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肥城市有機蔬菜產業和金融供給在產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分析了資源稟賦、政府推動和金融支持等因素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對我國現階段如何利用農村勞動力優勢,通過有機蔬菜產業促進農業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帶動“三農”發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有機農業;產業發展;金融支持
Abstract:This article researches the organic vegetable industry and the financial supply of the FeiCheng city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and analysis the role of natural resources,government promotion and financial support through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cess. It is some reference at this stage for how to use the advantage of rural labo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financial capital through the organic vegetable industry,and give impetus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development.
Key Words:organic agriculture,industry development,financial support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12-0037-04
一、引言
金融支持“三農”是國家經濟和金融部門長期關注的難點和焦點問題,黨的十七大和“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目前有關農村金融市場供給和需求問題的研究文獻較多,已有觀點普遍認同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存在著嚴重的金融抑制。美國經濟學家愛德華·S·肖和羅納德·I·麥金農最早提出金融抑制理論。他們深入研究了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認為發展中國家制度安排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金融抑制。聯系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金融抑制主要表現為:農村金融市場缺乏競爭,單一模式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農村資金大量外流,金融保險缺位等。
杜英娜、胡繼成(2009)認為,從宏觀層面看,長期的金融抑制是造成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根本原因,而農業自身的局限性才是農村金融供給嚴重短缺在微觀層面的直接原因。農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農業生產成果具有不穩定性;而小農經濟的分散經營又割裂了生產與市場的聯系,不僅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風險。此外,農戶幾乎沒有可以用于抵押的資產,基本不可能通過資產抵押的方式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金媛媛(2006)認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和比較利益低導致資金嚴重外流。農戶生產規模小,一家一戶提供的零星產品,單獨進入市場的交易費用很高;市場對于各種農產品的需求數量和質量標準變化不定,單個農戶市場信息和技術信息不靈,往往處在一種手足無措的境地,遭受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在資金融通方面,單個農戶與金融機構之間很難建立起互信機制,單個農戶缺乏有效的農產品加工、儲藏、包裝、運輸等工具和設施。因此,較低的農業產業比較利益必然會導致資金的外流。
