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使力突圍自救
從最初的兩稅合一、勞動合同法出臺,一直到出口退稅下降、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乃至現在的金融海嘯襲擊,在大陸實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投資環境中,不少加工貿易型企業面臨的生存危機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甚,臺商亦不能幸免。
大環境如此,臺商要安然度過這波產業調整浪潮與金融危機,只能各憑本事。下下策,是倒閉或結束;中庸之道是外遷或內移;惟有轉型升級,才是大趨所向。

當許多臺商還在忙著尋找轉型升級良方之時,在臺資企業最為密集地之一的東莞,臺企、臺協、政府已聯合起來,從金流、物流、信息流、品牌著手,走出一條「就地修煉」的轉型升級之路。
作為臺商最密集的投資地之一,地處珠三角地區的東莞有超過6000多家的臺資企業,多數以加工貿易型為主,臺商成為東莞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從就任會長之初擔心自己沒有用武之地,到現在每月有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處理臺商轉型升級事務,東莞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以下簡稱東莞臺協)會長葉春榮上任后出乎意料的忙碌。「東莞臺協歷任會長都做得非常好,到我接受會長職務時,協會已經牽頭創建了臺商子弟學校、臺商醫院和臺商大樓,我這屆就沒什么大事可做。」
但隨著大陸產業結構調整與全球金融海嘯浪潮帶來的雙重沖擊,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8年年末大陸就有600多家臺企倒閉。如何才能安然度過危機,不僅是絕大多數臺商需要思考的問題,亦成為東莞臺協與當地政府的一道難題。
「臺商的因應對策就是倒閉、結束、外遷、內移,就地轉型升級。」葉春榮認為,倒閉最簡單,但如果結束經營,根據勞動法需要補償一大筆錢給員工;外遷或內移,都需要先結束掉工廠,在新地方再買土地建廠,都對企業造成很大的資金負擔。「所以我們協會建議臺商就地修煉,配合東莞市政府做轉型升級,就地從外銷轉內銷,是最快的轉型方式。」
東莞臺協的一份調查顯示,有近六成的臺商愿意就地轉型升級。葉春榮帶領下的臺協也因此忙碌起來:一方面,臺協與東莞市政府合作,為臺商轉型升級提供資金協助與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與臺灣的中國生產力中心等財團法人接洽,為臺商提供技術及信息等輔導,從最關鍵的金流、物流、信息流、品牌與通路著手,多方攜手,力求讓臺商順利轉型升級。
「金流、物流、信息流、品牌都打好基礎后,臺商就會有信心就地轉型升級。」

「就地修煉術」之 金流:
企業轉型升級需要資金。在融資難的窘境下,東莞市政府除了撥付專項資金、減免稅務外,還與臺協合作共同組建擔保公司,為臺商降低經營成本及解決融資難題。
攜手東莞市政府,為臺商解決金流難題
葉春榮表示,「第一步就是希望能夠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協會跟政府進行溝通,現在企業經營環境那么艱難,有沒有什么費用或稅可以減免的。」
東莞市政府在撥出50億(人民幣,下同)作為「科技東莞」的專項資金,另外撥付10億元設立「企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僅在2008年,東莞市政府在場地使用費、堤圍防護費等方面減免當地6000多家臺商的稅費達到近7億元。
葉春榮認為,非常時期東莞市政府的做法令企業增添不少信心。「在稅務上,東莞小的企業一年是幾萬元,大的上百萬計,雖然省下兩、三百萬的費用不能立即救了企業,但在最艱難的時候,政府把既得利益讓利給企業,除了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外,代表政府與臺企是一體的,意義大于實質。」
