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長期以來賒帳形成的「三角債」對企業來說本不稀奇,盡管追討欠帳一直是法治報導的重點議題,然而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卻給這一切重新設定了注解。今天,一家歷史悠久信譽良好的企業也可能頃刻間倒閉,「信用」二字的內涵及「賒帳環境」對企業來說已經變得復雜而不可捉摸。
2008年底以來的全球破產潮正不可避免的帶來賒帳危機、債權糾紛甚至信貸風險。原有的企業法律架構開始失去支點,包括企業員工、供貨商、客戶甚至是政府機構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被卷入一場資產黑洞的旋渦。
當下,在現金流愈發成為企業生命的敏感時刻,討債、要錢、追款……是不少企業都十分苦惱的問題。透視現狀,「賒帳環境」如何兇險?為什么說「做業務的是徒弟,收錢的才是師父」?貨發出去了,怎么才能保證對方按約付錢?面對貨款糾紛,雙方是私下解決還是對簿公堂?執行判決下達后,怎樣盡快「保全」?如何追債收帳?
債務進逼賒帳危機拉響警報
中小企業的財力較弱,容易受到信用危機威脅,所以它們特別需要制定良好的信用管理制度,增加透明度,提供更多相關的信用數據,以便更容易獲得銀行及供貨商給予的信用額度。
Teresa是香港一家生產紡織原物料公司的市場經理,生意一直比較興旺。但金融危機讓Teresa逐步感到壓力,首先反映在客戶的結帳能力上。一開始只是幾家小客戶出現問題,但不久前,掌握著公司財務命脈的幾家大客戶也陸續宣布破產,客戶欠款打了水漂,公司運營亮起了「紅燈。」
「當下,與Teresa所在公司面臨同樣遭遇的企業正逐漸增多。」全球最大的信用保險公司科法斯集團(Coface)大中華區總裁畢李察警告說,「由于出口訂單下滑,市場競爭壓力增大,不少企業開始放松了對賒銷環節的控制,為日后應用帳款的準確回收埋下了隱患。」
中小企業面臨過高信貸風險
在愈演愈烈的賒帳危機中,大多數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著本土市場和出口市場內外交困的尷尬局面。
2009年4月,科法斯集團發布的最新「中國企業信用風險管理狀況調查」顯示,金融危機令中國內地買家的付款表現顯著惡化,超過90%的受訪企業曾在2008年遭遇買家逾期付款,并且被拖欠貨款的平均時間也較2007年上升了11.3%。中國大陸已成為延期付款及拖欠貨款個案最多的國家,個案數字分別上升至9.4%及1.6%。
據科法斯調查,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認為,買家拖欠貨款的最大原因是財務困難;而約有25%的受訪企業認為,企業管理不善或經驗不足是導致財務困難的主要原因。受房地產市場衰退、消費信心下滑、市場需求大跌的影響,信用風險惡化最明顯的四大行業為:建造業、家用電器業、工業機械及電子業。
此外,在受訪企業中,約有40%的電訊、信息科技及家用電器企業表示,逾期6~12個月的貨款占其營業額的2%以上。
超過70%的受訪企業認為,與本土私營企業進行貿易的風險最高。由于大陸很多私企均為營業額少于2.5億人民幣的中小型企業,經營資本較少,開業時間較短,缺乏穩健的信用管理體系,因此,在信用危機持續及經濟活動放緩的情況下,特別容易受影響。
畢李察表示:「中小企業的財力較弱,容易受到信用危機威脅,所以它們特別需要制定良好的信用管理制度,增加透明度,提供更多相關的信用數據,以便更容易獲得銀行及供貨商給予的信用額度。」