筆者認為,我國將長期受制于人多地少的資源硬約束,在農業投入產出比較低的情況下,農民收入受到極大的限制,金融供給的安全邊際較低,直接影響了金融支持“三農”的積極性。而我國的現實情況也決定了農民人均耕地面積難以增加,只能被動接受勞動密集型農業的限制條件下,只有提高農業產品附加值、提高單位面積土地收入水平,才能實現增加農民收入和刺激金融投入增加的目的。這一觀點,在山東省肥城市金融機構支持高效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的實踐中得到初步證實。
二、肥城市有機蔬菜產業化和金融支持演進過程
肥城市位于山東省中部,由于水土和氣候環境適宜,歷史上農業基礎較好,有“齊魯必爭汶陽田”之說,是全國糧食大縣和果品、蔬菜、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縣,但由于人均耕地面積僅0.98畝,農民收入水平低的狀況長期得不到解決。
(一)有機蔬菜產業試點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該市有機蔬菜產業逐漸興起,并在政府推動和金融支持的作用下取得了長足發展。與傳統農業相比,有機蔬菜產業產品附加值高,土地收益更高。以當地最大的有機蔬菜龍頭企業泰安亞細亞公司為例,該公司的主打產品有機菠菜每噸協議收購價560元,而普通菠菜的市場批發價僅為130元/噸;綠花菜協議收購價1660元/噸,普通綠花菜的市場批發價僅為800元/噸,有機蔬菜價格比普通蔬菜價格高出1-4倍。從事有機蔬菜種植后,每畝土地收入由原來的2000-3000元,增加到4000-5000元,扣除成本后每畝土地實際收益提高了50-100%。雖然有機蔬菜種植對勞動力的耗費更高,但是由于農村勞動力相對過剩嚴重,這種耗費更有利于勞動力的充分利用,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集約化。
1994年,肥城市濟河堂村與泰安泰山亞細亞公司合作,探索種植有機蔬菜。經過3年轉換期,于1997年建成了全國第一家經國際有機作物改良協會(OCIA)和國家有機食品發展中心(OFDC)“雙頒證”的有機蔬菜生產基地,種植農戶普遍獲得豐厚收益。肥城市有機蔬菜產業發展初期的特點是:①農業龍頭公司成為農民進入了有機農業生產領域的引導者;②實現了由單個農戶分散經營向規模化生產的轉變,農民由村集體通過農業合作社的形式,將全村土地整合成為一個蔬菜生產基地;③實現了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標準化,完全依照國際認證標準;④農業風險轉移到龍頭公司,大大降低了單個農戶的經營風險和市場交易成本;⑤農業龍頭公司的擔保提高了農戶的融資能力,通過“公司+農戶”方式使農戶更容易獲得貸款。
(二)有機蔬菜產業化發展
肥城市政府在發現了濟河堂村這個成功典型后,于2003年確立了以有機蔬菜為突破口,輻射帶動有機糧食、有機果品、有機畜禽同步發展的“農業有機化戰略”,大力增加和引進有機蔬菜加工農業龍頭公司,有機蔬菜產業獲得了高速發展。2005年有機蔬菜種植面積達12萬多畝,年均增長60%,同時全市對有機蔬菜產業的信貸投入從2003年的約500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5600多萬元。這一階段是肥城市有機蔬菜產業大規模產業化的時期,在政府推動、金融跟進的情況下,原有的種菜和種糧戶大面積改種有機蔬菜。
自2006年起,肥城市通過實施促進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的“七個一”戰略,打造標準化生產體系、全程化質量監管體系、集約化生產體系和帶動型科技服務體系四大質保體系,建立了良好的地域品牌效應。但此時有機蔬菜產業發展速度卻大幅減緩,截至2008年底,全市有機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7.5萬畝,年均增幅不到15%。主要是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受到了資金瓶頸制約,其原因一是有機蔬菜產業面從富裕農戶更多地擴展到中低收入農戶,有機蔬菜需要投入有機肥和生物農藥,并配置灌溉、除蟲等物理設備,對中低收入農戶來說資金缺口更大;二是隨著土地租種等土地流轉形式的推廣,種菜大戶大量增加,規模擴大后生產資金缺口加大。
(三)金融深度介入有機蔬菜產業
此階段有機蔬菜產業保持較快發展,金融投入的增加成為最關鍵的因素,金融介入的主要手段是完善信貸擔保機制和實施利率優惠。一是以強化擔保機制降低金融風險。發展以專業合作社為紐帶的“公司+基地+農戶”信貸模式,引入農業龍頭公司、專業合作社等更具償還能力的擔保方,豐富了擔保手段,強化了擔保責任;二是在完善擔保機制的前提下,給予貸款利率優惠。菜農可以享受到基準利率上浮30-50%的優惠利率,可以比普通農戶少上浮50-70個百分點,使更多的農戶有能力進入有機蔬菜產業??梢哉f,有機蔬菜產業化提高了農戶的融資能力,金融支持的及時跟進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縱深發展。
