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培訓體系的建立,能更有序、有效,且制度化的推展培訓業務;也能更準確的運用有限的培訓資源,并將培訓計劃與公司愿景、經營策略相結合,達到最佳培訓效果。

如果說「人才招聘」是企業吸收優秀人力資源的必要手段,那么「企業培訓」就是將資源轉化利用的有效工具。但企業培訓剛在大陸興起之時,恰是成為眾企業眼中的「雞肋」。
「自己的業務都忙不過來,哪還有時間去參加培訓啊?」這是很多員工對待培訓課程的態度。在一個高速發展的國家,有很多企業正處于快速上升階段,所謂的瓶頸似乎還很遙遠,市場上有的是人才,這個不行再換一個,因為資金也很充足。很少會有處于急速擴張時期的企業能放慢腳步思考,下一步該如何走?一是因為不需要,二是因為沒有時間。
美國的金融危機爆發后,深受影響的臺資企業開始停下腳步,考慮如何「過冬」生存?有些企業毫不猶豫的砍掉下一年所有的培訓預算,還有些企業則開始深刻思考培訓背后的真正含義。
企業培訓是鏟除企業弊病的利器
臺資企業對于培訓理念的了解,也一度處于「雞肋」的狀態。知道培訓是樣好東西,可以輔助解決企業中的不少弊病,但卻不知如何有效利用。還有些企業,光想一口吃成胖子,以為請個好的培訓師,缺哪補哪,幾堂課下來,問題都可解決,還覺得很有針對性,其實是做無用功。所以,目前來看,很多企業培訓成效不佳的根本原因,往往在于企業對培訓缺乏認識。
104人力銀行(中國)顧問陳至鈺先生表示,原來不少開展人力資源培訓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多是亂槍打鳥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此培訓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或防范管理問題于未然。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系統培訓」的重要性,認識到建構適合的企業培訓體系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理論上,系統的「企業培訓體系」該包括四大體系:培訓管理體系、培訓課程體系、培訓講師體系和培訓評估體系。企業培訓體系的建立,能更有序、有效、且制度化的推展培訓業務;同時更準確運用有限培訓資源,并將培訓計劃與公司愿景、策略結合串連,達到最佳培訓效果。
企業培訓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臺
不少大型企業對「企業大學」的興趣與需求也日益增強。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令不少有資金、有實力的中國大陸企業開始考慮海外擴張,海外擴張的基礎是大量的人才,及其將海外本土人才的特質融入自身企業文化的本領。很多實踐也證明「企業大學」已成為不少跨國企業提升企業文化競爭力的重要平臺。
陳至鈺先生認為,建立企業大學是為了公司永續經營,配合短中長期策略,更有系統更有計劃性的為企業培育各方面所需的人才,更可將公司競爭的關鍵勝任力(包含知識、技能)加以不斷傳承與創新,為公司的發展持續不斷提供必要的人才與所需的各項知識技能與勝任力。
培訓是保留核心人才可靠手段
前不久,某知名人力資源咨詢公司調查顯示,經濟起伏期,大部分企業的招聘活動更加謹慎或處于觀望狀態。而隨著人力資源成本壓力的增大,更多企業開始采用彈性用工來控制人力資源成本,增強組織彈性。與此同時,企業開始將人力資源管理重心轉移到核心人才的招聘與保留上,為經濟復蘇進行人才儲備。
核心人才的保留無外乎分為「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在提供核心人才具有競爭力的薪酬與福利的同時,若能照顧到其終身職涯發展,給予更多培訓機會,人才對企業的忠誠度也就越高。在經濟不斷發展的大陸,人才競爭尤其激烈,停步不前就是倒退。對企業而言,對核心人才提供培訓機會,也就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于核心人才自身而言,他們若想在職場中處于不敗之地,光憑「老本」是遠遠不夠的,企業提供的培訓課程可以從更高瞻遠矚的角度為核心人才建立自我學習機制,幫助他們更好更快的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只有真正認識到培訓給企業所帶來的生機和活力,才能讓企業培訓擺脫「雞肋」的狀態,深刻融入到企業文化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