然而,實施信用管理在受訪的中小型企業之中并不普遍,因此這些企業更容易受到信貸危機威脅,被拖欠貨款的風險也大大提高。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五成的受訪中小企業有多于2%的營業額逾期超過12個月,反映出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正面臨過高的信貸風險。
外銷市場遭遇「老賴」
本土市場風聲鶴唳,外銷市場也不平靜。
據統計,中國出口信保廣東分公司2009年第1季正式報損總金額共計3200萬美元,比2008年同期增長3倍,首季新增索賠案件個數比2008年同期增長3.2倍,首季新增索賠金額同比增長3.1倍。
不久前結束的第105屆廣交會,發出了「關于提醒企業關注境外采購商的通知」。通知說,近日有企業反映美國一家公司以申請破產方式惡意逃避債務,導致大陸多家公司貸款無法追回,提醒相關企業關注這名采購商。受到金融海嘯沖擊和甲型H1N1新流感全球蔓延的影響,此次廣交會不僅歐美老客戶大幅減少,老客戶的訂單量也變少,周期變短。參加廣交會的企業雖然也遇到了一些來自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的新客戶,但他們開出的多是小單,價格一壓再壓,更大的問題是,企業對這些新客戶底細根本不了解,不知道他們的信用、資本實力。「2009年公司已有近百萬美元的欠款收不回來,我們寧愿去支持已建立起了信任的老客戶」,一家企業的負責人說。
據調查,在珠三角出口貿易企業中,遭遇海外客商「耍賴」的案例越來越多。許多中小企業難以承受到港貨柜再拉回國內的巨大成本(滯留費、海運費及雙重關稅等),一般都不得不咽下這口氣,忍痛與「耍賴」的海外客商重新談價錢。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會長王漢江分析說,出口歐洲海運一般需要20~25天時間,若發生拒收事件,把貨物拉回來,損失一筆不菲的中間費用不說,內銷產品往往只能折價處理,若是服裝鞋帽等季節性商品,損失就更嚴重。
「規模較大的公司出口貨值大,若發生一宗類似糾紛,至少涉及幾個貨柜及數百萬元貨物,只好接受對方的壓價。」王漢江說,「規模較小的企業,本來訂單就少,輕易不敢得罪老客戶,更加只能忍氣吞聲,如此惡性循環,勢必影響他們的資金周轉。」
同時,慘淡的經濟形勢,讓一些外商鋌而走險,夜半出逃,撤資逃債呈蔓延之勢。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表示,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法院受理這類案件數量同比上升19.62%,國際及中國宏觀經濟環境變化所引發的矛盾和糾紛,在司法領域已經出現明顯反映。
他認為,當前這類案件出現一些新的特點,如借款合同案件數量激增、買賣合同主動違約比例增大、虛假貸款案件開始暴露、外商撤資外逃以及棄企逃債現象增多、民營企業破產清算比例明顯增多等。
未雨綢繆遠離債務陷阱
拒絕付款違約,遠離破產,及早規避麻煩事件,重視貿易合同條款,尋求并設定爭議解決的最有效方式,正在成為企業預防掉進債務陷阱的重要因素。
就商業市場來說,幾乎每個企業都會遇到賒帳情況,但在金融危機下,企業的資金流就變得尤其重要,此時的任何一個賒帳潛存著違約的風險,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致命的打擊。于是,拒絕付款違約,遠離破產,及早規避麻煩事件,重視貿易合同條款,尋求并設定爭議解決的最有效方式正在成為企業預防掉進債務陷阱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能在企業的市場推進過程中有效規避債務風險呢?
