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金融需求
在我國目前的經濟利益格局中,弱質農業、弱勢農民、落后農村與現代經濟的發展不相適應,差距越來越大。其根源在于有效的制度資源投入不足,特別是農村金融制度產生了較強的環境適應性和重度依賴癥,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脅迫農村金融市場遠離城市金融市場,表現出迥異的資金流通渠道,金融機構則供給了有限的金融產品和資金,微觀的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當前農村金融改革的行為特征依然是農村金融制度的設計與輸入主要依賴于單一的政府,政府主導的農村金融制度主要包括農業政策金融、農村商業金融、農村合作金融、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農村金融消費者保護、農村金融風險監管等制度,此類制度應當限于法律的層面,清除農村金融發展的制度障礙;農村金融市場自發形成的金融制度還應當包括信用、擔保、小額信貸、非正規金融等微觀層面的規范和慣例。在農村金融制度的輸入與設計上,按照不同地區的經濟繁榮程度,分別采取“需求跟進”(demand-following)和“供給領先”(supply-leading)策略,鼓勵農村金融制度創新,放寬微小型金融機構、民營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的條件限制,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金融制度需求。
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回流機制
(一)利用價格機制引導信貸資金流向農村
實行靈活的小額信貸政策,放開小額貸款額度、規模、利率限制,推進金融產品(主要指資產負債業務)的市場化定價、利率風險的市場化管理,提高農業貸款的周轉率和利用率。
深化農村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等市場經濟改革,以創新對中小企業、農戶貸款的信貸管理機制為契機,改造中小企業和農戶貸款的信貸審批機制、風險定價機制、擔保機制、約束機制。完善農村金融產品的定價機制,逐步構建農村金融資產的價格發現與生成機制,提高農村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促進農村金融資產的結構優化與整合。
降低涉農金融機構和產品的稅賦水平,降低農業貸款、農業開發貸款、小城鎮建設貸款、市場建設貸款等支農信貸種類的稅賦水平,吸引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農村交通、通訊、水利等投資大、建設周期長、直接經濟效益低但卻關系農村經濟發展命脈的基礎設施項目,消除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
(二)政策性金融引導,合作性金融主導,商業性金融跟進
在信貸政策方面,適度放松對農村信貸資金供給的控制,進一步優化信貸投放的區域結構和行業結構。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要擴大政策覆蓋和支持范圍,增加發放農業產業化貸款、城鄉基礎設施貸款、縣域城市化中的項目貸款、承辦縣域地區的市場債券代理、兌付、向縣域金融機構批發資金。農村信用社必須定位于“三農”金融服務方向,發揮支農信貸、結算、利率等金融杠桿的基礎性作用,繼續做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積極探索支農資金投放的新機制,活化農村經濟資源和農村金融資產,利用農村巨大的市場和市場利潤吸引城市資金下鄉,促使工業反哺農業。農業銀行應大力增加對具有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的農產品產業帶、主導產業生產基地、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的資金投入,提高農業重點龍頭企業的全方位服務水平,支持農村外經貿、新興農業、農村工商業企業,帶動“三農”金融服務覆蓋率的提高。郵政儲蓄銀行應積極探索資金流向農村的新渠道,如辦理農戶貸款、中小企業抵質押貸款、外匯質押貸款等,增加郵政金融資金在農村金融總量中的比重。
(三)工業反哺農業
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必須充分發揮信貸政策的支持作用,減少農村金融市場資金的外溢,促進工業帶動農業、工業產業性投資帶動農業產業化投資、工業領域的資金與農業領域的資金相結合,以工帶農,以工助農,以工促農,形成產業互動,協調發展。
(四)城市反哺農村
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加強城市化建設對農村的輻射,以城帶鄉,以城促鄉,促進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發展。針對農村資金存入銀行后大量倒流城市、農村資金“非農化”傾向嚴重的現狀,適時推出《農村金融服務促進法》、《農村信貸公平法》,規定農業存款、農村新增存款的涉農貸款比例,對于未達到要求的各類銀行業機構必須委托農村信用社發放農業貸款,構建農村資金基本用于“三農”的機制,遏止農村資金流失。
三、加大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豐富新農村建設的金融載體
(一)加大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投入,優化貨幣性支持工具使用環境
當前,農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POS機、ATM機等現代支付載體匱乏,增加了農村貨幣流通量、貨幣交易量和信貸需求,造成大量資金漏損和沉淀,降低了農村資金的使用效率。加大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投入,建立現代農村金融支付體系,優化各類信用卡、儲蓄卡等的用卡環境,擴大銀行卡在農村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減少農村金融市場上的現金流通量和貨幣資金的外溢,增強宏觀調控、金融監管的基礎,暢通產業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監管政策的傳導機制。針對農民減負,建立相應的費稅專戶、轉移支付專戶,創新適宜農民支付需求的銀行卡,如農民繳費卡、農民補貼卡等,實現農民與相關賬戶的對接,堵截向農民額外收費的渠道,真正落實惠農的“多予、少取、放活”政策。
(二)創新信貸性支持產品——貸款
一是圍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要在繼續做好糧棉油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的同時,積極拓展業務領域,適時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技術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性專項貸款等職能。國家開發銀行要把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放的重點轉向農村,加強與基層政府的金融合作,加大對飲水安全、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秸桿發電、小水電、鄉村公路改造、農網改造、農村通訊、信息網絡和有線電視網絡等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支持小鄉鎮建設和農村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二是圍繞農業生產,加大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三農”的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緩解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難,引導農村信用社積極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加大對廣大農戶的金融服務力度,擴大農戶貸款覆蓋面,開發農業生產合作貸款、農業產業鏈條貸款等農業信貸支持工具。三是圍繞農村消費,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自愿基礎上,利用財政“獎補”資金,按照“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的要求,及時足額發放國家助學貸款,推廣生源地助學貸款。推出與農民消費需求相適應的農村消費信貸產品,特別是要充分發揮信貸政策和產業政策、財稅政策協調配合的組合效應,推出具有存貸結合功能的住房儲蓄、汽車儲蓄、農機具儲蓄等金融產品,擴大農民的消費和再生產、再投資,刺激農村消費。四是圍繞新農村開發,設計與農村路電水氣文教衛生等事業相關的政策性信貸產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田、水利、科技、飲水、清潔能源等農業商業信貸業務,推出農業重大工程項目、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增產增效技術項目貸款。推出與糧食市場化改革相配套的金融產品。
(三)著重發展農業保險
提高“三農”保險的密度和深度,發揮保險穩定生產、減災自救的功能。通過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的穩定,實現農村金融的內在穩定。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