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的方向、技術的優勢和最好的產品才是企業的立足之本。對威盛來說,十年磨一劍,3G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云計算領域的戰略部署,威盛都將蓄勢待發。

作為一家IC業界資深的領導者,威盛一向以準確洞悉和把握市場趨勢而著稱。這家成長迅速的公司十分清楚未來市場的機會在哪里,也更清楚高技術產業的源動力來自哪里。威盛在大陸編織美好未來的同時,也努力建立了一條掌握在華人手中的IT產業鏈。
做世界第一流的中國人的芯片
上世紀80、90年代,是計算機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時期。特別是經過最初的代工、模仿階段的產業經驗累積,臺灣逐漸發展成為全球70%的 PC主板生產基地, IC產業也已經進階到產品設計,乃至自主創新的領域。威盛電子就是在這樣一個技術浪潮席卷全球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
那時候,源自歐美和日本的電子風潮正以裂變的速度發展著,并在頃刻間席卷整個大陸。不管是大陸還是臺灣島內,幾乎所有的創業者都選擇做門坎低、資金鏈短、回錢快的代工廠。
但威盛電子的創始人王雪紅女士卻不這樣認為。
「計算機主機上眼花繚亂的各種配件,幾乎找不到一個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做的,錢都被別人掙走了。在美國硅谷,到處都是華人科學家在工作,我們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王雪紅說。
「做世界第一流的中國人的芯片」從此成為威盛的「中國芯」品牌理想,立志在電子產業樹立起一面國人科技的大旗。
隨后PC市場的快速膨脹,給了威盛電子巨大的發展空間。憑借著具有前瞻性的研發和經營,威盛電子在芯片組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將全球近70% 的芯片組市場份額收入囊中,成為芯片領域舉足輕重的廠商。在以往被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牢牢掌握的領域里,威盛「中國芯」的民族科技品牌領導地位由此確立。
進駐大陸 前瞻性戰略布局
北京首都機場巨幅的「中國芯」廣告牌,開始了威盛電子的大陸之旅。
威盛集團副總裁、中國區行政長徐滔說,當初威盛進駐大陸市場,是一個戰略性的決定,作為全球唯一同時掌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X86架構CPU和移動通訊芯片核心技術的華人企業,威盛看到未來大陸經濟、科技、IT的發展潛力,看到了大陸一個龐大IT市場即將形成。
自此,威盛電子高舉起「中國芯」的發展旗幟,開始了在信息科技最前沿與國際著名廠商分庭抗禮,積極推動大陸IC產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奮斗之路。
當時芯片產業領域上演了愈演愈烈的指令周期「軍備競賽」,面對日趨凸顯的能耗問題,威盛電子卻清醒地意識到:IT產業在提升生活便利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隨之而來的高能耗和污染已經給社會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效應,于是威盛電子大膽地預言:以綠色、節能為出發點,與環境相和諧的產品才有長久的發展空間,才是未來市場真正的主導,威盛電子要以一種全然不同的理念來贏得這個市場。
走進綠色節能這片藍海的威盛電子,經過十余年的堅持和發展已經證實當初的選擇是正確而明智的。對于當初的戰略決策,徐滔深有感觸:「事實證明,威盛抓住了產業發展的趨勢,現在英特爾與AMD都開始向這個方向進軍?!?/p>
如今, 「低功耗」不再作為威盛品牌的一個附加值標簽,而是作為市場甄選的首要指標。
從喊出「中國芯」到高舉「綠色計算」的大旗,威盛在中國市場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找到了創造綠色財富的金鑰匙并獲得了市場的認同。
