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貌取人,孔子自責
宰予是孔子的弟子,平日能言善辯,思維敏捷,孔子甚為賞識,認為他將來會成大器。但不久,孔子幾次發現他在白天睡大覺,孔子沒說什么。漸漸地孔子發現了他惡習難改,仍在白天睡覺,故認為自己看錯了人,嘆息地說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對于宰予這樣的人,責備他還有什么用呢?”又說“以前我對于人,是聽其言而信其行,如今我對于人,是聽其言而觀其行。是宰予這個人使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澹臺滅明,字子羽,曾拜孔子為師。但孔子見其長相丑陋,不具大器形貌,認為他沒多大才能,對其頗為冷淡,勉強收為弟子。澹臺滅明感到了冷遇,不久即毅然退出孔子的弟子行列,獨自按孔子的教誨發奮學習,加強修養。后來,他聚徒傳學,仍尊崇孔子學說,培養出一大批人才,賢名遠播。他到吳國講學時,門徒達300多人,成為享譽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師。
在子游當上武城城主時,孔子被邀請來參觀。孔子看到武城治理得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就問子游:“你是不是在這里得到了什么人才?”子游說:“有位叫澹臺滅明的,做事從不走捷徑投機取巧,如果沒有公事,他從不到我屋里來謀求私利。”孔子聽后,不禁感到慚愧,感慨地說“我以言取人,看錯了宰予:以貌取人,看錯了子羽。”
【啟示】孔子芝圣人,尚犯過以言貌取人的錯誤:我們夸疋在選用人才時,更應當唯賢是舉,避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錯誤
在人才選拔上。當依照“四不唯”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嶧持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
自我設限的跳蚤
生物學家做過這樣個實驗往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輕易就跳了出來。再把跳蚤放入加蓋的玻璃杯中,結果是一次次跳起、一次次碰壁,在反復碰壁之后,跳蚤變得聰明起來,開始根據蓋子的高度來調整自己跳的高度。3天后,生物學家發現這只跳蚤再也沒有撞到過蓋子,于是把蓋子輕輕拿掉,但它還是在那個高度不停地跳著,一周后乃至更長時間都是如此。原來跳蚤在反復碰壁后,心中設定了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度,這是其善于學習的表現:但面對失去蓋子的新情況,它卻不敢再去嘗試,自己把自己束縛起來。
【啟示】缺乏應變和創新,是跳蚤自困的原因現實中人們經歷的一些失敗和挫折,往往也他自己如跳蚤一般在心中自我設限,這在一定意義上固然合理,但若不能隨著新形勢、新情況及時應變,那么,現有的思維定勢就會像無形的繩索將人的心靈牢牢鎖住,人所具有的巨天潛力也無從得以發揮了!
將善念傳遞下去
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布朗先生的轎車在回家的路上拋錨了。四周一片荒野,杳無人煙,冷餓交加中他等待著有車通過。幸運的是,不久一個年輕人駕車經過,在了解布朗的處境后,他將拋錨車拖到了附近的城鎮。事后布朗拿出一筆錢做酬謝,非要給年輕人不可,但年輕人搖頭拒絕,說道:“我幫你不是為了報酬。你若真想報答我,就答應我一個要求吧。”“什么要求?”“希望你今后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也能夠盡你所能去幫助他,若他要給你報答時,請你把我現在所說的話同樣告訴給他,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了。”布朗答應了年輕人的要求,此后每當遇到有人需要幫助時,他總是主動上前助人,為此他在心靈上也感受到快樂和充實。
一晃20多年過去了,布朗有一天獨自駕小船出海觀光。不料遇上了突如其來的一場暴風雨,小船在大浪沖擊下翻覆,布朗抱著救生圈在海上漂流。不知經過多長時間,他最后被沖上一座荒無人煙的小島。幾天后,一個上島漁民發現了奄奄一息的布朗,將他搶救過來。為報救命之恩,布朗拿出一筆錢作答謝,沒想到漁民拒絕了,而且還告訴他:“不需要這樣。只要今后當你遇到需要幫助的人,你都能夠盡量幫助他,并且請他跟你一樣,愿意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了。”最后
句話是如此耳熟,布朗聽后不禁熱淚盈眶,他突然領悟道:“過去20多年來我自以為在幫助別人,其實我真正幫助的是我自己啊!若不是有這么多的人共同傳遞助人的善念,我今天或許就沒得救了。”
【啟示】助人為樂是人類永恒的美德,傳播些美德必能造就文明新風,如墨子云: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幾從而從利之。即便是在市場經濟中,助人為樂的美德同樣不可缺少,因為買賣交易絕不只是金錢的新產品之間的簡單交換,它還是信譽。責任感和愛心的交換,不重視后者的交換,企業絕難獲得消費者的信任、滿意和忠誠,唯有以愛心助人的精神做生意,企業才能深入了解廣大消費者現實或潛在的需求,才能提供今其滿意的新產品和服務,建立和維系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
憑自信贏得桂冠
小澤征爾是一位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上他進入了決賽。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發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感覺還是不對,他判斷是樂譜出了問題,故向評委們表達了意見。此時,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和在場的作曲家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一批音樂界的權威人士,他猶豫了片刻,最后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們一齊起立,熱烈鼓掌,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并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獨立見解。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也發現了錯誤,但在權威們的意見面前放棄了自己的主張,終被淘汰。小澤征爾則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啟示】人的命運歸根到底是由自己所決定的,如佛教始祖釋迦牟尼所說:自己是自己的保護者,自己是自己的挔靠者,對于渴望創業成功的青年來說,固然要學習成功者的優秀運動員經驗和理念,但必須具有自我做主,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在權威面前隨聲附和,放棄自己獨立思考的權利,那樣的話,永遠不可能成功。
盲人提燈,照人照己
有一個盲人,晚上出門總是提著一個燈籠,左鄰右舍都見怪不怪了。一天晚上盲人又提燈出來了。不遠處走來了幾個小孩,其中一個說:“這個瞎子晚上出來為什么老是提著燈呢?”另一個回答道:“可能是夜晚太冷,他想取暖吧。”
遠處走來了一個游方和尚,聽到小孩的話感到不解,遂迎著燈光走到盲人面前:“阿彌陀佛!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嗎?”
“我生來就雙眼混沌,什么也看不見。”盲人答道。
和尚又問:“既是如此,您為何要提著一盞燈呢?”
盲人答道:“這個道理很簡單:黑夜里若沒有燈光映照,人人都會和我一樣什么也看不見,難免會相碰相撞,而我提著一盞燈籠行走,則可以給別人照亮道路,也讓他們看見了我,這樣既幫助了別人,也保護了我自己。”
和尚聽了,頓有所悟地說:“我天涯海角四處奔波,去尋找自度度人的真理,沒想到真理竟然就在眼前。”
【啟示】北宋哲學家程頤有一句名言:遇到事情肯替別人著想,這是第一等的學問:盲人能提燈給他人照亮,表明他肯為別人著想,而許多正常人卻無此心念,可以說,盲人心中還點著一盞“想他人之所想”的明燈,在迷霧重重,歧途密布的人生事業的旅途上,我們往往不也是如盲人一般看不清道路嗎?讓我們點亮囿于一己私利的自我認識的盲點和局限,堅定不移地走上利人利己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