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被選舉權的普遍性的核心在于給予代表候選人以平等博弈的機會。被選舉權普遍性實現的基礎在于理順對被選舉權限制的條件、完善預選制度以及競選制度的構建等選舉制度立法的完善。
【關鍵詞】 被選舉權;普遍性;競選
一、被選舉權的普遍性釋義
1.被選舉權的含義
關于被選舉權的定義是憲法學界一個有爭議的命題。一方面有人認為被選舉權是選舉權的一項附屬權利,二者是統一的。“選舉權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上的選舉權包括被選舉權在內,而狹義的選舉權不包括被選舉權,而是構成一對相對稱的概念。所謂選舉權是指公民按照法律規定享有選舉國家代表機關代表或者其他由選舉產生的國家機關領導人的權利;所謂被選舉權,就是公民按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被選為國家代表機關代表或者其他由選舉產生的國家機關領導人的權利”。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被選舉權是一項獨立的權利,如“被選舉權是人民具備何種條件,而后國家法律承認其當選為有效的權利。被選舉權本伴隨選舉權而來,為選舉權利的一種,實際上被選舉權的性質與選舉權不同”。“人民當選為代表、或議員、或官吏之后,其依法行使各該職務,乃是國家授予的權限。所以國家又可以用各種法律,強制各種當選人,履行其職務”。被選舉權是一項獨立的權利,是指公民在選舉中有被選舉為代議機關代表的權利。
2.被選舉權的特點
被選舉權的實現和選舉權一樣,必須依賴于選舉活動。雖然當代社會公民參與政治的形式和方法越來越多,但選舉制度到目前為止被歷史證明是最為有效的統治方式。
權利不僅具有法定性,還必需是可行性和現實性的統一。就被選舉權而言,在近代政治國家形成之后,公共權力在形式上表現為少數人行使權力而在實質上歸屬于全體公民。自近代資產階級革命以來,選舉成為公民參與政治的最佳方式,民主的選舉制度的設計不僅表明了國家權力的公共性,使得任何公民都有資格成為國家權力的行使者,但權力歸屬的公共性和行使的少數性之間必然產生矛盾,這就要求對選舉這一制度設計尤其是對公民被選舉為代議機關代表的資格、程序用法律予以明確的規定。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被選舉權不僅是一項權利,且是一項獨立于選舉權的權利。從主體上來看,選舉權的主體是選民或者代表,代表候選人才是被選舉權的主體。從客體上來看,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具有相同的內涵,即都是通過選舉而擔任的某些公共職位。從內容上來看,選舉權的內容包括資格確認權,提名權,投票表決權,被選舉權的內容則包括資格確認權,組織競選機構、開展競選活動的權利、獲得公共財政支持的權利以及自行募集選舉經費的權利。
3.被選舉權的普遍性
選舉制度的完善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基于所需要的普遍的、理性的、自由、透明的選舉制度,選舉的普遍性必然是選舉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傳統的憲法學研究認為選舉的普遍性只限于選舉權的普遍性,不包括被選舉權的普遍性,甚至認為由于被選舉權在現實中的受限制而不認為被選舉權具有普遍性,這不僅混淆了應然與實然的關系,對被選舉權的概念和其普遍性的實質認識不夠。被選舉權的普遍性,是指公民在選舉過程中能被公平的提名,在代表提名權、正式候選人的確定、介紹和宣傳中和其他人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博弈,使得絕大多數人的被選舉權都能夠得到法律的保障。
二、被選舉權普遍性立法之現狀
首先,我國《選舉法》第29條規定:代表候選人按選區提名產生。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可以聯合或單獨推薦代表候選人;選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聯名也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隨著公民權利意識的興起,在實踐中,往往僅選民或代表聯名提出的候選人的名額就超出了正式代表候選人的名額限制,由于法律并未明確規定政黨、人民團體以及選民、代表所提出的候選人的地位如何,有何差別。就造成了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通過“討論、協商、和醞釀”來確定正式代表候選人,在實踐操作中,往往會以“性別比例”、“黨員比例”、“戴帽下達”等名義將選民或代表聯名提出的候選人“醞釀”掉。這就使得選民在成為候選人的過程中喪失了普遍性。
其次,對被選舉權資格做出限制的法律依據分別是《憲法》第34條,《選舉法》第3條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第5條,其中《憲法》和《選舉法》的規定適用于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行使,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第5條則籠統的規定了行使選舉權利,并沒有明確指出限制對象。關于精神病患者的被選舉權問題,選舉法第26條第2款也只做了籠統的規定,在實踐中往往由選舉委員會來自己判斷。關于“雙規”人員的被選舉權問題,法律也沒有做出明文的規定,使得在實踐操作中出現了諸多爭議。
再次,2004年《選舉法》的修改規定在縣鄉人大代表直接選舉中恢復預選程序,規定選選舉委員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應當向選民或者代表介紹代表候選人的情況。推薦代表候選人的政黨、人民團體和選民、代表可以在選民小組或者代表小組會議上介紹所推薦的代表候選人的情況。選舉委員會可以組織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回答選民的問題。在選舉日必須停止對代表候選人的介紹。
