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新永
作者為遠通國際經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臺商》月刊企管顧問團首席顧問、海基會臺商財經法律顧問

金融危機沖擊企業經營效益,進而迫使企業裁員減薪,但是,企業在裁員時必須面對員工的經濟補償問題。
許多企業的HR(人力資源)主管在咨詢攸關企業勞動成本的經濟補償金問題時,必須了解或掌握什么樣的法律條件下必需支付?支付的計算基礎是什么?如何支付才算不違法?如何不支付又不算違法等問題。其實,做好HR管理作業的先決條件,在于了解勞動法律條款規定的內涵、意義、邏輯思維,將法律條款的規定轉化為管理意涵,結合企業需求、經營特色、企業文化與理念,形成管理制度,因此對于經濟補償作業來講,法律規定有哪些條款?法律條件是什么?意味著什么管理內涵,HR主管都要清楚了解。
《勞動合同法》第36、37、38、39、40、41條等條款涉及企業解除或員工解除勞動合同的條件,其中第36、38、40、41條等條款又同時涉及解除勞動合同時的經濟補償條件;《勞動合同法》第44條涉及企業或員工終止勞動合同的條件,其中該條的第1、4、5項又同時涉及終止勞動合同時的經濟補償條件。同時又有經濟補償的年資資格計算方式以及違法解除之支付問題,許多臺商及干部對此不甚理解,對因此而產生的相關勞動爭議不知如何圓滿解決,始終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頭痛問題。

經濟補償金是指企業在與員工終止或解除勞動關系后,依法一次性支付給員工的金額。經濟補償制度是基于實現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實質公平而產生的,主要是規范企業在法定條件下所要負擔的義務。企業應妥善針對《勞動合同法》關于經濟補償金適用范圍的新規定。
一、企業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法律規定及條件
首先,請臺商仔細觀看下面的「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流程圖」,按圖索驥,就能夠理清你的思維,了解到「支不支付經濟補償金必依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條件」:
從上圖的流程線條順序中,企業主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條款。接著根據上述的流程圖,就符合支付經濟補償金條件的部分,按照《勞動合同法》第46條規定,企業應否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情形再做如左表說明:
二、經濟補償的年數資格與計算標準
關于經濟補償標準,《勞動合同法》統一明確的規定。根據該法第47條的規定,確定經濟補償金涉及兩個要素:工作年限和月工資。
(一)經濟補償是依據被補償員工工作年限確定的,但這一年限是指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而且不要求是連續在本企業的工作年限,可以是在本企業累加的工作年限。另外對于月工資高于企業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勞動者,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12年。

(二)被補償員工的月工資,是指員工在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另外對于月工資高于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員工,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標準應按本地區或直轄市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數額支付。特別要注意的是此處「3倍」的限制,只適用于直轄市、設區的市范圍內的企業和勞動者。另外,工作6個月以上不滿1年的,按1年計算;不滿6個月的,向員工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計算公式如下:
三、違法解除的賠償金
企業違法解除或終止員工勞動合同時,應負賠償責任。賠償金的支付標準,是《勞動合同法》第47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2倍。其次序為企業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勞動的,依據《勞動合同法》第48條的規定,員工可以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當員工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企業有義務向員工依第87條規定支付賠償金。然賠償金不等于經濟補償金,企業支付了賠償金外,是否還需支付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的經濟補償金?《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25條規定,依照《勞動合同法》第87條的規定支付了賠償金的,不再支付經濟補償,賠償金的計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計算。計算公式如下:
公式三:賠償金=經濟補償金×2(只須支付賠償金,不必再支付經濟補償金)
四、終止勞動合同須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年數資格
按照《勞動合同法》第97條規定,原則上,2007年12月31日以前依照當時規定不必支付但依《勞動合同法》規定要支付的,經濟補償的年資從2008年1月1日算起;2007年12月31日以前依照當時規定支付且依《勞動合同法》規定仍然要支付的,經濟補償的年資從當時訂立勞動合同時算起,年資過渡前后銜接,但計算經濟補償金方式則舊從舊新從新,分開計算,合并金額支付給員工。因此按照法律不溯既往原則,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年限是從2008年1月1日算起,然在2007年12月31日以前有部分地方的《勞動合同條例》例如上海、江蘇、廣東則規定企業終止勞動合同需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從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