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坐著吃早餐,在學校或單位坐著學習或辦公,回家坐車,到家后又坐在沙發里或電腦前……如今,許多人的工作與生活用一個“坐”字就可以概括。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有200多萬人因長時間坐著不動引發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死亡,到2020年全球將有70%的疾病是因坐得太久、缺乏運動引起的。對此,“久坐族”必須引起重視,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斃的不幸發生。
頸椎病長期不良的坐姿或長時間坐著不動最容易造成頸項肌的疲勞,引起頸肩痛、項肌痙攣,久而久之出現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導致頸椎病。久坐要保持正確坐姿:使用讓腳部平穩著地的椅子,或者使用腳墊,確保坐著時整個腳掌著地;經常伸展腿部并改變腿的姿勢。
腰椎病久坐會使腰部軟組織長久處于張力狀態,軟組織缺血,而產生腰肌勞損。平時坐一會兒要變動一下姿勢,站起來活動一下,中途可做一下腰部按摩。
尾骨受傷長久坐姿不正確,壓迫尾骨神經,會造成尾骨受傷而疼痛。患有慢性尾椎骨疼痛者平常坐的時候,可在椅子上放個中空設計的減壓坐墊,減輕患處的壓力,分散尾椎骨及臀部的壓力。還可經常熱敷患處,或用超聲波治療,加強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環。
臀部囊腫長時間伏案工作或有盤腿久坐的習慣,容易使坐骨結節與坐具“硬碰硬”,久而久之就會導致滑囊壁增厚、滑膜表面粗糙,最后,形成臀部囊腫。平時如果習慣于坐木椅、硬板凳者,可改坐藤椅或沙發,也可在硬質坐具上放置較厚的海綿墊、布墊,能夠減輕硬質坐具對坐骨結節的摩擦與對抗力。
痔瘡久坐血液循環減慢,使身體內靜脈回流受阻,直腸肛管靜脈容易出現擴張。血液淤積后,致使靜脈曲張,可能患痔瘡。患病后,可進行溫水坐浴(水溫30℃~40℃即可),可在水中加入少量鹽。
肌肉酸痛久坐可使體內攜氧血液量減少,氧分壓降低,相應地攜二氧化碳血液量增多,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引起肌肉酸痛、僵硬、萎縮。醫學專家建議,工作中每隔2小時應進行一次約10分鐘的活動。
食欲不振和便秘久坐會使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分泌減少,日久就會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以及脘腹飽脹等癥狀,同時還可導致便秘。更嚴重的是,久坐不動者每日攝入的食物,聚集于腸胃,使胃腸負荷加重,長此以往可致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穿孔及出血等慢性難愈頑癥。對此,要培養“植物化”飲食習慣。多吃干豆類、海藻類、地下根(莖)類、新鮮蔬菜及時令水果等。其所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增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物通過的時間。
記憶力衰退久坐不動,血液循環減緩,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傷神損腦,產生精神壓抑,表現為體倦神疲、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若突然站起,還會出現頭暈眼花等癥狀。所以,不要久坐下棋、玩麻將等,更不可久坐家中閉門不出。
血栓久坐不動,血流緩慢,血黏度升高,容易形成血栓,繼而引發肺栓塞、心梗、腦梗等。同時,久坐不動,人體對心臟工作量的需求減少,日久則會使心臟機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縮,易患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久坐者每天不妨抽點時間做做廣播體操,對人體產生中等強度的運動刺激,增加肢體血流量,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提高各器官的功能。
(摘自《青年時代》2009年4月上 原標題為《“久坐族”,別拿健康不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