雖然經過四次修改,《選舉法》的相關規定已日趨完善,但在代表候選人的介紹環節上缺乏可操作和明確性的規定,導致正式代表候選人在贏取選舉結果的過程中無法可依,以及選舉委員會在組織正式候選人與選民見面環節缺乏約束力,候選人的宣傳缺乏主動性等問題,都實質上嚴重的侵犯了被選舉權的普遍性,使得同為正式代表候選人的人無法在同一平臺上進行博弈,增加了候選人贏取選舉和選民進行投票的盲目性,也使得候選人在成為代表的過程中喪失了普遍性。
三、完善被選舉權普遍性立法保障之建議
1.理順資格限制條件
對被選舉權的必要限制是實現被選舉權的必要條件,結合相關法律規范,對于被選舉權的限制應該嚴格限制在以下幾個方面:
(1)年齡條件。對于代議機關代表來說,必要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是不可或缺的,這些都和年齡有著直接的關系。
(2)國籍條件。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直接關系到國家主權的行使,大多數國家對代表候選人比對選民規定了更為嚴格的國籍條件,一般都規定了候選人必須是本國公民。
(3)政治條件。我國選舉法第26條第1款規定:對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從選民名單上除名。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第5條又根據憲法的精神賦予了下列人員的行使選舉的權利:
a.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沒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
b.被羈押,正在受偵察、起訴、審判,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沒有決定停止行使被選舉權的。
c.正在取保候審或者被監視居住的。
d.正在被勞動教養的。
e.正在受拘留處罰的。結合憲法學的目的解釋和操作中的實際情況,這里應該只指選舉權的行使而非包含被選舉權的行使。除此之外,對于被選舉權不能進行任何的限制,否則都會構成對被選舉權的侵犯。
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是精神病患者和被“雙規”人員的被選舉權問題。對于精神病患者而言,不宜象選舉權的行使那樣,要由選舉委員會確定其精神狀態,而宜直接對其予以限制即可,這也是由公權力的連續性和公共性所決定的。對于被“雙規”人員而言,則處理結果與前者恰恰相反,既然沒有被犯罪定論,更沒有剝奪政治權利,被“雙規者”應當有被選舉權,如果在法院作出判決之前就禁止其參選,這又無異于有罪推定。
2.完善預選制度
《選舉法》應作出明確規定:在代表候選人的提名方式上,要減少單位代表候選人,而且堅決不能向選區或選舉單位推薦代表候選人。要充分調動選民提名推薦候選人的積極性,增加選民提名推薦代表候選人的人數,充分尊重選民的權利和意愿。對單位與選民提交的代表候選人名單總數超過代表候選人最高限額的進行預選,按得票多少確定代表候選人,廢棄“討論、協商、醞釀”等極易參雜其他因素的方式。應在《選舉法》中明文規定,政黨、團體推薦的候選人名額不得超出應選代表數的一定比例,從而擴大選民和代表聯合提名候選人的比例,切實保障代表的提名權。對于代表候選人的提名順序,應堅持選民提名在先,政黨、團體補充在后的原則。在協商確定正式候選人階段要采用民主公開的方法。在選民小組會上,可采用秘密投票決定正式候選人的取舍,同時要有選民代表在場監督。
3.構建競選機制
第一,在《選舉法》第33條增加一款規定:代表候選人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宣傳和介紹自己。只有讓代表候選人向選民或代表介紹自己的情況,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選民才能真正了解代表候選人;公民只有在對候選人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選舉權并作出理性的選擇。
第二,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同時,選舉組織機構也應該通過各種形式向選民們公開候選人的詳細背景材料,包括候選人的重要經歷,政績,道德品質,政治背景,有無受到政紀黨紀處分或刑事處罰,家庭成員的較詳細情況和家庭財產狀況等,以利于選民對候選人充分了解。選民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到候選人所隱瞞的不符合候選人資格的情況,積極向有關機構舉報從而啟動廣泛的社會審查機制,促成選民與競選者的互動。
第三,建立候選人與選民或代表直接見面制度。在正式候選人產生后,組織候選人同選民見面,由候選人發表簡短的演說,介紹自己的情況,并當場回答選民與記者的問題。《選舉法》則應規范正式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活動的程序,對見面活動的地點、形式、程序、會議主持人職責,以及有關要求等都要作出明確的規定。
第四,競選宣傳方式應多樣化。
第五,建立核查介紹內容的真實性的專業機構,可以考慮將這項工作交給社會中介組織去完成,或者在現有的選舉機構中另立出專門的部門,但要增加構成的廣泛性,以便對在介紹中弄虛作假的人員進行追究和制裁。(注:本文所涉及的選舉僅指代議機關的選舉.故被選舉權概念和體系的設置均以此為基礎)。
參考文獻
[1]董和平,韓大元,李樹忠.《憲法學》.法律出版社,2000(1):353
[2]韓大元,周望舒.《試論被選舉權享有者的資格限制》.載于《法制與社會發展》.1997(4)
[3]左潞生.《比較憲法》.正中書局.1995:167
[4]焦洪昌.《選舉權的法律保障》.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9~30
[5]2003年深圳市區級人大選舉的時候,福田區的葉原百就是以類似的理由被“醞釀”下去了.參見:易穎:“深圳競選風云”.《南方周末》.2003年5月29日,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