隨著有機蔬菜產業化程度的提高,金融支持也開始從單純的信貸供給向多元、高端的金融服務深化。2008 年10月份以來,在國內農產品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出口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肥城市金融部門通過擴大授信規模和完善服務手段等措施對有機蔬菜產業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人民銀行引導下,農信社將菜農授信額度由原來的5萬元提高到10萬元,2009年前9個月累計為5760戶菜農新增授信額度1.4億元。農行制定實施《三農服務方案》,9個月來累計為4200戶菜農辦理惠農卡貸款4660萬元,并為農業龍頭公司提供更高端的金融服務,推出出口商業發票貼現、海外代付等新型信貸產品,以解決金融危機帶來的出口收匯率下降、企業資金鏈緊張問題。如2009年1-9月,肥城農行為綠源果蔬有限公司累計辦理出口商業發票貼現450萬美元,為綠龍有機食品有限公司、佳禾食品有限公司、綠源果蔬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主動承擔出口業務結算、評級授信等綜合服務,優先安裝網上銀行、轉賬電話,上門辦理國際結算交接單業務。
(四)金融支持有機蔬菜產業發展初步成效
截至2009年9月,肥城市有機蔬菜行業貸款余額達3.68億元,有機蔬菜加工企業和專業合作社貸款滿足率達94.9%。依托有效的金融支持,該市有機蔬菜產業呈逆勢上揚態勢,目前該市共有有機蔬菜基地451個,種植面積18.8萬畝,同比增加1.3萬畝;有機蔬菜龍頭企業發展到9家,年加工生產能力達13萬噸;肥城市被國家有機食品發展中心評為“中國有機蔬菜第一縣”。2009年1-9月,肥城市有機蔬菜出口6640萬美元,同比增長24.7%,市場訂單增長6.1%;菜農發展到4.6萬戶,較年初增加3000戶;菜農收入5.6億元,同比增長21.5%,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加438元。而有機蔬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也使金融部門獲得了良好的經營效益,2009年1-9月該市有機蔬菜產業類貸款未出現一筆不良,收貸收息率達到100%,利息收入達1740萬元,同比增長35.7%,初步實現了農業產業化與金融支持互動雙贏的效果。
三、有機農業與金融支持協同性分析
(一)有機農業產業化與信貸安全邊際
由于傳統農產業具有分散經營、保本微利的特征,農產品自主定價能力低,市場認同度不高,價格大幅度波動,由此形成了傳統農產業收入產出率較低、抗風險能力弱和金融供需環節持續低迷的被動格局。但相比較而言,有機農業及其產品卻具有三個方面的比較優勢:(1)產品附加值和產出率較高。以菠菜生產為例,肥城市有機菜農多采用“菠菜-毛豆輪作”模式,一畝地年均種兩季菠菜、一季毛豆,每季可采收菠菜4500斤、毛豆1750斤,以2008年菠菜和毛豆各0.35元和0.8元/斤的收購價計算,每畝菜地年收入可達到4550元。而普通菜農每畝菜地最多只能收入1500元,兩者差距達3000多元。(2)生產穩定性強。由于有機蔬菜加工產品主要用于出口,在國際市場價格的牽引下,使得有機蔬菜能夠保持比較穩定的高定價;同時,有機蔬菜種植屬于典型的“合同農業”, 年初簽訂的收購合同是菜農開展生產的基本前提。由此,有機蔬菜的高收益和訂單農業的優勢,確保了有機農業的風險可控性,進而保證了金融投入有一個比較穩定的市場預期。(3)與勞動力資源結合較為緊密。傳統農業以化肥和農藥廣泛使用為標志,而且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往往并不匡算在總成本之內,農民實際收入水平較低,進而使資金回報率低,難以抵償借貸資金成本。但有機農業是一種生產資料投入較少而勞動力投入較多的農業生產方式,有機蔬菜相對于有機糧食產品、有機畜牧產品等需要的勞動力更多,在人均土地面積無法增加的情況下,要使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獲得價值實現,有機農業作為一種勞動力密集程度較高的產業,恰好契合了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稟賦優勢。上述三點,一致決定了信貸資金在有機農業領域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
(二)有機農業需求層次與金融供給優化
