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大陸制定出臺的一系列吸引臺商投資大陸農業、惠及臺灣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利好政策措施,已逐步形成體系。隨著政策的演進和兩岸合作的深入,臺灣對大陸的農業投資也出現了投資范圍擴大及整個產業上中下游一起配套投資的現象,初步形成了多領域、多層次、多方位的合作雙贏的發展格局。

「只要是對臺灣農民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對促進兩岸農業交流有利的事情,大陸都會盡最大努力積極做好。」這是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在談及兩岸農業交流時做出的鄭重承諾。
中共總書記的承諾正在不斷出臺的惠臺農政策中得以體現。隨著兩岸開放的逐步擴大,近年大陸制定出臺的一系列吸引臺資投資大陸農業、惠及臺灣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利好政策措施,已逐步形成體系。
惠臺農業政策漸成體系
這些惠臺農業政策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第一,積極促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在穩步擴大和發展試驗區、創業園高效合作平臺的基礎上,對臺灣農民創業園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及重點農業高新技術項目予以財政扶持;鼓勵和支持臺灣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臺資農業企業和農民參與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來園區從事農業合作項目的臺灣農民,可直接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等。

在2009年5月的首屆海峽論壇大會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宣布了八項惠臺新政策,其中一項就是加強兩岸農業合作平臺建設——大陸方面在原有批準設立11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基礎上,新增設立福建莆田仙游、福建三明清流、安徽巢湖和縣、江蘇淮安淮陰4個臺灣農民創業園。
第二,擴大兩岸農業合作領域。明確利用農業技術推廣資金支持兩岸農業合作與技術推廣;支持臺灣各類各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和臺灣農民來大陸展示、推銷農產品;對臺灣產獸藥產品在大陸審批、注冊予以優先安排,并可通過自設或代理機構銷售;允許臺灣漁船自捕水產品通過福建、廣東汕頭進口等。
第三,擴大農產品貿易。準予22種臺灣產主要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并對其中15種水果給予零關稅;準予11種臺灣產主要蔬菜檢驗檢疫準入,并實行零關稅;對臺灣籍漁船打撈的部分遠洋、近海水產品和在臺灣地區養殖的部分水產品,共計8個品種,實行零關稅等。
第四,優化服務,便利兩岸農產品貿易和大陸臺資農業企業產品銷售。對臺灣水果、蔬菜在大陸銷售涉及的通關、檢驗檢疫實施便利措施;建立臺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優惠臺灣水果經銷商;臺灣鮮活農產品在大陸運輸可以享受「綠色通道」通行費優惠政策;組織采購團赴臺采購;縮短臺商自島內引進種子種苗及其栽培介質檢疫許可的審批周期;臺資農業企業自島內進口種源品種,可以零關稅進口,并可享受免進口環節增值稅的優惠政策。
第五,保護臺灣農產品知識產權,維護臺灣農民正當權益。加強大陸市場監督管理,嚴格區分「臺灣產地水果」和「臺灣品種水果」;支持臺灣農產品生產商和經銷商在大陸注冊普通商標、證明商標或集體商標等。
產業鏈配套
兩岸農業合作逐漸深入
「臺商投資大陸農業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會長于永維說,截至2008年中,大陸臺資農業企業已達5800余家,投資達67億美元;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試驗區和創業園已成為臺灣農業企業、農業組織和農民來大陸投資的「熱土」;技術交流與產業合作不斷加強;兩岸農產品貿易增長迅速,大陸及香港已成為臺灣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兩岸農業界往來頻繁,初步形成了互補、互利、合作、雙贏的局面。特別是近年來,大陸相關部門為最大限度地照顧臺灣農民的利益,出臺了一系列惠及臺灣農民的政策措施,照顧和維護了臺灣農民的利益,讓他們看到了臺灣農業新的希望,也使兩岸農業合作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兩岸農業合作雖然取得了長足進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兩岸間尚未建立穩定的經濟合作機制,農業合作在兩岸經濟合作中的比重較低等。
盡管仍存在一些亟待拓展的空間,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發展前景仍非常樂觀。現今,臺灣對大陸的農業投資也出現了投資范圍擴大及整個產業上中下游一起配套投資的現象,初步形成了多領域、多層次、多方位的合作雙贏的發展格局。」于永維指出,隨著大陸經濟的進一步增長,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越趨合理,兩岸農業合作區域和平臺建設不斷擴大和更加協調,將會為兩岸農業合作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兩岸將一起共同研究探討,解決影響和阻礙農業交流與合作正常發展的問題,攜手發揮互補優勢,共同應對市場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