣的總體思路:從研究不同層次的金融需求出發,基于經濟與金融關系及交易成本理論的分析,指出金融需求層次與金融體系結構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的戰略思想。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改革政策設計也基本遵循了這一思路,即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是規范發展適合農村金融需求特點的金融組織,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作用,建立農村信貸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吳曉靈,2006)。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最近對城鄉統籌相關課題的研究中,將“縣域金融”與“農村金融”按照需求主體不同進行了分類,更細致地研究農村金融需求的特點,進而設計與之相適應的金融供給體系。在已有的研究中對“縣域金融”的理解幾乎等同于“農村金融”,這是建立在“大農村”概念的基礎上。但從純粹的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的“小農村”的概念來看,在我國行政級別為鄉(鎮)的廣大農村,尤其是西南地區的農村,金融需求主要體現為個體農戶的需求,金融機構非常匱乏,金融服務單一,部分地區甚至還存在金融服務空白。根據2008年9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所載,截至2007年末,全國有2868個鄉(鎮)沒有任何金融機構,約占全國鄉鎮總數的7%。因此,在農村金融體系非常薄弱的前提下,在縣域建立旨在支持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的縣域金融體系是統籌城鄉發展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根據服務主體的不同,將“縣域金融”與“農村金融”分開討論。縣域金融是指扶持農村中小企業發展,在農業現代化、工業協調化、城鎮適度化建設中提供多種金融服務的金融體系。農村金融則特指針對農戶的金融服務。在縣域金融發展中應充分發揮其在城市金融與農村金融之間的紐帶作用,并通過建立較完善的金融體系帶動農村金融的發展。
注:
①調研選取樣本點為南郊、新都、金堂、郫縣、新津、蒲江。調研活動是在農村信用社召開座談會及開展兩項問卷調查(農戶和企業金融需求問卷調查,兩項問卷分別為500份和120份,有效收回問卷為208份、49份)。調研活動得到了成都市信用社聯合社及各區縣信用社聯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R].2008.
[2]Allen,Comparative financial system:A survey,1998.
[3]Hugh T.Patrick,196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Countrie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66-14.
[4]羅納·T·麥金農.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73.
[5]Zivi.Bodi、Robert.Merton.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6]溫鐵軍主編.新農村建設理論探索[C],北京:文津出版社,2006.
[7]吳曉靈.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中國金融,2006,(11).
[8]張秉福.民國時期三大鄉村建設模式:比較與借鑒[J].新疆社會科學,2006(2).
[9]張杰.我國農村金融需求與農村金融制度:一個理論框架[J].金融研究,2005,(4).
[10]厲以寧.城鄉二元體制改革關鍵何在[J],經濟研究導刊,2008(5).
[11]曾康霖.金融改革的回顧與評析[J],金融研究,2008(6).
[12]唐雙寧.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的思路[J].當代經濟,2008(8).
[13]張杰.金融支持機制轉換與金融發展的“中國模式”[J].金融與保險,2008(8).
[14]厲以寧.加快破除城鄉二元體制[N],人民日報,2008-9-30.
[15]陸相欣.韓國的新村運動及其啟示[J],理論探索,2007(2).
[16]汪廣榮.韓國政府在新村運動中的作用及其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7(1).
[17]黃祖輝等.中國民營經濟發展與農業產業化[R].中國民營經濟發展報告(下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18]劉錫良等.中國轉型期農村金融體系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9]成思危等.改革與發展:推進中國的農村金融[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0]謝平.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挑戰[N].經濟要參,2001.
(責任編輯 代金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