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危機對我國吸引外資的影響可謂有喜有憂,如何抓住機遇,采取措施,擴大外資規模,已經成為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金融危機;吸引外資;影響;對策
一、我國利用外資現狀分析
根據商務部公布的數據,2008年我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514家,同比下降27.35%;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23.95億美元,同比增長23.58%。其中,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32.55%,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12.54%;原歐盟十五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22.65%,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增長30.12%。
2009年上半年,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0419家,同比下降28.3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30.09億美元,同比下降17.9%。美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25.44%,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16.1%;原歐盟十五國對華投資新設立企業數同比下降22.69%,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下降1.32%。
6月份當月,全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29家,同比下降3.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9.61億美元,同比下降6.76%。繼6月出現降幅明顯放緩的回暖跡象后,7月我國利用外資金額再次跌至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的水平,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3.59億美元,同比下降35.71%,全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845家,同比下降21.39%。8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74.99億美元,同比增長7%。
從2008年到2009年的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我國受到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較小,但我國實際利用外資已經受到一定的影響,外商投資新設企業數持續減少,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也由正變為負,雖然近期有所回升,但增幅較小。
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吸引外資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提供的有利因素
1.中國吸引外資的環境優勢更加明顯
歐美日等主要經濟體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大多面臨經濟放緩甚至衰退的困境,由此產生的各種不穩定因素使得跨國投資者望而卻步。相比較而言,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當中雖然也承受了壓力,但經濟基本面并未因華爾街金融風暴而發生較大改變。穩定的經濟基本面、龐大的國內市場、低成本勞動力等環境因素為很多跨國投資者提供了緩沖的空間。
2008年,全球經濟低迷使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銷量下滑10.8%、全財政年度虧損309億美元,但其在中國大陸銷量卻取得了6.1%的同比增長。通用汽車中國公司負責人表示未來在中國地區的業務以及重要項目仍會按原計劃進行。在全球業務萎靡不振時,中國市場銷售業績成為不少跨國公司2008年報中的亮點,西門子、百事可樂、ABB集團等一批跨國公司均表示將加大在華投資。2009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以及美國商會對全球多家跨國公司的一些相關調研顯示,80%的跨國公司選擇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國,許多跨國公司將中國列為全球投資的第一選擇。
2.中國的服務外包業將成為引資的新增長點
外包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服務的專業化程度,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現代服務業發達的跨國公司必然會加快非核心業務的外包,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這給我國承接外包業務和擴大服務業的招商引資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以美國為例,許多金融機構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得不壓縮開支,大量裁員,銀行業務仍需開展,所以非核心業務的外包成為必然選擇,這會讓他們大幅度節約開支,降低成本。美國等發達國家正把越來越多的服務外包出去,不僅帶動了跨國公司對我國服務業的投資,且為我國引進服務業的高端人才提供了機遇。
3.原材料價格回落緩解了投資企業的成本壓力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原材料價格上漲,能源供應不足一直是影響外商在華投資的不利因素,由于此次金融危機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導致國際需求明顯減弱,促使近年來已經脫離了需求軌道的國際原材料價格走上了回歸之路,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國際油價從2008年7月的每桶147美元,經歷了巨幅震蕩,短短半年時間就跌到了40美元左右,原材料價格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震蕩和跌幅。原材料價格的回落有效降低了在華投資企業的生產成本,減少了外商來華投資的顧慮。
(二)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因素
1.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各國對外投資動力受阻
為了減少和控制全球金融危機對本國經濟的危害,各國政府采取了積極的救市措施---注資、降息、減稅接二連三出臺,但從總體上看,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仍然不太樂觀,特別是同我國經貿投資關系比較密切的美、日、歐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遠高于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其經濟增長前景十分暗淡。