除了經營成本外,融資更是令中小臺商十分頭疼的困擾之一。兩頭在外的臺商幾乎很難拿到大陸撥給的貸款。如知名家具商臺升集團,即使在香港上市,也很難在大陸銀行獲得資金支持。成立擔保公司似乎是解決途徑之一,也有不少臺商成立擔保公司,但由于大陸銀行對臺企的信用記錄不了解,難以成功。
因此,在2009年年初東莞市政府提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之時,臺協就順勢而為,與政府進行協商,委托單位共同籌建擔保公司,協助臺商獲得貸款。葉春榮分析說,政府作為股東之一,改變原有的單一形態,令擔保公司具有一定的公信力,銀行對需要貸款的臺商則會相對放心。
據悉,擔保公司初步達成政府占股30%,臺協占股70%的股份比例,并請來兩位行業專家協助公司,「有政府做后盾,有資金進來,還有這方面的專家,銀行就不會怕人跑掉。」此外,臺協亦在努力推動企業回臺上市等多個管道為臺商解決融資難題。
他透露說,「經過臺協的爭取,近期會有一家臺灣信保基金進來協助臺商小額貸款,大概為每家企業提供150萬美金的額度,預計很快會有成果,期望對臺商有所幫助。」
「就地修煉術」之 物流:
東莞臺協籌建貨柜運輸物流公司,以集體方式降低企業運輸及倉儲費用;當地政府亦申請到東莞物流保稅區牌照,縮短貨物進出口周期,達到轉型不轉移的目的。
打通物流環節,協助臺商外銷轉內銷
東莞的中小臺商多從事加工貿易產業,單家企業租用的貨柜數量少,缺少與貨運公司談判價格的籌碼。亦是出于降低臺商經營成本的考慮,東莞臺協籌建成立貨柜運輸物流公司,希望能集合會員的進出口貨柜量,形成數量優勢增加談判籌碼,以此來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與費用。
同時,東莞市政府亦向中央政府申請B類物流保稅區牌照,并于2008年獲得批準。
「這對東莞的轉型升級非常有幫助。」葉春榮分析說,現在所有外銷型企業要轉做內銷,必須先繞道香港出口后再進口,并須繳納17%的增值稅。廠商出口貨物到香港時必須排隊等候通關,出口再進口至少需要7~10天的時間,其中一個20呎的貨柜就需支付費用6000多元港幣,「貨物去香港,不僅耗時間而且費用高。」
設立東莞物流保稅區后,貨物不必轉道香港,當天就可直接在東莞保稅倉庫完成出口再進口程序,也省掉不少費用。該保稅區除了在硬件設施上與大陸其它園區大體相同外,還會增加貨柜條形碼等軟件服務,三檢一體,提高通關效率。
「由外銷轉為內銷,透過東莞保稅倉庫的運作,可以大幅節省廠商的成本,成本降低后就有競爭力,這種方式可以協助廠商轉型不轉行。」
東莞臺協亦通過政府尋找協力廠商即與銀行合作,希望由銀行做擔保,企業的貨物在進出保稅區繳納的17%增值稅可以先售后交。「很多臺商做了幾十年的外貿,一下子要轉型做內銷,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所以我們想到這招風險最低的方法。」他解釋說,「還是原來的行業,只不過借助物流,將經營風險降低,從外銷轉到內銷,兩個都做,可能外銷還會賺點錢來補貼內銷,樂觀一些來看,如果以后占領了內銷市場后,就內外銷通吃了。」
「就地修煉術」之 信息流:
東莞臺協利用自身資源,將臺灣的中國生產力中心、工研院等財團法人請進東莞,為臺商提供從人事管理到技術改革的軟硬件輔導信息,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
與臺灣財團法人合作,提供企業信息流服務
「過去臺商有個很不好的觀念,認為大陸人工很便宜,于是請了很多員工。產業轉型升級也需要從企業的體制來做改變,從采購生產、人事管理甚至研發營銷,都重新下手改造。」
葉春榮就任會長之后,便不斷拜訪臺灣眾多服務部門。經過他的牽針引線,東莞臺協請來臺灣的中國生產力中心與東莞市政府合作,爭取到臺灣經濟部門每年為120家大陸臺企投資輔導計劃中的首批64個名額,成立5千萬元人民幣的基金,前者為企業提供技術協助,后者則補助技術升級、轉型的經費。
與中國生產力中心以輔導單家企業為主不同,臺協亦將請來中衛發展中心,主要負責大企業集團的整體管理方向,從點到面輔導企業轉型升級。中衛發展中心總經理蘇錦伙表示:要「透過合作方式,實現1+1>2的戰略想法,把大陸好的資源中下游,進行新的產業集群優勢整合,把企業合作列為發展政策。」在軟件管理上,東莞臺商亦有望成為臺灣信息工業策進會的輔導對象。
