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論述了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闡述了農村地區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具體實踐和工作重點。
【關鍵詞】 農村;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一、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有利于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有利于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于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二、統籌規劃,突出重點,確保農村環境保護取得實效
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城鄉居民食品安全、影響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重點要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的安全。要加強組織協調,集中各方力量,開展鄉鎮、村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污染整治工作,對河道、池塘進行清淤整治,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對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要進行衛生監測、評估,掌握水質狀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村生活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要堅決取締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內的直接排污口,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區,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二是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治理。目前,農村地區的絕大部分生活垃圾都未經過集中處置,認真組織開展積存垃圾的專項清理,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疾病傳播是當務之急。在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逐步推廣“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的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條件不成熟的地方也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進行處理,逐步改變“污水亂倒、垃圾亂放、糞土亂堆、柴草亂跺、畜禽亂跑、秸稈亂燒”的現狀。
三是加強土壤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農民科學施肥,鼓勵農民由單一施用化學肥料向施用有機肥料轉變。積極引導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減輕農業面源污染。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在高污染風險區優先種植需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
四是強化監管,防止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發展縣域經濟要選擇適合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環境容量的特色產業,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加強對農村地區企業和各類工業園區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同時也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招商引資過程中,擅自降低進入門檻,引進污染嚴重的企業向農村地區轉移。
三、發揮各級政府主導作用,落實政府保護農村環境的責任
一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當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涉及環保、農業、畜牧、林業、國土、水利等多個部門,職能分散,不利于農村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因此必須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環保部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明確分工、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社會各界積極支持的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局面。同時,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指標體系。要從責任分解、責任考核、責任追究三個環節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
二是要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各級政府要將農村環保投入列入財政支出的重點,建立財政性環保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解決農村環境保護資金來源不夠的問題,逐步改變農村與城市環境保護不平衡的狀況。要嚴格執行國家定員定額標準,確保環保行政管理、監察、監測、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業經費支出,切實解決“收支兩條線”問題。同時要制訂優惠政策,運用市場機制吸引各類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了“投資多元化、治污集約化、運行市場化、管理規范化”的環保投入、運行新模式。
三是推動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和力量,大力開發和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以技術創新促進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品牌、核心技術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農村環保企業。同時要充分吸收與借鑒國際農村環境保護經驗與成功模式,努力掌握環保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
四是加強環保隊伍和能力建設。要規范農村環保人員的管理,強化業務培訓,提高綜合素質,建設成一支思想好、作風正、懂業務、會管理的環保隊伍。要建立、健全人才引進、選拔和激勵機制,創造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社會氛圍、政策環境和用人機制,著力培養、吸引一批高素質人才加入農村環保事業,推動我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