交易前小心簽合同
事前防范好過事后亡羊補牢,企業間的貨款糾紛也是如此,重點是問題發生之前就要開始警惕。
企業要小心簽合同,包括小心斟酌與確認合同內的條款內容,必須將簽合同時的注意事項當成常識而非僅僅是法律,比如確定交貨、收款的時間、貨款的幣種等數字與單位;也要事先在合同里約定好如付款、交貨、驗收等的方式,合同內容越簡單清楚越好。
除了合同內容外,企業內部也要針對這些合同建立一套良好的管理體系。
企業要將合同區分為制式合同與非制式合同,其中公司內部須針對某些交易行為制定制式合同,應主動爭取強勢主導地位;而非制式合同的兩種情況,一是對方可以在其制式合同中要求填加附件條款,二是針對特殊情況單獨起草的合同,這些都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企業要將非制式合同作為審查重點,同時要盡量減少非制式合同,增加制式合同,以此來降低因簽定合同后所引發的風險。
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建議,制式合同要根據企業的業務模式、行業特性、交易習慣、采購方式等來量身設計和制定,并將合同交給專人專門管理,有固定匯整歸檔的地方,進行編號,定期向主管及母公司報告,列入移交范圍。此外,必須確定簽字權限,規定哪些合同或多少金額以上的合同要誰才有權簽字,亦要管理好公章。
利用擔保以保證貨款回收
除在合同方面下功夫外,企業還可以要求對方提供擔保來為貨款的回收做進一步的保障。錢、人、財產、貨物、律師或協力廠商監管是目前比較常用的幾種擔保方式。
錢,即是定金,賣方可要求買方預付定金并同時在合同中載明。需要注意的是,大陸有定金與訂金之分,兩者不同。定金是指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債務時,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約定時,應雙倍返還定金。與定金不同,訂金是貨款的一部分。
公司保證函、銀行保函、個人承諾則是協力廠商保證人常見的擔保方式。在法律上,協力廠商保證人的連帶保證優于一般保證。糾紛發生時,如果是連帶保證,可以直接起訴連帶保證人,「速度快、威力大」;而一般保證則必須等到法院判決執行并確定債務人無法清償后,才能起訴一般保證人,「時間久,緩不濟急」。
對方可做財產擔保的有「物」與「權利」。機器設備、存貨、車輛等動產及房屋、土地使用權等不動產是「物」的首選;票據、股權、基金份額、債權、智慧產權、倉單、提單等這些「權利」也可成為擔保物。但要注意財產擔保中「讓與約定」以及抵押和質押的不同。
用貨物本身做擔保時,最好在買賣合同中約定保留貨物所有權,雖然貨物交付買方,但所有權仍屬于賣方。其優勢是買方違約時可以要求承擔違約責任,也可以要求收回貨物;買方破產時,不列入破產財產,賣方可以先行取回。而通過律師或協力廠商監管,則是買方先將貨款發給律師或協力廠商監管,等賣方發貨后才把錢付給賣方。
另外,對于外貿出口「賴帳」風險的控制,專家建議,除了要求款到發貨外,針對目前國外支付能力較弱的狀況,中小企業可選擇120天期信用證(LC),讓對方有更多的現金回籠時間,并投保相關出口信用保險,規避開證行破產、停業或被接管等風險。
防范于未然之一 金融風暴下確保帳款回收7大重點
1、在買賣合同中約定有助于日后帳款回收的內容;
2、交易過程中應注意保存有助于日后帳款回收的證據;
3、利用擔保手段進一步確保帳款回收;
4、約定爭議解決方式及管轄地;
5、學會贏得帳款回收官司的訴訟或仲裁技巧;
6、申請財產保全與強制執行確保帳款回收;
7、利用兩岸法院互相承認和民事判決確保帳款回收。
防范于未然之二簽合同11條注意事項
1、時間(日、月、季、年)、幣別(人民幣、美金、新臺幣等)、衡量貨物標準如重量、件、箱、包等相關單位要準確;
2、合同條款內容應簡單清楚;
3、付款:金額計算標準、期限或結算周期、付款方式(匯票、支票、現金等)、賬號;
4、交貨:交貨時間、交貨地點、指定由誰接收(要有身份、筆跡確認);
5、驗收:確定驗收標準、協力廠商驗收費用、驗收異議期、驗收異議報告等;
6、約定違約責任:注明賠償范圍、賠償金額及計算方式;
7、約定解除合同的條件、責任承擔;
