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震動了全球,中國的中小企業也在“寒冬”中步入了新的一年。目前,我國貿易順差有65%是由外貿企業創造的,在如此大的外貿依賴程度下,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需求萎縮,已經對我國的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部分出口型企業經營困難,用人需求開始萎縮。
近日,在農業部組織的一次抽樣調查中,在農民工輸出較多的15個省、150個村中,春節前返鄉的農民工有近39.6%處于失業狀態。
2008年10月以來,素有“世界工廠”之稱的珠江三角洲,每天都有企業停產、倒閉的消息傳出。僅10月上旬,珠三角地區就有近50家香港企業申請破產清算。在第一批倒下的企業中,以出口導向兼勞動密集型企業首當其沖,而農民工占據著這類企業絕大部分就業崗位。與此相對的是,用人單位也開始削減招聘計劃并著手裁員,在勞動力市場中,農民工求職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招工的少了”、“薪水低了”,農民工無法抗拒地成為了金融危機下第一枚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停產潮”、“失業潮”最終匯成了各地農民工“返鄉潮”。在春節前的“返鄉潮”中并沒有看到往年農民工回家過年的興奮與期盼,而更多的卻是處于失業邊緣的無奈與迷茫。
農民工的“心”負擔
大多數農民工是報著“城里沒工作,不如回老家”的心態選擇留在家鄉的。對于未來,多數農民工都會等待大形勢的好轉,因而對于他們來說,“觀望”代替了“行動”,一些人甚至連具體的打算都沒有。“進城無業就,返鄉無地種”,這是很多滯留農村的農民工的現實寫照。事實上,一些外出打工多年的農民工返鄉后,反而成了村里“閑人”,“大齡”農民工返鄉后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壓力驟然增大。而“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在城市長大,早已習慣城市的生活,自身又缺乏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很難適應返鄉后的農村生活。根據調查,多數“新生代”農民工不愿回到田地里耕作,這樣一群在城市中長大的
“農村人”,在被迫回到農村后很容易產生失衡的心態。因此,對于返鄉農民工,各級政府有必要進行及時的疏導,以免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農民工的大量返鄉,不但會給當地就業造成新的壓力,還可能直接增加農村社會事業的負擔。據了解,四川省有超過2萬人的農民工隨返子女,大多數在父母返鄉后需要回原籍就讀,這很有可能給農村義務教育帶來新的壓力,也會給四川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增加新的負擔。
如何應對“返鄉潮”
目前,各級政府為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已經投入專項資金并相繼出臺了諸多優惠措施。通過舉辦返鄉農民工專場招聘會、就業服務大篷車、免費職業介紹、發布創業項目、鼓勵自主創業等多種形式,扶持返鄉農民工就業。但由于某些地區宣傳力度不夠、宣傳覆蓋范圍不廣,致使很多返鄉農民工無法及時獲得有關招聘會和用工需求的信息。同時,農民工對國家挾持失業農民工就業與創業的相關優惠政策也普遍了解不夠,這都需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拓展溝通渠道,使每個返鄉農民工都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和掌握用人單位的需求。
據了解,返鄉農民工的“四盼”可以幫助政府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這“四盼”是:一盼得到真實有效的用工信息,二盼得到實實在在的技能培訓,三盼幫助解決返鄉后的生計問題,四盼為農民工自主創業大開方便之門。2009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提出鼓勵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創業”,這就為有效解決返鄉農民工“四盼”問題提供了新的機遇。但由于勞務輸出地與沿海發達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一些就地就近就業的農民工得到的工資及福利待遇較之以前可能存在較懸殊的差距,會與農民工再就業預期形成較大的落差,部分本地企業可能還會出現“招工難”的現象。對此,返鄉農民工應及時調整心態,正視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地區發展差異,適當降低薪資的心理預期,更快捷地實現就業。
培訓、創業是良方
對于返鄉農民工,農村發揮了“蓄水池”的作用。在努力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同時,當地政府要利用這個時機對農民工開展適時的培訓。根據2008年第三季度104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可知,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文化程度要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求職者占總需求的26.8%,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9%。在對高中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總量中,對職高、技校、中專文化程度求職者的需求占59.6%。目前,勞動力市場中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應求,中、高級技工需求缺口依舊很大。因此,在經濟下滑、失業者增多的時期,政府更需要加大對返鄉農民工進行轉崗培訓或創業培訓,創辦更多的農民工培訓機構,根據返鄉農民工的實際情況、就業意愿和市場需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各種短期、長期培訓,包括職業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等,并按照不同的專業制定不同的標準,使勞動者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生存技能,進而促進勞務產業升級,提高農民工在勞務市場中的競爭力,從而培養和儲備充裕的高素質勞動力。
我們應該樂觀地看到,這些熟練工人的回流,將會為落后地區加快工業化發展注入新的血液。這些農民工從中國產業的發達地區走出來,當中不乏技術人才,他們經歷了從一般農民工到產業工人的轉變和磨合,綜合素質相對較高,是一股潛在的創業力量。積極引導農民工創業,不僅可以幫助農村轉移剩余勞動力,還可以有效激活本地的創業和投資市場,進而增加就業機會,這對本地企業人才的提升和生產力的提高是一個難得機遇。
拉動內需的新契機
農民工的返鄉,給農村帶來了巨大的消費群體。當前我國農村消費主要存在著消費不安全、消費不方便以及消費不實惠等問題。來自商務部的統計顯示,目前,占全國人口總數三分之二的農村,只消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商品,農村人均日消費僅有5元多。可見,擴大農村內需和投資有利于保持我國今后一段時期內經濟的增長。
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我國擴大內需、開拓農村就業市場的重點所在。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采用以工代賑的方式引導農民工參與農豐寸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增加收入;在直接增加農村投資的同時,帶動農民投資;同時,通過改善農村生活居住條件,刺激農民擴大消費,拉動全國經濟的增長。
過去幾十年來農村的基本設施、基本管網大都出現老化,無法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當務之急應加大力度建設農村民生工程,完成農村地區生產基礎設施、鄉鎮文化、衛生等設施建設,建立起包括通訊、管道、水電等在內的配套系統,給返鄉農民工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以解除農民工和農豐寸發展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