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中部地區的湖北省黃梅縣大勝關山工業園為例,通過對園區的四大產業即農產品深加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新型建材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用SWOT分析法對園區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進行探究,提出推進園區產業集群發展、打造成熟產業鏈的策略和措施。
【關鍵詞】 縣域工業園;產業集群;產業鏈;SWOT分析法;策略
一、產業集群的概念和作用
(一)產業集群的概念
產業集群是指某一產業領域相互關聯的企業及其支撐體系在一定地域內發展并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經濟群落。“集群”源于生態學,是以共生關系共存于同一棲所中的不同動植物群落。在這個群落當中,不同物種之間存在一種復雜的、既有競爭又有共生的平衡關系。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也具有類似的競合關系。集聚區內成員可以就近獲取所需的高度專門化的部件、原料、機器設備、商務服務、人才等投入資源,節約生產和運營成本。集群內企業并不是簡單的“扎堆”,是存在有意識的互動與合作關系,大量同類企業的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企業獲取創新信息和知識,產生知識外溢效應。
(二)產業集群的作用
產業集群的組織形式及其機制對于工業園區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能有力地推動工業園區及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國家的地方政府通過培育地方產業集群,極大提高了區域競爭力。我國部分沿海地區開始形成了一批有較大影響力的產業集群,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方式。產業集群的組織形式及其機制對于工業園區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工業園區的產業競爭力同樣存在于產業集群之中,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間有效協作的組織形式,是推動工業園區發展的必然選擇。提升工業園區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是工業園區內能否形成產業集群。
二、大勝關山工業園區產業發展現狀
黃梅縣大勝關山工業園區位于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城西郊,北接柳界公路,南至105國道,是黃梅經濟開發區“一區四園”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底開工建設,規劃面積13.6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3.6平方公里。按照建設新城區的開發思路和堅持“規劃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建設高檔次、配套高規格”的建設理念,園區建設的進度全面加快。
園區重點將功能定位為提高產業關聯度和聚集度,立足于紡織服裝、農產品深加工、機械電子和新型建材四大產業,并以此進行功能分區,以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園區圍繞農副產品加工,先后引進粵梅食品、珍肴食品、通威飼料、東方希望、稻花香酒業和東盟生態園等9個項目;圍繞紡織服裝產業,先后引進美祥服飾、東方匯錦、森仕服裝和宏業紡織服裝等8個項目;圍繞機械電子,先后引進飛劍泵業、珠華國威和海恒汽配等6個項目;圍繞新型建材,引進德賽木業、民生塑業和昊坤混凝土等3個項目。園區產業集群初具規模,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四大支柱產業的預計總產值為37.18億元(園區企業入駐情況如圖1和圖2)。

三、園區產業集群現狀的SWOT分析
SWOT(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來監測公司的市場營銷方法,它將戰略分析的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關鍵的內部因素(優勢和劣勢)及外部因素(機遇和威脅),優劣勢著眼自身的實力與競爭對手的比較,機遇和威脅分析將注意力放在外部的環境的變化及可能的影響上。此方法也同樣適用于對工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內外部關鍵因素進行分析。
(一)內部的優勢(Strength)
1.具有一定的產業發展基礎,且發展勢頭良好
截止到2008年底已入園項目32個,固定投資總額20億。其中過億元項目6個,投產項目19個,去年上繳稅收1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5600個。園區企業產值占區域GDP的10%,且每年以50%的速度在快速增長。一批知名和龍頭企業在園區發展壯大起來。預計到2015年,園區四大產業產值見達到35億元,銷售收入50億元,用工人數3萬人。
2.產業依托資源豐富
農產品深加工需要的農作物品種繁多。黃梅全國商品糧、油生產基地和湖北水產十強縣。紡織服裝需要的棉花也很豐富。黃梅是全國的優質棉生產基地縣。已探明礦藏資源有20多種,總儲量4.5億噸,其中鐵礦儲量5800萬噸,磷礦儲量1300萬噸,鉀長石儲量約5000萬噸,石膏儲量2.6億噸,能夠滿足機械工業的礦石原料需求。新型建材原料儲量巨大,紫砂土(泥)儲存量12700萬噸。
3.地區政府政策扶持有效
目前園區建立了大勝關山工業區管委會,縣委、縣政府從機關抽調4名年富力強的干部到管委會參與組織領導和協調工作,從工商、稅務、公安等22部門抽調45人成立行政服務中心。對入園企業實行“全程式”、“保姆式”、“一站式”以及“跟蹤式”服務,園區有關的項目投資政務環境、周邊建設環境、生產經營環境以及各項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4.人力資源優勢明顯