8、約定好仲裁或訴訟;
9、確定簽字人,最好蓋公章,合同超過一頁時加蓋騎縫章;
10、寫明簽字日期、地點,地點可作為日后訴訟地點;
11、對合作方沒有把握時有必要做公證。
防范于未然之三 約定讓與擔保注意事項
1、有書面約定;
2、要約定買方的保管責任,和擅自處分(抵押、出售等)的責任;
3、要約定賣方行使所有權時買方配合交付的義務;
4、要約定賣方不行使所有權時,買方贖回的責任;
5、要約定擔保物價值大于債務金額時價款返回,或小于債務金額時價款補償的責任。
對簿公堂 盡快「保全」是關鍵
實務中,臺商在大陸透過打官司討回貨款的成功機率不高,處理關鍵是「時間」;在大陸一旦發現賬款有可能無法回收,應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債權保護動作,即「保全」,讓清償欠款的能力得到保障,并獲得優先償還順序。
雖然「小心簽定合同,讓對方提供擔保」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貨款回收,但并不意味著企業就可高枕無憂。一旦糾紛不可避免,用哪種方式訴諸法律,是訴訟還是仲裁?雙方亦要在事前約定好爭議解決方式。
確定糾紛爭議解決方式
根據雙方簽定合同時的所在地點,企業可以在當地進行訴訟或仲裁,或者是被告或原告所在地、實際經營地、合同履行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要注意,這兩種方式只能選其一,兩種都選的話則無效,如果都無約定,則要通過訴訟來解決爭議。
此外,訴訟或仲裁的機構名稱也須留意,一個字都不能出錯。進入法律程序后企業還要小心是否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等不確定因素,而在申請查封或凍結違約方財產時須有法院配合才行。
事實上,在交易過程中,合同、收貨單、驗收單、對賬單、發票、電子郵件、交付通知、營業執照等都可以成為有助于日后帳款回收的有利證據。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認為,業務員應是企業帳款問題的第一道防線,「只要業務一開始就有基本的法律觀念,感覺不對勁時,就要提醒企業進行強化對帳,這樣就算發生糾紛也有跡可循。」
「保全」是關鍵
實務中,臺商在大陸透過打官司討回貨款的成功機率不高,不管是采購預付帳款,還是銷售應收帳款發生糾紛,處理關鍵都是「時間」。劉芳榮指出,臺商在大陸一旦發現帳款有可能無法回收,應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債權保護動作,也就是「保全」;唯有清償欠款的能力獲得保障,后續處理貨款糾紛才有意義,由于有優先償還順序的問題,越早保全可取得越優先的償還順序。
追討應收帳款,要盡快完成法院立案訴訟程序,為后續法律步驟取得有利基礎。在上述的「保全」過程中,債權人可以要法院出面針對自己債權金額,查封債務人的現金賬戶或其它資產;法院在審慎原則下,也會要求債權人出具相對擔保。
另外,法院有可能要求提供100%足額的標的金額擔保,也可能是標的金額的一半甚至更低。重點是債權人在資金調度考慮下,往往不愿提供現金作為擔保基礎,加上許多外商早就把房地產押給銀行貸款,對臺商來說,要拿出讓法院承認的擔保品并不容易。很多臺資企業改采銀行保函,由銀行開具保函給法院作為擔保品的方式對債權進行保護。
支付令也是臺商在大陸值得使用的催款工具,只要債權人在法院完成立案手續,在債務人欠錢證據充足情況下,債權人可要求法院簽發支付令給債務人;債務人收到支付令15天內,如果不向法院以書面形式提出異議,債權人可要求法院強制將款項由債務人賬戶轉給債權人。
壞帳處理小心出口核銷時間
「做業務的是徒弟,收錢的才是師父」,一直都是從事大陸內銷業務臺籍主管必須謹記的教訓,但從2008年第四季起,金融風暴造成訂單減少,應收帳款帳期變長,產生壞帳等風暴連鎖效應已浮現。雖說內銷要注意收錢問題,但外銷的帳款問題更得小心,因為在補稅的后遺癥方面,外銷帳款問題嚴重性絕對超過內銷。