世界銀行2009年3月的報告中預測,09年全球經濟將萎縮1.7%,2010年全球經濟有所恢復,增長率為2.3%,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4%、-2.7%和-5.3%。而在6月的最新報告中,世行則將今明兩年全球經濟預測下調至-2.9%和2%,并同步調低歐美日三個主要發達經濟體09年經濟預測:美國09年GDP可能萎縮3%,歐元區增長率則由-2.7%調整為-4.5%,日本09年GDP預測也由-5.3%修正-6.8%。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將導致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降,從而制約由需求帶動的外資增長。
2.金融體系惜貸造成企業投資下降
目前,由于金融市場的不穩定以及經濟增長的減速,各國銀行在審批貸款時都變得格外謹慎。救市目標是使資本得以向消費者和企業重新流動。商業銀行一方面由于可貸資金下降,不得不收縮貸款,另一方面出于謹慎而不愿繼續擴張信貸,致使金融機構不能或不愿提供經濟運行所需要的信貸。信貸緊縮正在影響許多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并抬高實體經濟的投資成本,企業投資意愿和能力都將隨之下降。
3.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股市遭受重創
美國股市在華爾街金融危機爆發后,市場信心受到嚴重打擊。由于美國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主要發達國家受美國金融業崩潰的影響,股市財富將大幅縮水,形成的投資資源將大幅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國投資規模的進一步擴大,有可能制約我國吸引外資的進一步增長。
綜合比較上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可以看出,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在吸收外資上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目前盡管外部環境的變化造成了很多不確定因素,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歷史趨勢下,經濟的飛速發展,刺激經濟的新政策出臺以及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決定了我國吸收外資的前景還是十分廣闊。
三、金融危機下我國擴大外資規模的途徑
金融危機對世界流動性的影響的確加大了我國吸收外資的難度,同時也提供了一個自我審視、理清思路、積極調整、加快發展的機遇。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機帶來的契機,加快調整,進一步擴大引資規模,提高利用水平,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一)建立高效政府管理機制
外資企在業一國投資,真正看重的其實是政府政策的透明性、穩定性以及政府效率。在“金融危機”這個大環境下,我國政府應該在重點引資行業內,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低成本”的服務,真正做到轉變職能、簡化手續、提高效率,解除外商的后顧之憂。還應針對上述行業建立政府網站作為公共服務平臺,以利于高新技術行業和服務業的招商引資、企業溝通等問題逐步實現網上解決,為外商投資者提供便利。
(二)進一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
近年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已經有了大幅改善,交通、通訊、水電氣供應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備,能源、原材料、零部件的供應能力和質量明顯提高,為投資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產經營環境。在改善引資硬環境的同時,還應加大投資軟環境的建設力度,進一步建立、完善涉外律師、信息咨詢、外商投訴、物業管理、倉儲物流、報關公司等一批方便外商投資企業的中介服務體系。另外,金融危機導致的大規模裁員也使我國有機會引進具備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的高端人才,縮短與先進國家在相關產業的差距,從整體上為我國招商引資提供有競爭力的基礎條件。
(三)優化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
利用外資與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外資的投向會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動,而產業結構的合理與否又會影響對外資的使用效率。外商在中國的投資結構存在失衡的現象,即在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上投入比重過大,且產業層次不高,第一、第三產業投入不足。金融危機下外部需求萎縮有助于淘汰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的低附加值產業,我國應該利用這一時機積極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吸引優質外資,并按照《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轉變外商投資方向,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引資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良性互動。
(四)拓寬我國外資來源
亞洲國家和地區都是我國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其投資額約占我國外資總量的80%,香港地區對內地投資額始終居于首位,歐美發達國家對我國投資力度明顯不足,這說明我國的外資來源過度集中,進而導致我國經濟過分依賴于少數國家及地區。從歷史經驗看,外資來源集中在一個區域和某些國家、地區,將會加大本國面臨的國際金融風險。我國應該進一步拓寬歐洲和北美、南美的引資渠道,加大針對這些地區招商引資的力度,促使我國外資來源分布更加均衡,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分享全球化帶來的利益。
參考文獻
[1]徐峰.我國外資引進政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經濟.2007(5)
[2]王瑞智.金融危機對我國利用外資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河北金融.2008(12)
[3]田澤,武博.我國外資引進與利用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環球視野.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