2008年,全縣農村勞動力總量35萬人,農村外出務工總數19萬人,剩余勞動力為16萬,可以滿足四大產業的用工需求。且用工成本較低,據最新的湖北省最低工資標準黃梅縣月最低工資處于低三檔即520元,全日制就業勞動者的小時最低工資標準依次為6.0元,比湖北省40%的地區用工水平低20~30%左右。目前月平均工資在1000元左右,比東南沿海要低60%。一家用工1000人的服裝加工企業,每年可節省12000萬的工資,這對于產業利潤只有5%~10%的服裝企業來說,可以節省巨大的開支,提升產業競爭力。
5.園區配套設施完善
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規劃設計出“五縱九橫”的道路骨架,目前已形成了“兩縱三橫”的路網格局。主干道按一級公路標準設計,融入市政街道要求,實行雨、污分流、道板雙鋪。橫向發展大道通往城區,縱向創業大道連接柳界公路和105國道。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已投入億元,完成了水、電、路、電視、電話、寬帶、公汽等配套設施建設。日供水5萬噸的自來水廠、110KV的變電站等配套工程正在加緊建設。隨著天鵝湖綜合服務區、新農村居民小區的建設進程加快,園區主框架基本形成。
6.園區區域優勢明顯
園區所處的黃梅縣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水陸便利,素有“七省通衢”之稱。京九、合九鐵路在此交匯,境內設有5個客貨站;萬里長江黃金水道過境58.86公里,九江長江大橋飛架天塹;京福、滬蓉兩條高速公路穿境64.6公里,設立4個進出站口;105國道、柳界公路、縣鄉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從黃梅縣城驅車向南25分鐘可到九江,2小時可到南昌;向西北約2小時可抵武漢;向東2.5小時可達合肥,4個小時達南京。這里已經成為通江入海、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交通樞紐,是長江經濟帶和京九經濟帶、華東經濟圈與華中經濟圈的接合部。
(二)內部的劣勢(Weakness)
1.產業關聯度不高,產業鏈尚未形成
園區四大產業橫向和縱向上缺乏關聯性和相互滲透性,即沒有適當引進上下游產業,無法形成有效的產業鏈,無法產生企業聚集帶來的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園區也就難以形成持續發展的動力。如紡織服裝制作的過程分為棉花采織→紗線→紡織成布→坯布→染色→裁剪→成衣生產→整熨包裝等10多個生產環節。
園區紡織服裝產業投產的湖北東方匯錦、廣州森仕集團、華昌紡織、美祥服飾等5家企業。園區企業僅涉及紡紗和服裝環節,紡紗和織布直接沒有產生橫向的聯系,整個產業鏈遠沒有形成;農副產品深加工、機械電子、新型建材三大產業更是缺乏相關性。
2.產業技術水平較低,缺乏核心競爭優勢
產業聚集大都處于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領域。增長方式粗放,產品檔次較低,其競爭優勢仍主要依賴于低成本尤其是工資成本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各種優勢。縣區工業結構層次較低,產業鏈條短,外向度不高,傳統工業比重大,高能耗、低水平重復建設依然存在,調整和優化的任務十分艱巨。
(1)四大產業都以終端加工為主,所占比例不一。紡織服裝為87%,機械電子和新型建材皆為67%,農副產品深加工則為89%(如圖3)。

(2)四大產業企業競爭優勢目前主要體現在成本此,占78%。以品牌和質量為競爭優勢的企業只占8%。其中,紡織服裝、新型建材以成本作為競爭優勢的占100%,機械電子為83%,農副產品深加工呈現多元化格局,仍以成本為主導(如圖4)。
3.自主創新能力普遍薄弱,創新意識不夠
黃梅縣域內各種專業化的中間機構和社會化服務網絡發育嚴重滯后,制約了產業集群的成長。四大產業均缺乏技術創新,模仿之風盛行,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參與國內外競爭的能力不強,影響了產業的持續競爭力。目前園區四大產業沒有成立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園區的獨立的網站尚未建立,沒有構建統一的信息網絡平臺,園區企業信息難以查找。
(三)外部的機遇(Opportunity)
1.擁有指導性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目前產業集群已成為提高區域競爭優勢及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關于產業集群的理論得以迅速發展,如美國的波特、日本的野中郁次郎、中國的王緝慈等學者為產業集群的理論發展做出了貢獻,為園區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
另一方面國內外產業集群發展的實踐經驗也為園區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如美國的硅谷和128公路的電子產業集群,中國廣東的專業鎮和浙江的塊狀經濟等。這些指導性的理論和實踐都為園區的產業集群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國家扶持力度加大
當前國家為了進一步推動“三農”工作和新農村建設,加大了對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的扶持。機械電子、紡織服裝產業被納入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計劃之中,這些因素為園區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3.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機遇
