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在轉內需市場;臺灣有資金、人才與國際經驗,可以協助大陸提振內需。兩岸之間的合作在現代服務業上將占據很大比重。

200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在首屆海峽論壇上宣布了推動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等八項惠臺新舉措,并表示,大陸方面愿意以積極和開放態度,與臺灣方面商談簽署符合兩岸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隨著兩岸大三通后大中華經濟圈的逐步形成,兩岸企業將有越來越多的互動機會創造雙贏局面。近期,一方面大陸提振內需市場創造新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臺灣對陸資開放部分投資的利好消息亦是釋放出不少合作商機。其中,以服務業為主導的投資趨勢將成為兩岸業者的未來新商機。
「未來兩岸的新商機主要以服務業為主。」經濟日報(臺北)總經理李佳諭分析,受金融海嘯影響,臺灣有很多海外投資資金回流,「臺灣現在是有資金,而大陸在轉內需市場,除了資金外,臺灣有人才與國際經驗,可以協助大陸提振內需市場,兩岸之間的合作在現代服務業上將會占很大的比重。」
服務業是兩岸未來商機
在臺灣,自開放陸客赴臺游后每天接待7000人次的陸客,徒增的游客人數帶動觀光旅游成為炙手可熱的賺錢行業,飯店、住宿甚至旅游紀念品等周邊行業的生意也十分搶手。李佳諭認為,單是觀光旅游就能為臺灣業者帶來10~20年之久的生意機會。
「金融服務業方面,臺灣中小企業面對金融危機的應對能力一直較強,很大程度取決于臺灣金融服務業在其背后的有力支撐。」目前大陸包括臺商在內的中小企業面臨融資困難所帶來的商機,亦是令臺灣銀行業急于進軍大陸市場的重要原因,一旦兩岸開放金融合作領域,大陸將成為臺灣金融服務業的另一塊「大餅」。
2009年4月27日,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將在臺灣海峽北線航路的基礎上開通南線和第二條北線雙向直達航路,并繼續磋商開通其它更便捷的新航路。李佳諭認為,兩岸在交通運輸與物流上仍有不少合作機會:如在直航的航班時間與航線上目前依然存在可以增加的空間。
除了直飛外,他建議臺商業者也可嘗試在水、陸交通方面的經營。在物流方面,上海市小企業(貿易發展)服務中心國際經貿部部長顧月明認為,大陸一些物流公司在管理等方面仍有欠缺,臺商業者亦可在其中填補這片市場的空白。

文化產業合作空間大
不僅是現代服務業,大三通后兩岸的文化產業亦將迎來更多的合作機會。
兩岸已舉辦過電子、美食文化、藝術交流等多項涉及面廣的展覽或演講活動,而「兩岸之間的展覽活動會越來越頻繁,與其相關的行業也會越來越『熱』。」李佳諭指出,隨著交流的深入,除了對促進企業與相關產業的雙向了解起到一定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為兩岸的會務、會展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在娛樂產業方面,李佳諭分析說:「大陸市場很大,臺灣這邊又有很多比較好的娛樂技術、技巧與人才,在娛樂節目上臺灣具有實力,華人圈本來就是很大的市場,如果可以將臺灣、大陸、香港市場結合起來,娛樂產業在未來一定非常『熱』。」除了娛樂節目外,目前「宅人」群體成壯大之勢,在整個經濟水平逐漸提升之下,娛樂節目與消費將會更受歡迎,與此相關的游樂等娛樂廣告亦會有一線機會。
大陸目前在企業與學校之間的建教體系尚未完善,眾多臺商苦于企業難以尋找到合適的人才;但隨著兩岸之間教學往來密切程度的上升,臺灣職業訓練行業亦有機會開拓大陸市場。
除了這些行業外,顧月明還認為,臺灣的農業技術領先于大陸,「農產品的改良與深加工也是兩岸農業都市化發展的一個方向。」同時,大陸目前亦有往研發出適合低收入民眾購買的藥品方向發展,因此精細化工與醫藥也可以成為臺商的另一個發展點。
兩岸未來的合作方向,不僅是在投資產業上產生變化,在整體投資環境上亦有轉變。順應大陸內需市場的成長,臺商對大陸的投資開始從制造業到服務業趨勢轉變,依托資金與經驗,以「小臺灣」影響「大大陸」。同時,大陸經濟在30年來不斷成長,資金、人才不再遜色于臺灣,隨著臺灣對陸資開放投資項目,兩岸的經貿環境將步入正常的雙向流動態勢。在臺灣目前推行的六大新興產業上,包括綠色能源、生技產業、醫療照顧、精致農業、觀光旅游、創意文化在內,也將成為未來臺資與陸資合作共贏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