由于有機農業采用“公司+農戶”的訂單模式組織化生產,農業龍頭公司是有機農業的組織者、引導者,通過農業生產合作社將分散經營為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產,農業產業化龍頭公司和生產合作社是市場風險的主導承擔者,農戶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被轉化為“農業產業工人”,村莊變成了蔬菜基地。因此,有機農業的金融需求與傳統農業有著本質區別:(1)金融需求更加真實、透明。與過去生產和消費需求于一身的傳統農業不同,有機農業以農業龍頭公司的訂單為基礎,有標準化的生產流程,可以更好地監控信貸資金用于生產資料投入,其信貸需求的真實性、透明度都明顯提高。金融機構通過龍頭公司和基地,可以更容易地找到目標客戶,并且在一個基地范圍內客戶的金融需求、經營能力等基本相同,降低了市場搜尋成本。(2)農戶融資能力提高。肥城市有機農業體系下的標準化農戶的融資擔保多由農業龍頭公司或生產合作社提供,農戶更容易獲得貸款支持,而且在資金定價博弈中的地位普遍提升,金融機構因為信息透明、貸款安全邊際高而愿意接受更低的利息報酬。(3)有機農業需要多元、高端的金融服務。有機農業相對傳統農業,其生產、加工直至銷售的產業鏈條更加復雜,由于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對金融產品的需求相對傳統農業也更加多元化和高端化,如要求金融服務更加及時、資金結算方式更加先進等。肥城市有機農業發展到后期比較成熟的階段后,農業銀行通過出口商業發票貼現、海外代付等新型信貸產品獲得了競爭優勢,就是這種多元化和高端化金融需求的市場表現。這些金融需求端的變化,促使金融供給水平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質量不斷優化。
(三) 有機農業產業化與金融規模效應
從國際范圍來看,農產品在總量上基本不存在供過于求的情況;現代社會更加追求安全環保健康食品的心理需求,而國外有機農產品生產成本高、需求缺口大的狀況短期不會改變,這為我國有機農產品長期保持高附加值水平和規?;l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以泰安市亞細亞公司為例,該公司加工出口的有機蔬菜產品,十多年來銷售毛利率能夠一直穩定在20—30%的范圍內,從而保證了產品收購價格的穩定,為規模化組織生產提供了市場保障。在2009年第四屆國際肥城有機農產品博覽會上,當地有機農產品大規模地打入北京、上海等地在大型超市,開始立足國內高端市場。
有機農業的規?;l展,為金融培育了批發性信貸市場。比如在肥城市,一個有機蔬菜基地的認證費用是3萬元,與基地面積大小無關。單個農戶的少量土地不可能承擔這個成本,需要通過規?;a來合理分攤。這樣,客觀上促進了有機蔬菜生產的規?;l展。但有機蔬菜基地要通過有機認證,需要經過三年的轉換期。這期間,不光原始生產資料和設備投入大,且只在三年后才能以有機蔬菜為名進行銷售,收益率會受到極大限制,這就使得有機農業必然在相當程度上需要金融支持。需要針對有機農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特點,有效協調金融供給,更好地促進金融與有機農業產業的融合。
四、簡要結論
金融支持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尋找既適合新農村發展,又能保證金融投入回報的有效途徑,是破解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支持困境的關鍵。肥城市金融支持有機蔬菜產業發展的案例表明,在我國人多地少條件下,金融支持農業應當向產品附加值和勞動密集程度高的有機農業方向發展,這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實現金融與新農村建設有效契合的重要路徑;有機農業的風險可控和明確預期,有助于提高金融資本的安全邊際;金融支持應該依據農業產業化的不同階段,不斷優化其金融供給水平。但鑒于有機農業本身不可能回避掉自然風險,因此,發展農業保險發展和實施財政補貼,已被提到重要議事日程。
參考文獻:
[1]杜英娜,胡繼成.河北省農村金融供給問題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9,(3).
[2]金媛媛.關于農業發展資金供給短缺問題的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1).
[3]李高建.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融資瓶頸與金融支持[J].金融與經濟,2007,(7).
[4]馮愛林.當前農村金融有效需求與供給協調性的調查與思考[J].武漢金融,2007,(8).
[5]杜相革,董民.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現狀、優勢及對策[J].農業質量標準,2007,(1).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