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的個人職涯規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她們對自己的社會價值定位。金融風暴使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趨嚴峻,在進行職涯規劃的過程中,由于缺少有效的指導,女大學生存在不少認識偏頗之處,在就業環境和自身心態的雙重擠壓下陷入誤區。目前在我國,關于女大學生職涯規劃的問題仍然缺乏令人滿意的解決機制。女大學生職涯規劃體系的構建呼喚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只有以良好的職涯規劃體系做后盾,女大學生才能在初涉職場之時打好有準備之仗。
女大學生職涯規劃誤區分析
1、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由于受傳統文化氛圍的影響,女大學生會有意識地用傳統的性別角色來要求自己、規范自己,使職業規劃不能超越傳統的女性角色定位。長期以來,輿論強調女性應同時扮演好家庭主婦和職業女性兩種角色,要求女性首先是賢妻良母,然后才是事業成功的職業女性。女性如果為了事業而忽略家庭,就會遭受來自家庭和輿論的雙重指責。當事業與家庭之間出現矛盾時,輿論壓力通常促使女性放棄事業而成全家庭。社會對女性的這種雙重角色期待和以家庭為重的評價標準給女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極大地影響了她們的職業規劃心理。
2、職業期望值不當
由于對就業市場了解不夠客觀、全面,女大學生在進行職涯規劃時不能正確衡量自己在就業市場上的價值,導致職業期望值偏高或偏低。這部分女生要么好高騖遠,漫無目的地追求高薪酬、高福利的工作,要么盲目自卑,不能充分認識個體的優勢而一味夸大自身不足,滋生出害羞、憂郁、失望等負面情緒,影響職業選擇。過高或過低的職業期望值會使女大學生在走向社會后產生一系列不適應感,令她們對未來感到失望,對自己失去信心。
3、職業方向不明
不少女大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把握不清,對自己喜歡做什么(興趣、價值觀等)、能夠做什么(專業知識、技能、工作經驗等)、適合做什么(性格、氣質、智商、情商等)、擅長做什么(語言表達、邏輯推理、數字運算等)都缺乏明確的認知。為了親身體驗職場,積累“工作經驗”,女大學生在課余從事各種兼職工作(如家教、促銷員和業務員等),但由于沒有明確的職業方向做路標,她們的社會實踐往往遍地開花,多有“量”的積累而鮮有“質”的提高。
4、職業進取心不足
女大學生對家庭和社會有一種難以割舍的依賴性,她們的“等”“靠”心理嚴重,在進行職涯規劃時缺乏主動性。一些女大學生缺少現代知識女性應有的自立自強精神,內心深處存有“夫貴妻榮”的藤蔓意識和依附心理?!肮ぷ骱貌蝗缂薜煤谩背蔀橐徊糠峙谎宰悦鞯墓沧R,女大學生臨畢業“不忙工作忙征婚”的新聞在近一時期屢見不鮮。另一方面,那些愿意邁出求職步伐的女生又鐘情于工作的穩定和安逸,以便為未來的家庭生活留出較大的空間,其進取心和發展意識不足。
5、價值取向趨于扭曲
作為知識女性中最年輕最富有朝氣的群體,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一直引人注目。盡管出于自強的心理,女大學生肯于為自己的才能而奮斗,但內心深處依然會不由自主地聽從來自家庭、朋友等多方面的暗示,而這種暗示常常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功利”和“安樂”心理的催生因素。此外,女大學生在實際擇業中常常感到社會現實與自己規劃的理想模型差距很大,她們長期以來在學校里形成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定勢思維、行為規范都因此受到了撞擊,使她們產生不適感。
九步構建女大學生職涯規劃體系
合理構建女大學生職涯規劃體系需要高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營造關懷女性的人文氛圍
在我國,女性與男性享有平等勞動就業權利的原則早已在《憲法》、《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中有明確體現,但這些法律在可操作性上還存在不足,在細節方面仍有可供完善的空間。比如,對于女性從業者達到一定比例的用人單位,可以通過立法給予它們一定的稅收優惠和政策傾斜,從而鼓勵用人單位吸納女性就業,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率:建立健全生育保險制度,對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實行彈性工作制,其間以國家補償的形式消除用人單位的后顧之憂。全社會應努力為女性營造一個更公平的就業環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她們與男性一同施展才干,推動社會進步。
2、開設針對職涯的“女性課程”
“女性課程”是針對女性受教育者的特殊生理、心理和社會際遇特點而設置的。女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和創業問題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女大學生自身對這個問題也感到迷茫和困惑。許多女生的就業意識模糊,謀職技巧更是欠缺,很難適應就業市場的環境。高校開設“女性課程”有助于從校園起步加強女大學生的求職能力,全面提高女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職業素養,為她們培養自己的終身職業能力做好充分的準備。
3、加大心理輔導工作的力度
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學習、人際關系、自我意識、戀愛等幾個方面,高??梢葬槍@幾個重點問題開展對女大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個體心理輔導、朋輩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都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運用到輔導過程之中。心理輔導可以對女大學生在職涯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困惑給予及時的疏導,防止她們走入誤區。
4、推進自我認知測評建設
自我認知是女大學生職涯規劃的第一步,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必須借助心理測量學科的研究成果,利用科學的手段進行測評。自我認知測評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人員建設和測評手段建設。目前,國內的測評工具大多從國外引進,翻譯的質量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這些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均大打折扣。因此,開發研制以我國文化為背景,以女大學生為常模的高信度、高效度、本土化的測評工具顯得尤為重要。
5、建立健全職業信息咨詢渠道
女大學生在尋求自己職業理想的過程中必須認識與熟悉外在的工作環境。高校要積極致力于各種信息渠道的建設,以幫助女大學生們迅速、準確地獲得第一手的社會發展信息資料,使她們準確把握職業理想的方向。信息咨詢渠道的建設包括兩個部分:主渠道建設,如報紙、網站、布告欄、招聘會、課堂、座談會等的組織和完善;非主渠道建設,如中介機構、校友會、社會團體、實習機構等社會力量的協助和配合。
6、加強職涯規劃咨詢建設
由于女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對未來的職業世界只有籠統、模糊的感性認識,她們對職涯規劃的理解難免存在不足之處,高校只有加強面向個體的、個性化的咨詢輔導才能滿足女大學生的職涯規劃需求。職業咨詢輔導可以視學校的具體情況設立在就業指導機構或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由經驗豐富的專業咨詢人員從事這項工作。除了個別咨詢外,高校也可以針對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話題進行團體咨詢。
7、建立電子化跟蹤檔案
學生的成長軌跡往往暗示著他們的職業走向。高校應分年級、分專業為全校學生建立電子化的跟蹤檔案,詳細記錄每個學生的特長、愛好、經歷及優缺點等,根據職涯規劃教育的進程,對學生的檔案進行補充,以便導師、輔導員依據學生的成長情況對每個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幫助其做出合理的職涯規劃。
8、建立職涯規劃評估體系
在學生自愿的情況下,高??赏ㄟ^調查問卷、討論、實際操作等方式對大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等進行評估。學校可依據評估結果對學生的職業目標和發展方向予以校正性的引導,使其得到及時的補救和完善。
9、構建女大學生成才的支持系統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動機、人格特征、家庭價值觀和社會文化環境是女性成就大小的決定性因素。許多成功女性的經歷告訴我們,來自家庭和社會文化環境的支持對促進女大學生成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的家庭和社會應該為女大學生的自身發展和價值實現營造更為平等、寬松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