通常來講,臺商從大陸出口貨物到海外,海外客戶收貨付錢后,臺資企業進行收匯核銷;但萬一國外客戶因金融風暴將付款帳期延長,甚至公司倒閉形成壞帳,臺商首要關心的不是怎么去追款,而是要小心外管局對出口核銷時間的要求,超過期限未辦理外匯核銷的出口企業,會被視為內銷,并課征17%的增值稅。
中國國家稅務總局2008年曾頒布第47號文件,將出口收匯核銷的截止時間,由原先出口后180天延長為210天,貨物出口后超過210天仍未進行收匯核銷,出口企業就會面臨被依內銷課征17%征值稅。
劉芳榮指出,這里的重點是企業無法收匯核銷的理由,不管是客戶拖欠貨款,或客戶已經倒閉變成壞帳,從外管局角度來看,210天的收匯核銷底線是不能變的。臺商只要發現國外客戶帳期即將超過210天,或知道國外客戶已經倒閉,貨款收不回來,要避免被視同內銷課征增值稅的唯一辦法,就是自己從境外掏錢付到大陸境內進行收匯核銷。
另外,壞帳的帳務處理也是金融風暴下的財務重點,認列壞帳須經稅務局同意,企業不能自行認列入帳,除非是破產或企業倒閉;如果只是帳款無法回收,應收帳款要超過三年才能提出壞帳認列申請。
壞帳處理重點
1、申請壞帳認列要準備的資料
銷售合同、發票、入帳證明、送貨單等原始憑證、記帳憑證或帳頁、企業內部審批壞帳相關文件(簽呈、壞帳權限規定等)、財產損失專項報告;
2、地稅局對申請壞帳認列規定有差異
申請壞帳前,應先咨詢當地稅務局相關細節,各地稅務局的規定各有不同;
3、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財產損失專項報告」
地稅局對要求出具「財產損失專項報告」的壞帳金額標準各地不一,比如昆山是100萬元人民幣,蘇州是不論壞帳金額多少都要出具財產損失專項報告;
4、關聯方與境外壞帳損失
屬于關聯方的壞帳損失,必須要提供法院破產判決或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證明;境外壞帳損失需取得境外中介機構(律師、會計師等)出具的停止營業或破產等證明,也可取得中國駐外使館出具的上述證明。
追債收帳執行須到位
「政府欠錢最怕媒體曝光,企業最怕債務之事影響到其眼前的生意。」要想追回債務,必須進行詳細的調查。通過調查找到債務人的軟肋,這樣才能掌握主動,有的放矢的與其談判。
如果官司打贏了卻不能追回欠款,這樣的官司不但沒有意義還勞民傷財。而偏偏官司贏了卻拿不回錢,恰恰是包括臺商在內的外資企業在大陸面臨的主要問題。
基于當下仍然烏云密布的經濟環境,可以預見未來企業間的債務糾紛必定層出不窮。如何在打贏官司后,透過強而有力的執行取回欠款,便成為所有外資企業在大陸必須面對的共同問題。
雇用追債公司風險大
前不久,重慶發生了一起討債公司綁架債權人逼要討債費的事件。債權人雇用討債公司債務沒有討回,反而讓自己身陷險境。浙江萬馬律師事務所主任徐敏指出,這種事件的發生完全是由于債權人沒有法律常識,討債公司在大陸并不合法,債權人將追債事務委托給討債公司主要面臨3個風險:
第一,由于追債公司沒有合法地位,因此,債權人與追債公司簽訂的合同不受法律保護;第二,討債公司討債時采取的往往是暴力和脅迫的手段,萬一使用暴力造成人身傷害,債權人就成了主犯,因為討債公司是受債權人委托的;第三,追債公司即使追回了債務,還是要經手追債公司,錢從狼口里出來了又到虎口里,目前很多追債公司將債務追回后不給債權人,或者提取很高的傭金,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徐敏指出,債權人要想合法且安全地討回債務,最好請專注于債務糾紛的律師。這樣術業有專攻,而且傭金都是透明的,委托人可以選擇多種簽合同的方法,比如說按照回款比例來提取傭金,目前,已有很多律師事務所愿意簽訂討不回債務不收費的協議。
通過調查找到債主軟肋
「政府欠錢最怕媒體曝光,企業最怕債務之事影響到其眼前的生意。」徐敏指出,要想追回債務,必須進行詳細的調查。通過調查找到債務人的軟肋,這樣才好有的放矢地與其談判。
在債務的追討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是對方是確實沒有還債能力還是故意拖欠。如果是后者,那么只要找到對方的軟肋,討債就會相對容易。例如:某商場拖欠工程款達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拖欠時間已經過了一年。律師介入后,首先了解了商場的信譽、投資主體以及財產情況。通過調查發現其投資人在其它方面也有投資。初步了解認定了這家商場實際上有一定的履行債務的能力,屬于故意拖欠。