威盛品牌推廣的切入點是兩岸一脈相承的民族文化,將「中國芯」作為切入點,徐滔有著自己的理解。徐滔說,民族品牌對中國企業在本土市場是有一些幫助,但不是絕對優勢。什么才是企業的立足之本?徐滔認為是產業的方向、技術的優勢,力求造最好的產品。試想一下,你造的產品大家都會做,或你發明的產品極易仿制,那產品還有什么生命力?只有竭盡全力挑戰不可能,不間斷開拓創新產品,并力求做得最完美,企業的永續經營才有最堅實的基礎。
多年來,威盛在高集成、綠色計算、低能耗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徐滔認為,民族品牌的效應還沒有發揮明顯的效力,只是處于第一波的發酵階段。未來,民族品牌將是經濟發展第二波的重要動力,拿威盛來說,十年磨一劍,3G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云計算領域的戰略部署,威盛都將蓄勢待發?!竁e are ready!」徐滔對于未來信心滿滿。
與產業大鱷英特爾抗爭
很多人知道威盛電子,源于10年前的一場官司。
1994年,英特爾全面涉入芯片組產品設計,原有的市場競爭格局經過這番洗牌,幸存者所剩無幾。而威盛電子則憑借自身無晶圓廠、專攻尖端設計的創新形式,以及自身技術的獨到之處,反而進一步鞏固了自身的產業地位。
1999年6月,英特爾在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對威盛提出控告,稱威盛侵犯了英特爾的專利技術,要求美國商務部下達不準威盛電子將與英特爾兼容的芯片組輸往美國的命令。當時威盛是僅次于英特爾的全球第二大芯片組供貨商。
在威盛看來,既然選擇了芯片組這條路,遭遇英特爾是遲早的事情,如果退縮,就意味著失去未來的競爭機會。「假如因為英特爾造芯片組,我們看到它太強了就轉到別的地方去,我進入的任何市場,英特爾都可能進去,它再進去,我又要換一個地方,這還得了?」
這樣的結果也更進一步加劇了威盛電子與英特爾之間的競爭。但是官司并未減緩威盛前進的步伐,當年便先后收購了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微處理器部門和美國芯片公司IDT,進入CPU產業,此后又收購了與英特爾簽訂交叉專利授權協議的S3公司。
2003年4月,威盛與英特爾達成和解,雙方撤回所有訴訟,并就現有的產品線簽署為期10年的交互授權協定。
守住這樣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對于威盛電子來說,更是守住了威盛電子的芯片研發之路,守住了「中國芯」品牌的未來。經過與產業大鱷的直接交鋒,威盛電子堅持走自己的「中國芯」品牌之路的決心更加堅定。
3G時代的新機會
10多年來,威盛一步步地在全球IT產業界布下了自己的一個「局」 。徐滔認為,隨著3G時代到來,在芯片、移動終端、消費品牌上都占有優勢的威盛集團,在3G時代一下子躍居到了產業的制高點上,其在3G領域布局多年所積累的產業勢能也因此而找到了全面釋放的空間。
事實上,從多年前開始,威盛在其「中國芯」的布局中,已經將3G發展的因素充分考慮其中。在徐滔看來,3G將會促使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而這一趨勢將使得傳統的IT產業、通信產業以及互聯網產業的界限日趨模糊。在這種情況下,「連接」這一核心的元素將會被充分重視和發掘,而威盛在這方面長期積累的高水位優勢也即將破閘。
針對3G發展,威盛集團將發展的重心放在終端的促進上。除了威睿電通在手機芯片以及上網卡等領域的突破外,威盛集團旗下的宏達電子和多普達在智能手機領域也已經占得先機。此外,作為手機之外的終端形式,威盛電子在上網本領域有著絕對舉足輕重的市場地位。憑借著威盛電子在超移動計算平臺解決方案領域的多年積累,上網本成為威盛處理器平臺產品的新戰場。
當更多的IT科技企業借助計算機下鄉政策之勢,扎堆奔向中國農村市場,投身那里的信息化建設之時,威盛還是了采取了新的戰略布局,將目光投向了大陸3.7億的青少年。
威盛電子積極推動「pc-1」主題行動,旨在縮小不同信息化發展程度地區在數字化方面的差異;還持續支持全國少兒計算機大賽,令此項具有優秀傳統的信息化普及教育活動影響更為深遠;同時重點建設 「威盛中國芯成長數字營」,把信息化教育普及延伸到西部欠發達地區。
「威盛用自己的中國芯技術優勢,為孩子們打造一個真正可以放飛理想的天空?!剐焯现赋觯磥硗㈦娮舆€將更多關注青少年公益事業,而且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也使得威盛品牌以更值得信賴的形象領先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