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體育課程建設有助于提高大學體育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近幾年對我校大學體育教學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材等幾方面的改革與實踐,提出符合我校實際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以更好的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關鍵詞】 大學體育;課程建設;改革
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劑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大舉措,對于促進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作為大學體育教育,長期以來一直沿襲著一套從競技體育衍化而來的重競技,輕健身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從而影響了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因此,我校大學體育課程建設積極響應國務院教育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總結反思我校在體育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材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確定了課程建設改革研究方向,提出符合我校實際的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現就研究過程和成果情況小結并提出對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的一些建議。
一、教學內容的改革研究與實踐
精品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必須做到科學化、規范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我校大學體育課程建設從1998年開始,結合教學改革,從教學內容上,刪除了以往競技劃太強的內容,如田徑、體操等課程。從形式上改變了一個單元兩個教材,五次課一個單元的傳統式教學方法,采用一年級普通體育課。開設有趣味性、娛樂性、健康性,終身性的項目,如健美操,大眾藝術體操,初級拳,初級劍,二十四式太極拳,籃球、排球、足球。二年級開設體育選項課,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項目進行學習,從而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掌握一些體育技能,而且還可以發揮教師的業務專長,從而調整了課堂的學習氣氛。
2003~2004學年,結合我校“3+3+2”培養模式(三學期基礎課,三學期專業課,兩學期實踐課)將體育教學分三個學期進行,新生入學后在第一、二、三學期開設體育選項課;第四—八學期實行選修課,逐步形成了我校非體育專業“3+5”教學模式。
課程設置:
1.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滿3學期的公共體育必修課程;
2.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分別在前3學期選修3項體育項目進行學習;
3.學生在8學期開設體育選修課。
課程內容:
1.體育必修課:籃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術、跆拳道等11項;
2.體育選修課:體育概論、形體訓練、體育舞蹈、乒乓球等17項。
二、教材內容的更新
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以一套比較完備的、立體化的系列教材。因此新的教學內容需要有新的教材的支持,在這樣的形勢下,2002年5月對現行體育教學現狀與現用體育教材的分析,經過在本省有關院校調研編寫了《新編大學體育教程》教材,填補了我系在教材建設方面的空白。
2003年,我校《大學體育》的教學模式又有了新的改革,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愛好、進行選課,這樣《新編大學體育教程》又跟不上教學的需要,在2004年我系又一次組織全體教師結合開課模式,根據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充分了解和結合我院的實際情況,以現用教材作為參考內容,以新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為基準,組織骨干教師力量,做廣泛的走訪、調查,并通過各種渠道售及相關資料,通過分析研討,擬定教材初稿,在通過進一步的研討及走訪相關專家學者,制定出符合健康教育思想、適宜我院實際的新教材《體育與健康》系列叢書。
《體育與健康》單行本,共7冊。其中包含了1個總冊(包含學校體育,體育健康運動處方,體育娛樂與拓展訓練,游泳運動等內容),6個分冊(籃球、排球、健身與健美、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武術、散打、跆拳道等內容),從多方面體現了體育的教育,健身功能,并體現出多面性,知識性,趣味性的特點,符合健康教育的標準要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選課,去訂購教材、這樣即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又節省下經費的支出。
三、師資隊伍建設
1.出去培養,請進來指導,提高教師學歷層次
2001年重點課程評建中深感我們課程組學歷層次較低,碩士研究生比例為零,對課程建設有一定影響,為此體育部領導經過認真研究,從2001年對課程組成員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送出深造,充實他們的理論和業務水平。截止2003年7月,有14名教師完成了研究生課程及學位進修班的學習,均已結業。到目前為止課程組教師的學歷深造達到90%以上,另外我們還自己培養在讀博士一名,碩士一名,引進碩士三名。
2.以老帶新,培養年輕教師
近年來我系年輕教師的比例大大增加,為使年輕教師很快適應現代體育教學的需要,將他們所學的知識很有效的傳授給學生,使他們很快脫穎而出,獨當一面,是擺在我學科面前的一大問題。特別是對剛進校的年輕教師,我們采用以老幫新,進行傳、教、帶,根據教師的業務專長,選派副高職以上的教師作為他們的指導教師,制定培養計劃簽訂培養目標。
3.加強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不僅要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強教師的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我系部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政治理論、江澤民總書記的三個代表及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從而不斷的提高了教師的思想覺悟,使每位教師做到敬業愛崗,熱愛自己的工作,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做一名名副其實的辛勤園丁。
四、科學研究
1. 我部結合2001年6月省教育廳體衛處在楊凌召開全省教學改革研討會的精神。召開了體育部科研論文報告會,會前體育部全體教師作了成分的準備,研討會上踴躍發言,積極討論,僅目前教學改革方向及我系部目前教學存在的問題,發表了各自的建議和意見,這些建議和意見為我部今后教學工作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而制定每學年召開一次,體育教學科學研討會。
2.結合學校津貼分配制度制度,我系對教師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制定了相應的配套獎勵制度,鼓勵教師多發表高水平論文,為我校體育教學改革獻計獻策。
3.科研立項工作有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前,因為任課教師對科研立項理解得不深,目的不明確,從而忽視了科研立項工作的開展。結合目前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近年來,我部對此項工作改變了以往的看法,明確了目的,認識到了重要性,從而加大了該項工作的投入。
五、《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
為了有效的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使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在學校體育工作中起到正確的積極導向作用,真正改變原來《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用身體運動素質的測試指標來反映學生的健康水平。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行的是目標管理,即不管學校怎樣開展體育運動,只要能達標就合格。對學校而言,新標準提供了一個評價體系,據此學校可以根據本地區氣候條件、場地條件、學生興趣、愛好等來安排適合自己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避免學校將測試項目作為體育課的主要內容來實施,有利于促進學校體育教學的全面改革。
從2001年實行教學改革以來,我們通過各種嘗試也走了一些彎路,經過課程組全體成員不懈的努力,我校大學體育課在教學內容改革與研究,教材內容的更新,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及體質健康測試等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形成了新的“3+5”教學新模式。經過實踐證明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更新之后,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教學方法更加豐富多樣化,這一切得到專家組的肯定。于2003年被評為校級一類課及校級精品課。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2]金玉梅.論教學觀的后現代轉向[J].課程教材教法.2006
[3]王治河.撲朔迷離的游戲-- 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