律師進一步調查還發現,這家商場有上百家供貨商,供貨商都是先供貨再結款,有一定的帳期,商場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供貨商和良性供貨循環。律師與這家商場談判時表示,如果對方再不履行債務就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一旦商場被查封,所有的經銷商都會意識到風險,將會停止供貨,開始討債。這樣,商場的資金鏈就面臨斷裂的風險。面對這樣的分析,債務人立刻先還了300萬元的欠款,并表示將逐步還清欠款。
時機把握很重要
合同糾紛的專業律師、國信聯合律師事務所律師周慶元指出,追債時機的把握也很重要,比如在廣東,打電話追債最好的時間是下午3點半左右,尤其是對于貿易類的公司,一般的生意規律是上午比較忙,下午正是結算點鈔票的時候,老板們心情都比較好,這個時候追債更容易被接受。
最糟糕的追債時間是午餐時間,也就是上午11點半到下午2點之前,這時間往往是宴請客戶的時間,這個時間打電話往往讓對方厭煩。而吃完飯,很多人有午休的習慣,這個時候被打擾也會引發壞情緒而難以達到討債的效果。
周慶元指出,每種行業都有自己的規律,要找到那個最好時機,比如,債權人是供貨商A,A要做的事就是隨時了解銷售商的銷售情況。一般來說,對方將貨品銷到80%的時候清貨款的效果最佳,因為這時候對方手里有錢,而且一般這時候對方都會考慮還要不要跟A合作,正是他在猶豫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供貨商態度堅決地要錢,對方都會答應結掉一部分貨款。
等到銷售商把貨賣完了,他有可能把錢轉到別的地方使用。或者這個時候,他又找到了合作伙伴B,比較下來覺得B的貨比A的貨更好,這個時候對方已經打定主意不再跟A合作了,如果對方故意想拖欠貨款,A再清貨款就難了。
總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債務鏈條環環相扣,只有找到關鍵節點,才能一通百通,甩掉債務包袱,輕裝前進。
「討債師」行走在灰色地帶
外界對于「討債」行業的印象都是負面的。自2000年以來,大陸陸續出現了一些「討債」公司,但這些公司的營業執照或稅務登記證上所顯示的經營范圍并不涉及「討債」,大多注明「經濟信息咨詢」。
目前,大陸追債行業基本上是風險代理,如果沒有追回債款,就分文不收。包括他們在追債中所發生的各種成本費用(交通、通訊、住宿、餐飲等),也一概由追債師自己來買單。但如果成功地追討回債款,他們獲得的收益也是比較可觀的。根據難易程度,一般來說,越是年數久、難討的債,提成也就越高。綜合來看,他們能獲得的提成在20%~30%的范圍內。此外,企業委托的案件占了70%,其余則是個人債務。
新法瞄準「追債執行難」
為加大追債執行力度,大陸「民事訴訟法」針對判決生效后的執行程序進行了修改,新增有利于欠款回收的可操作性條款。
第一,擴大了有管轄權的法院范圍,除原一審法院可作為執行法院外,被執行財產所在的法院,也有權受理執行申請人的執行申請;
第二、新法改變了原來「先通知,后執行」的做法,規定在被執行人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情況下,執行人員可立即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并同時或在采取強制執行措施后三日內發送執行通知,不給被執行人留下轉移財產的時間;
第三、經執行申請人申請,執行法院可以將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信息,透過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對外公布,且公告費用最終應由被執行人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