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就新會計準則在對非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推行新會計準則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會計準則;調查;會計制度
2007年新企業會計準則率先在上市公司實施,中央直屬企業截止2008年底已全部執行新準則。自2007年起全國各省市已逐步開展省屬、市屬企業國有企業執行新準則試點工作,部分地區要求在2009年年底前國有企業執行
新準則。新準則在全國全面推行已經為期不遠。
一、新準則執行情況的現狀調查
通過對近百家非上市公司的調查,發現在沒有國家強制要求的情況下,主動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微乎其微,甚至有些企業還在執行1993年的行業會計制度。執行新準則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準備進行社會融資(準備在國內或國外上市)的企業、母公司執行新準則的企業、主管部門要求執行新準則的企業(如商業銀行、電力企業)和一些按照財政部門要求進行執行新準則試點的企業等。
一些中小企業的財會人員甚至不清楚新準則與舊制度的區別,盡管也參加了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和就準則的學習,但并未系統全面掌握新準則,不知道怎樣做才算執行了新準則。一些企業僅僅把應付工資科目改為應付職工薪酬、把應交稅金和其他應交款科目合并為應交稅費就認為是已經執行了新準則;還有一些企業在日常會計處理中執行的是企業會計制度,對外提供的會計報表按照新會計準則進行了調整,即形式上執行新準則,實質上執行原會計制度。
從以上可以看出,會計報表使用者的要求對新會計準則的執行具有決定性作用。會計的目標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決策有用),采用什么樣的會計制度、會計標準,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至關重要,僅靠財政部門的行政命令很難解決問題。通過對企業執行新準則情況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一般中小企業不存在社會融資問題,會計報表無需對外公布,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僅限于銀行、稅務部門、國資委。這些相關信息使用者對執行新準則無明確要求的情況下,一般中小企業對執行新準則動力不足。
二、企業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對需要計提的資產減值計提不足。在會計檢查中,只有1家按照準則要求計提了壞賬準備和存貨跌價準備,其他企業未提取任何資產減值準備。原因是企業計提的資產減值不允許稅前扣除(07年以前壞賬準備允許扣0.5%),計提資產減值增加了納稅調整的工作量。
2.固定資產折舊年限、預計凈殘值未按新準則規定確定,按照稅法規定標準確定,也是為了減少納稅調整。另外部分企業對于建筑物與所占用土地未按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進行區分,全部做固定資產核算。
3.政府補助與專項應付款區分不清。政府補助,是指企業從政府無償取得貨幣性資產或非貨幣性資產,不包括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本,主要包括國家給予特殊行業或企業的政策性補助、科技專項撥款、稅收返還、政府撥付搬遷補償款,專項應付款是指企業取得政府作為企業所有者投入的具有專項或特定用途的款項。與原會計制度(核算企業接受國家撥入的具有專門用途的撥款,如專項用于技術改造、技術研究等,以及從其他來源取得的款項)相比,核算范圍縮小。部分企業將應計入營業外收入或遞延收益的政府補助計入專項應付款。
4.在所得稅核算方面,由于大部分企業無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在會計核算上未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未提取各項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折舊與無形資產攤銷等方面與稅法要求一致。故不存在暫時性差異,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與應付稅款法結果一致。
5.在執行收入準則方面,部分企業未按《準則講解2008》規定“企業在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的同時授予客戶獎勵積分的,應當將銷售取得的貨款或應收貨款在商品銷售或勞務提供產生的收入與獎勵積分之間進行分配,與獎勵積分相關的部分應首先作為遞延收益,待客戶兌換積分或失效時,結轉計入當期損益”執行。
6.部分企業按照規定提取的安全生產費用、維簡費,未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08)》中的具體要求處理,在所有者權益“盈余公積”項下以“專項儲備”項目單獨列報,而是列作長期應付款。
7.在合并報表編制方面,部分企業的做法“四不像”。新準則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核算,編制合并報表時按權益法進行調整。但部分企業將這一過程簡化,即平時采用成本法核算,編制合并報表時直接用長期股權投資抵實收資本。
8.在執行財務報表列報準則方面,少數公司財務報表格式隨意性較大,部分公司報表附注披露的信息不夠充分。
企業普遍認為,新準則中的公允價值計量、實際利率法確認利息收入和利息費用、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費用等加大了會計核算的難度。另一方面取消了待攤費用科目,企業支付的財產保險費等又不允許一次稅前扣除,新準則中的一些變化增加了企業納稅調整的工作量,會計核算成本提高。新準則在非上市公司執行中存在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些企業的負責人、財務機構負責人對實施新準則的重大意義認識不到位。制定和頒布新會計準則,不僅包括會計處理方法變化,還包括會計理念的轉變。由于囿于傳統的觀念,部分企業負責人和財務機構負責人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變化的重要性,過分關心的是收入、成本費用、納稅額,認為只要稅務部門認可,至于企業執行什么制度、采用什么處理方法,是無關緊要的事。這些認識上的偏差,造成在學習、執行新準則中缺乏自覺性、主動性。
其次,有些會計人員受自身素質所限,對準則理解把握不夠準確全面,會計處理存在偏差。執行新準則過程中的一些新費用、新收益的出現,會計處理方法也要相應改變,如公允價值的使用、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資產減值損失確認、合并財務報表范圍的確定等等。有些會計人員對一些基本科目概念的理解較膚淺,使用時照本宣科,甚至使用新科目核算舊內容,造成會計信息出現偏差、失真。
再次,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環境不夠優化,尚未形成政府監管部門聯合推動的合力。各級財政部門貫徹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既需要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積極響應,也需要負有監管職責的政府其他部門的配合,特別是像稅務、國資委、工商、金融等部門,形成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強大合力。目前的情況是,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財政部門一家“單打獨斗”,聯合其他部門不夠,未形成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合力,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環境不優。
三、全面推行新準則的意見和建議
1.進一步加大宣傳培訓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力度,組織進行學習培訓。財政部門應當結合《會計法》等法制宣傳活動和《會計法》執法情況檢查,深入企業進廠入戶,加大新準則的宣傳力度,提高經營者對新《企業會計準則》的認知度。在新準則培訓和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過程中要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財政部門、會計學會等組織應當利用新聞媒介特別是報紙,通過開辟新《企業會計準則》專欄的形式,不斷介紹新《企業會計準則》內容,組織已實施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單位介紹實施體會、經驗,營造良好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實施環境。
2.加強對貫徹執行新準則的組織領導,改變財政部門“單打獨斗”的局面。新準則的貫徹執行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應當由財政部門牽頭,國資委、經貿委、工商、稅務、審計、中小企業辦等相關部門組建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貫徹執行新準則的組織領導。從大型企業、財經院校、中介機構聘請專家、教師、注冊會計師成立專家工作組,向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反饋,解決執行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
3.以點帶面,拓展新《企業會計準則》執行面。以規模以上企業為突破點。采取以點帶面的形式,按照先上市后一般、先國有后民營、先大中型后中小型的推行思路,穩步推進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
貫徹實施新準則,對于政府科學決策、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規范市場經濟秩序、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是一個利國、利民、利企的“多贏”政策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