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大陸重量級新興產業計劃的智能電網,總投資金額將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可望在2009年7月出臺,將帶動太陽能、風能等綠能產業加速發展。有臺商表示,新政策對臺商出路幫助不大,然而透過產業資源整合,提早布局,臺商在大陸發展綠能產業商機無限。

能源的「綠色革命」正在全世界不斷升溫,大陸也趕上這個世界潮流,讓有遠見的企業家可以在這個廣大的市場上,開發「綠色金礦」。2009年5月21日,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在《2009年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會議》上,首次對外公布智能電網的發展計劃,并初步披露了建設時間表。業內人士據此預計,中國大陸的相關智能電網規劃,可望在2009年7月出臺,中國大陸有望成為繼美國后第二個實施此戰略的國家。
又一個4萬億投資
國家電網研究院副院長胡兆光指出,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優化配置是發展智能電網的主要目的之一。國家電網副總經理舒印彪則表示,風電、核電等新能源的開發也迫使國家電網要開發智能化的電網,因為智能化的電網才能滿足各種電源的輸出和接入。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智能電網的發展規劃分為三個階段,總投資預計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第一階段(2009~2010年)預計投資5500億元,其中特高壓電網投資830億元;第二階段(2011~2015年)預計投資2萬億元,其中特高壓電網投資3000億元;第三階段(2016~2020年)預計投資1.7萬億元,其中特高壓投資2500億元。
據科學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武建東發表的《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報告》預計,如果大陸在2009年就啟動電網改造,智能電網的建設有望每年拉動GDP一個百分點。
武建東認為,大陸需要更新的變電站超過一百萬個,將有3000萬~5000萬塊電表需要更改為智能電表,打造世界上最大的統一電網體系,分期實現電網技術的升級。如果由各地電力、通信和軍隊通信兵聯合施工,估計3~5年內大陸主要城鎮可初步實現電網的互動化運行,并占領全球能源變革的制高點。
智能電網計劃被譽為是大陸繼新能源汽車之后的重量級新興產業計劃,因為智能電網涉及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等環節,應用大量高新科技,最終實現電力運用的優化配置,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由于智能電網的兼容性極強,可以帶動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產業的商機,成為一個蘊藏豐富的「綠色金礦」。

帶動綠能產業商機
根據大陸政策開放程度,智能電網還可能帶動寬帶、電視盒通訊等業務,將是一個比3G業務更宏大的產業空間,更能拉動內需市場。
雖然各界對大陸推動智能電網計劃帶動綠能產業商機普遍看好,太陽能組件設計生產商、東莞光旭太陽能燈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正文接受本刊訪問表示,相關計劃對臺商出路幫助不大,要在智能電網工程招標分一杯羮并不容易,因為大陸臺商主要是外銷導向,與國內的政商關系不夠密切。「大陸最重要是靠關系,可能政策還未正式出臺,一些政商關系密切的廠商已經事先卡位,提早得到工程標案。」
臺商資源整合商機無限
李正文說,雖然臺商未必一定能夠直接受惠于大陸智能電網政策,但是綠色能源畢竟是近年全世界以及大陸普遍看好的產業,相關產業的臺商透過資源整合,提早布局,在大陸開發「綠色金礦」仍然大有可為。「光從大陸出臺新政策才尋找商機,對臺商的出路幫助不大,大家資源整合遠比政府政策拉抬還要有效。每個廠商以自己的專業領域互相聲援,將彼此的優點發揮到最大化,可以避免重復投資,造成研發資金的浪費。」
李正文透露,光旭與臺灣Rockwall洛克華整體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合作,經過一年多的官方與非官方考察磋商,終于在今年5月落實投資超過40億元,在江西新余市,打造一個國際生態有機科學園區,整體開發仙女湖鳳凰灣18平方公里,可以說是臺商資源整合的重要案例。
打造大規模有機科學園
負責有機科學園區設計的Rockwall總經理朱裕麟對本刊表示,有機科學園區的設計概念是由感動出發,這也是園區的計劃書能夠很快得到江西新余市相關視察委員會認同的主要原因。「能夠感動別人就達到了我們設計的目的,所以誰說一定要做那些偷工減料的事情才能賺錢,其實從人本出發才最重要。」
朱裕麟介紹,園區總面積約2300畝,計劃設立一個擁有380位研究人員,當中包括上百位博士學歷的專業研究人員的科技研發設計中心,主要從事生態、新能源領域應用產品的研發設計。研發中心所研發出來的產品,將會進行公開招標,第一次投標只接受園區內總共26個廠家競投,得標廠家可以進行生產,由研發中心研究人員輔導。一些沒有園區廠家競投的設計案,將會交給園區外其他廠家競投。
朱裕麟說,研發中心將會開設展示教育中心,讓園區內的廠家可以互相觀摩、研究,希望打造一種「商業有機」的模式。廠家之間可以互相共享,得標之后,研發中心研發的產品已經有指定生產商,廠家之間已經不存在競爭,透過對彼此產品的觀摩研究,資源共享,甚至腦力激蕩,可以產生新的設計靈感,營造園區廠家之間的和諧關系。
這種和諧的關系就像生物的有機食物鏈一樣,由研發帶出產品的生產,經由產品的分享、研究,再激發出研究的新靈感,成為一種和諧的「商業有機」模式。
據《新余日報》報道,整體開發仙女湖鳳凰灣18平方公里項目,包括建設度假酒店、太陽能節能應用博物館、新能源論壇、國際級森林小學等。目前已投入數百萬元進行全面規劃設計。整個規劃目前已初步完成,建設理念是由綠能、環保出發,打造一個新余的「硅谷」后花園。
創造需求性才是生存之道
談到研發太陽能模塊的背景,李正文表示,該公司5年前由于有一位德國客戶需要太陽能模塊的產品,并且親自到工廠進行研發技術輔導,才逐步從生產燈飾轉型到綠能產業。「當初工廠沒有研發太陽能模塊的技術,在因緣際會之下,受到德國客戶大半年的研發輔導,工廠投入了數千萬元的資金逐步轉型。」
李正文說,5年前太陽能是新興產業,不過發展至今已經面臨瓶頸,他個人認為,以后太陽能模塊的生產將會變成「人盡可造」,由于大廠的不斷投入,中小型的廠商不需要研發,替大廠造代工生產就可以生存,以后中小型太陽能廠商很難維持甚至創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李正文認為,代工生產缺乏自主性,中小型太陽能廠商要尋求更寬廣的出路,必須要為自己的產品創造需求性,能夠被廣泛應用的產品才能夠在市場上立足,甚至可以讓自己的產品由外銷轉內銷。「有好的產品通路商自然會出現,因為很多通路商都在尋找新產品。」
例如太陽能路燈如果能夠被廣泛應用,相關的太陽能電池板的需求量就會大量增加。目前李正文與東莞臺商星銳國際照明合作,為該公司供應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太陽能LED路燈。
身兼臺商照明聯誼會(中國)總會長的星銳國際照明總經理康文杰表示,目前大陸中小型臺資LED照明產業應該重新整合并建立共識,包括上、中、下游的技術共同面對產業、產品開發,加速產業技術進步,使得花費最少,但業內的技術數據、資源訊息有效交流,產品線加快整合出更多產品,結合同業或區域有所區隔、但有交集且產品互不沖突之同業,共同開發、共同銷售,快速穩定產品技術配套,快速出量,減少模具開發的重復性浪費,以求快速達到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