“十一五”期間,國家把中部地區作為未來區域發展的戰略重點。園區地處京九鐵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昌九經濟走廊”與武漢城市圈的連接點。在“中部崛起”的過程中,園區四大產業,可面臨此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
4.沿海產業加快向中部轉移的機遇
“十一五”時期,我國內陸地區將成為國際投資和貿易最廣闊、最活躍、最具吸引力的市場,這為園區打造產業集群,提升產業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創造了良好條件。受金融危機影響和自身條件的制約,東南沿海的大多傳統企業正在進行產業轉移。最為明顯的是紡織服裝工業,園區可以借此機遇組建紡織服裝產業鏈。東南部的農產品深加工和電子產業也呈現出向中西部轉移的態勢,這為園區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四)外部的威脅(Threat)
1.來自周邊其他縣市的競爭
由于與周邊一些縣市在區位條件及所面臨的發揮環境上多有相似之處,或者可以說很多地區在某些方面擁有更強的優勢,如武穴、宿松、九江都推出了優惠的引資政策。園區要培育產業集群,實現經濟的發展,在引進外資、承接產業轉移等方面必然會與周邊地區展開激烈競爭。
2.產業轉移帶來的負面影響
東南沿海轉移而來的技術和產業很多,處于產業鏈低端,甚至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環節。如紡織服裝工業中的染整企業對水體污染較大,機械電子工業中的礦產冶煉會排放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氣體,對空氣直接產生污染。如何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成為擺在園區構建產業集群的重要命題。
3.區域競爭面臨新挑戰
隨著入世過渡期的結束,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步伐必將加快,市場更加開放,區域經濟在資源、市場、人才、資金等方面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四大產業的主要經濟指標都偏低,企業規模小、核心競爭力
弱。由于市場經濟的“馬太效應”進一步顯現,四大產業在參與市場競爭、區域競爭中面臨更大挑戰。
四、優化園區產業集群的策略和措施
1.科學評價四大產業競爭力,明晰產業定位
園區無論是從產值、競爭力和地區經濟貢獻等方面,紡織服裝、農副產品兩大產業均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按照優先發展的原則,園區當前重點需要發展的是紡織服裝和農副產品深加工,其中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應抓住當前產業轉移的機遇,依托大型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率先發展起來。在不影響兩大產業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機械電子和新型建材。新型建材的規劃有待時間的考證,建議向陶瓷和彩色磚工業的相關方向發展。
2.抓住產業特點和區位因素,采取差異化策略
各產業應根據產業特點,延長產業鏈,形成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如紡織服裝產業應抓住當前產業轉移的機遇,依托大型龍頭企業,著重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鏈,率先發展起來。
3.采取兩群(產業集群和城市群)戰略
利用湖北實施“武漢城市圈建設”的機遇。通過與武漢、九江等大中城市的產業、基礎設施和市場對接,積極融入武漢城市圈,承接“昌九經濟走廊”,有利于四大產業吸納周邊城市的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擴大產業集群效應。根據周邊城市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實行錯位發展,發展配套產業,如依托武漢東風汽車,進一步發展壯大汽車零部件企業。
4.著力打造統一的銷售市場
可以進一步完善小池鎮的鄂東建材大市場的建設,為園區新型建材構建批發銷售市場。可以在武漢漢正街打造黃梅紡織服裝產業街,提高紡織服裝的知名度,提升銷售量。在小池鎮打造黃梅農副產品大市場,利用小池的獨特區位優勢,擴展農副產品的銷售渠道。
5.引資和造資相結合
目前園區企業資本來源構成主要為外資型,比例為56%,本地成長型和本地產權改造型(區域的國有或集體企業改造成股份制民營企業)也達到了31%。據相關資料統計,黃梅縣截止到2008年,尚有4億多元的閑置資本。加大對這些資本改造,可以盤活閑置資金,為打造產業鏈提供一定的資金來源。可以鼓勵區域內的中小型私營業主,通過集資入股等各種形式,對接產業鏈,成立新的企業。
6.注重產業的品牌建設
加大產業的宣傳力度,提高產業的知名度;加強區域勞動力技能培訓,采取訂單式培訓,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加大產業的自主創新力度,提供一系列園區內、外企業相互交流學習的渠道,實現知識外溢;加強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的建設,提高對產業產品的質量監管,防止產業相關企業的惡性競爭。
參考文獻
[1]邁克·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2]羅賓斯.《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3]王革非.《企業決策工具與方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4]錢德勒.《戰略與結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5]譚力文.《管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6]王擁華.基于SWOT分析的石油城市人才發展戰略研究[J].科學管理.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