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金融海嘯的持續效應依然顯著,經歷了最初的應急逃難,企業下一步該如何動作?不動則「等死」;動,就要先探水流潮向,再謀求冬泳突圍之術。
當經濟景氣好時,企業不僅利潤好,在人事、組織架構等方面都有諸多選擇。但如今身處后金融風暴時期,企業除了懷念昔日的美好時光之外,更應積極的把繼續應對金融海嘯危機當作「在冬天里游泳」。那么,「后金融海嘯時期」,到底有哪些突圍求生的冬泳術?

冬泳術之「降成本」
選擇冬泳的一茶一坐總裁陳定宗認為,真正比較聰明的做法是先觀察,試水溫,再選擇對策。「冬泳下水前脫衣服,做準備,就像是企業的瘦身、裁員。」每年8月份是服務業特別是餐飲業業績最為理想的月份,但一茶一坐受金融危機影響,2008年8月的業績掉了將近20%的份額。面對業績下滑帶來的董事會的強大壓力,除了緊縮人事等各項支出外,一茶一坐亦在「泳池邊」試水溫,實行在冬泳中前進的策略。
首先是「讓利給消費者」。由于房地產的不景氣,店面租金、原物料等價格都大為下降,在成本隨之降低后,一茶一坐采取「善的循環」,主動下調商務午餐等單價,并推出火鍋新品,「當你讓利給消費者,他們會反過來支持你的企業。」2009年第一季度的業績馬上回復到原有水平,并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6%~8%。
另一策略是「割肉給股東」。除了薪水「打折」外,一茶一坐的高階干部每月拿出部分薪水購買消費券,「帶著家人或者將消費券送給朋友一起去店里消費,順便還可以了解到店鋪是否存在缺點。」陳定宗說,這樣做的成果是「股東認為高階干部有心與公司共進退。且在不景氣環境下,企業自身加強對成本的控管,令費用大幅下降,股東在感動之余會更加支持企業發展。」
冬泳術之「專注本業」
「應對金融風暴中企業需要更專心于本業經營,并保持原有的專業度。」陳定宗認為,連鎖餐飲本身就必須把餐品「做得好吃,專業化,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并回到簡單化操作上,讓各地的消費者都能吃到。」
同時,更要提倡企業創造自身的價值。「在不景氣之時,想出各種讓消費者滿意的策略,創造自己的價值,才能克服掉危機中面臨的問題。」比如餐飲業,最重要的就是為消費者提供的餐點產品。而商品的銷售價格通常是由物價、心價、知價構成。物價是材料成本,心價指店面氛圍與服務,剩下的則是消費者從中得到的包括產品知識在內的知價。「東西好吃,服務到位,讓消費者明白企業到底在做什么,才能夠真正把企業的價值創造出來。」這一切均屬于企業的本質,在金融危機中,企業更需要回歸本質。
以智能手機見長的多普達同樣受益于對本業經營的專注。
多普達首席運營官許偉德說,金融風暴中臺商更要關注大陸中央政府及地方省市的政策,「他們在想什么,投資什么,因此發布的政策對企業的未來投資方向及資源來源會產生很多影響。」目前大陸擴大內需市場,其中通訊業方面開放3G,「3G時代來臨,多普達的機會也來臨。」
此前多普達一直潛心研究開發智能手機,并以技術創新領先行業而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金融風暴中多普達更關注大陸通訊產業鏈的發展動向,并「每天打聽大陸信產部對3G牌照發放的訊息。」盡管3G時代提前三個季度來臨,由于之前準備較早,且持續投入研發力量追趕市場需求,多普達連續推出數款新機搶占市場。
埃森哲管理咨詢大中華區董事合伙人杰弗里#8226;貝格亦提醒企業,應對不景氣時期的企業戰略之一是「增長戰略」:重點在于利用產品或市場(或兩者兼用)來擴大企業規模。如美國蘋果公司利用以產品為中心的戰略,憑借研發與創新能力度過了不少艱難時期。
冬泳術之「企業文化」
以多普達為例,金融風暴中的3G商機除了讓其持續專注本業經營外,亦對企業體制進行改變。省包伙伴在運作規模與資金上無法跟上多普達的成長速度,許偉德表示,「在金融風暴來臨時也不得不壯士斷腕,重新選擇合作伙伴。」在管道合作上,行業運營商由省包轉向國包,與大陸家電賣場國美、蘇寧等合作,啟動新的管道架構,以貼近消費者需求。
除了對外做出改變,多普達對內則更強調企業文化。「過去一直都有做與企業文化相關的工作,但金融風暴中,除了開研討會研究對策外,還要再次對員工進行教育,凝聚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其中,在人員優化上,設立更高的標準來考核員工的業務能力,包括提供教育訓練機會,優勝劣汰,協助其在思維上的轉型,以達到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的要求。
陳定宗亦認為,企業口號喊得多都不如做好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業的行為準則應讓消費者在第一次接觸時就能從產品或服務中有所感受,公司必須要花大量時間來將經營理念從員工思維一直貫徹到平時的服務態度中,包括對外的文宣廣告必須要求一致,令企業形象保持統一,「如果能夠一致的話,這個企業才能走過寒冬。」
一茶一坐冬泳術
一是讓利給消費者;
二是割肉給投資股東;
三是更專心于本業經營:即專業化、標準化、簡單化:將商品生產制造到最佳最好的狀態,制定出統一標準的作業流程,并將流程書面化、影像化,簡單到讓一般人都會操作。同時創造企業價值,并回到基點檢視企業從個人、核心團隊到公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