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循環利用的方式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建設符合生態規律的循環經濟,必須以生態學為依據,才能動性地貫徹和推行循環經濟,更加系統,有效的構筑循環型社會,推動人類經濟與社會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 循環經濟;成本控制;體系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經濟增長模式,是統籌人與自然關系的最佳方式,是促進經濟、環境、社會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基本手段。它與傳統經濟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相比,不同之處在于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這種經濟模式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依據,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環境與企業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實現一種和諧統一,持續發展的關系。
在循環經濟下,把環境成本負荷和環境利用效果這兩個新的環境成本指標納入到傳統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中,構建一種新的企業成本控制模式。使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可以保證企業在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同時保證循環經濟的“兩低一高”,使企業在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前提下,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以實現對企業經濟責任與社會責任的全面評價,促使企業實現低成本優勢的理想目標。
一、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核心
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理論的核心就是環境成本控制,環境成本是本著對環境負責的原則,為企業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為企業執行環境目標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在“壓力—狀態—反應”的行為模式中,人類為預防和避免事后的環境損害,往往在經濟活動之初就采取預防措施,這種事前的預防成本與事后的治理成本共同構成了環境保護成本。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企業要更加重視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進行環境成本管理也顯得更加重要。在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過程中,對企業成本的控制最重要的也就是對環境成本的控制。抓住了對環境成本的控制,也就是抓住了對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關鍵,使企業通過成本控制獲得競爭優勢。
二、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對象的控制
傳統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對象是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生產經營業務成本和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期間費用。主要包括:(1)生產經營業務成本。原料及主要材料、輔助材料、燃料的支出;生產車間固定資產的折舊;直接生產人員及生產單位管理人員的工資以及其他一些貨幣支出。(2)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期間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對象除了傳統成本控制對象,還增加了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利用環境資源所發生的成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利用環境資源所發生的成本主要是由環境使用成本、環境損害成本和環境保護成本構成。環境資源成本是從環境資源的形成、獲取,用于生產、消費,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處理,到環境資源的開發創新的整個過程中所發生的全部成本。
三、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費用的控制
傳統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按成本費用的構成可分以為:
(1)原材料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主要物件。影響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購、庫存費用、生產消耗、回收利用等。
(2)工資費用控制。控制工資成本的關鍵于提高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定額、工時消耗、工時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關。
(3)制造費用控制。制造費用開支范圍很多,主要包括折舊費、修理費、輔助生產費用、車間管理人員工資等。
(4)期間費用控制。期間費用指為管理和組織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以上這些成本費用都是在產量固定的假設條件下使各種成本開支得到控制。
在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成本費用中,除了對以上四個成本費用的控制外,還加入了對環境成本的控制。環境成本控制是對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產品制造、產品銷售、售后服務以及廢棄物回收)中涉及生態環境的各種活動所實施的一種旨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約束化管理。環境成本控制受環境資產的價值、環境資源的耗費、環境資源的損失、環境資源的保護等因素有關。環境成本控制是在綜合考慮企業整個循環生產工藝流程中,將未來可能發生的環境成本支出納入產品成本預算系統,并提出各種可行性方案,然后通過對各個方案價值的評估選出最佳方案,達到控制環境成本的目的。加強對企業環境成本的控制可以提升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為企業積累社會資本。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范圍要大于傳統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范圍。傳統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范圍僅限于企業在整個經濟活動中所產生的經濟成本,具體來說就是與經濟活動有關的物質成本、人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資源成本,沒有或沒有全部反映由于經濟活動而帶來的環境成本和自然資源成本。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范圍是按照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來確定的,不僅反映了經濟活動中的經濟成本,也反映了經濟活動所產生的非經濟成本。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是對環境成本加以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立足于企業內外部環境和企業產品或服務生命周期的全過程,對產品設計、材料加工、倉儲、使用、廢棄等各個環節的所有內部和外部環境費用進行會計處理,并實施分析、控制。提高了企業在經營管理中對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的重視,使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努力提高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達到改善整個社會資源環境,提高社會總體效益的目的。
四、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的方法
在循環經濟下企業成本控制中,把環境成本負荷和環境利用效果這兩個指標納入進來。環境成本負荷指企業由于環境保護方面的缺陷而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使企業對環境治理而造成的成本總和。其基本公式:
環境成本負荷總額=按實物量計算的環境成本負荷×環境評價因子
環境利用效果指企業由于生產經營過程中而對周圍環境的利用和開發,使周圍環境得到不同保護的程度。其基本公式:
環境利用效果=環境資源的利用總額÷環境資源總額
按照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輸入企業和企業活動對環境輸出的資源流轉的過程來對企業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在企業成本控制過程中,可運用以下兩種基本方法來降低環境成本負荷指標,提高環境利用效果指標。
1.歷史環境成本分析法。這種方法是以企業所具有的歷史治理環境成本數據來推測環境成本發生的規律,從而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及外部治理環境中積累了大量的原始成本數據資料,并對各項成本及其性態有著一定的經驗認識。在對這些信息進行適當處理的基礎上,企業可以找出治理環境成本發生的規律,避免再次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減少企業對治理環境產生的成本,即通過減少環境成本負荷,最終達到降低環境成本負荷指標的目的。
2.循環過程分析法。這種方法的重點是在循環經濟下對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利用效果進行全過程分析,確定企業對發生的環境成本的利用程度,來達到更加全面地了解環境利用程度對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產生作用的目的。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只有提高資源環境利用總額,才能提高環境利用效果。當環境利用效果指標增高時,說明企業對環境成本的利用程度和保護程度加強,環境污染治理成本降低,環境效益得到提高;反之,則說明企業對環境成本的利用程度和保護程度降低,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增加,環境效益減少。
參考文獻
[1]肖序.《環境成本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2]王守安.《循環經濟的經濟學解釋》.《當代經濟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