企業體制做出改變外,技術研發等硬件部分如何加強競爭力?「在研發部分,有臺灣工研院來進行輔導。」葉春榮繼續介紹,東莞有很多臺商做電子產業,該產業最重要的除了人才外,就是模具設計。「臺灣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最強的就是模具設計,協會也把他們請進來在技術上輔導企業。」而臺灣紡織業拓展會也有望為東莞從事紡織業的臺商提供技術支持。外銷轉內銷后產品的營銷問題,則有臺灣外貿協會輔助企業搶灘大陸內需市場。
此外,臺灣電電公會亦在東莞設立聯絡處,為東莞臺商轉型升級提供教育培訓、信息咨詢等服務。在物流上,臺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與臺協共同設立物流創新小組,從物流運籌營運模式切入,協助企業降低出口物流成本,快速取得產品轉內銷大陸市場之商機。
「軟硬件的輔導也需要資金的扶持,我們協會就與東莞市政府協商,請他們提供部分補助資金。」葉春榮說,東莞市政府將為評定為符合轉型升級條件的臺商每家補助50%、以30萬元為上限的轉型經費補助,亦為這些輔導機構提供辦公樓,并三年免租金,以示支持。
「就地修煉術」之 品牌與通路:
臺商要從外銷轉內銷,打造自有品牌、通路平臺成為關鍵。東莞臺協擬整合資源,自建批發大賣場,共同推廣臺商產品。
籌建大賣場通路,貨流迎刃而解
當金流、物流及信息流問題都得到解決后,對于缺乏品牌經驗的臺商而言,由外銷轉內銷,如何打通大陸內需市場通路、創建品牌便成為另一道門坎。
大陸消費者十分迷信品牌,因此內需市場對品牌亦是非常重視。「消費者只相信品牌,中小企業要打入內需市場就很難。」根據葉春榮的觀察,早期的市場比較好打品牌,但資金周旋亦很困難,「所有今天做內銷成功的企業,當初也是被剝了一層皮的。現在雖然帳款比較好收,但市場越來越嚴苛,中小企業從資金、人力、實力或時間來講,做內銷都是困難重重。」
借助于臺灣外貿協會為期5個月的營銷調查,東莞臺協決定以設立批發大賣場的形式建立零售平臺,幫助臺商推銷產品。「為什么轉內銷要做大賣場?畢竟全大陸到目前為止生產成本最低的還是東莞,不是說人力成本最低,而是因為這里產業鏈配套最齊全,相應的成本就很低,所以做批發大賣場最有機會。」
除了以批發大賣場為平臺做內銷外,更為重要的是,打造品牌需要的大量資金并非每個企業都能承受,大賣場的方式則有助于集中資源,共同打造品牌,同時減少代理商、零售商等等中間環節,增加利潤。
東莞臺協目前已成立專門的召集委員會,規劃大賣場相關事宜,并開始申請公司及集資。大賣場由臺協會員以集資的方式籌集資金,地點選定在東莞市郊,主要銷售臺資企業生產的優質產品。批發大賣場將會在大陸成立10個點,「集合東莞物流保稅區的優勢,以及當地政府為企業轉型升級鋪了那么多的路,企業也會有意愿來做。」
葉春榮透露,臺協與臺灣外貿協會在未來另有合作項目,即是籌辦臺灣精品展,預計每年在大陸展出10次,「讓大家知道東莞臺商不僅會生產,也會營銷。」
東莞案例的啟示
其實,轉型升級不僅是東莞臺商面對的生存考驗,在近年大陸內部經營環境不斷變化,以及外部的國際金融風暴沖擊下,大陸各地臺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東莞臺協與政府連手,為當地臺商提供資金、物流與通路和品牌等「修煉之術」,可以起一定的「示范」的效應,是地方政府與協會合作「拯救」臺商、輔導臺商的良好示范。
東莞臺協挺身幫助臺商轉型升級,是大陸臺商眾多轉型升級模式中的一種,其轉型的力度和幅度都很大,可謂是整體轉型的重要案例,他們的經驗和手段勢必為各地準備轉型和正在轉型的臺商提供參考。常言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路就在腳下,辦法是人想出來的。轉型升級是臺商的不歸路,如何走、怎樣走,每個企業、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關鍵的關鍵是臺資企業怎樣才能走出一條更有未來的陽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