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闡述了流動性過剩給宏觀經濟帶來的影響,分析了我國流動性過剩產生的原因,并就如何解決現階段流動性過剩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外匯儲備
一、問題的提出
由于我國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加劇了通貨膨脹壓力,08年3月的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將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08年的前五個月,央行再度四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從08年5月20日起,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16.5%。2006年以來,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大力回收流動性,取得一定成效,貨幣信貸增長有所放緩,但宏觀調控成效的基礎并不牢固。由于國際收支持續順差,銀行體系過剩流動性又有新的增加,貸款擴張壓力較大。對我國流動性過剩問題進行研究不僅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具現實意義。
二、流動性過剩的內涵及表現
傳統意義上所說的流動性過剩,指的是實際貨幣存量高于貨幣供求的均衡水平。現實經濟運行中,流動性過剩表現為貨幣供給超常增長,存貸差擴大,外匯儲備增多等方面。從這些方面看,我國確實存在著流動性過剩問題。在貨幣供給方面,2001年以來,我國廣義貨幣供給M2增速一直遠遠高于GDP增長速度,2005年、2006、2007年M2分別達到17.6%、17%和16.7%,2008年4月同比增長率達到16.87%。在貨幣的存貸差方面,我國各項存款總額一直是遠遠大于各項貸款總額的,2008年4月,各項存款總額為43.37777萬億元,各項貸款總額為29.86557萬億元,兩者差額為13.51220萬億元,這個巨大差額進一步加劇了我國資本市場的流動性過剩。在外匯儲備方面,2000年我國外匯儲備為0.17萬億美元,2006年為1.07萬億美元,2008年3月達到1.68萬億美元。為了維持我國匯率制度的穩定,巨額外匯儲備迫使中國人民銀行大量投放基礎貨幣,外匯占款所投放的基礎貨幣是導致我國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的一大原因。
三、流動性過剩的經濟效應
(一)抑制了貨幣政策傳導效力
當中央銀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流通中的貨幣量就會增多,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流通中的貨幣量就會減少。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經濟發展中的資金融通都是通過商業銀行來進行的,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效力與商業銀行的資產運作緊密相關。出于多種因素作用,我國商業銀行出現了嚴峻的流動性過剩,這一狀況使得我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傳導效力很受影響,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使得我國經濟發展既面臨著通貨緊縮壓力,又蘊藏著通貨膨脹風險。
(二)降低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與大企業相比,囿于自身條件的限制,中小企業很難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更依賴于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抵押和擔保能力不足、管理機制不健全、經營中存在諸多變數等,在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責任到人、信貸風險嚴格控制的情況下,很難獲得銀行貸款。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小企業并沒有得到商業銀行有效的信貸支持。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制約了我國有限金融資源的應用。
(三)增加了貨幣當局宏觀調控的難度
流動性過剩要求貨幣當局采取從緊的貨幣政策,大力回收流動性。中國人民銀行在2007年和2008年前五個月分別上調了10次和4次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力度之大在我國貨幣政策史上是很少出現的。央行每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0.5%,可以凍結2000多億元的流動資金。從實際情況來看,央行強烈的調控力度并沒有取得很明顯的效果,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依然火爆。
由于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資本和貿易賬戶的雙順差,使得人民幣升值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穩定我國的匯率制度,維持宏觀體系的安全與穩定,貨幣當局又不得不大量投放基礎貨幣。央行大力回收流動性和外匯占款迫使投放基礎貨幣產生矛盾,央行在均衡二者的關系上出現了兩難的困境。
四、流動性過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一)流動性過剩引發的資本市場泡沫會帶來的金融風險
資本具有逐利的天然本性,我國房地產價格近年持續上漲,為資本投資房產提供了增值的空間和可能。我國的股票市場在2006年走出了長達5年的熊市,也為過剩的流動性提供了投資的天地。大量過剩的流動性短期內涌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勢必造成價格的虛假上漲,形成和擴大泡沫。這種泡沫吹得越大,沒有相應業績支撐的虛假繁榮就越嚴重,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也就越大。萬一泡沫破滅,大量資金被深度套牢,我國資本市場會瞬間出現流動性不足,這將會對我國的經濟產生巨大的沖擊。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我國經濟的短暫衰退。
(二)流動性過剩會導致物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
美國著名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通貨膨脹在任何地方永遠只是一種貨幣現象,是由貨幣供應量過多造成的。流動性過剩恰恰是貨幣供給超過了貨幣需求的一種經濟現象。根據弗里德曼的觀點,貨幣供應增長率大體等于物價上漲率和經濟增長率之和,否則,經濟就會出現失衡。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2008年4月,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為42.931372萬億元,同比增長16.87%。在此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3月份食品類物價同比上漲21.4%,4月份食品類物價指數同比上漲22.1%。由此可知,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已經變成現實的物價上漲,流動性過剩造成的通貨膨脹壓力很大。
(三)“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貨幣政策被動性
在金融市場充分發展以前,過多的流動性可能會導致資源錯配,引發通貨膨脹、資產泡沫等問題。在經濟結構沒有發生根本性扭轉,我國金融市場彈性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需要回收流動性以防止其可能產生的危害。央行通過大量的對沖操作,為外部失衡條件下的經濟創造一個相對較為平穩的國內貨幣環境,為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贏得時間,這是可取的策略。通過央行發行票據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對沖因巨額順差帶來的外匯儲備增長,是不可長期持續下去的,應有一定限度。
五、我國產生流動性過剩的原因
(一)全球性流動性過剩的蔓延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外部根源
從全球范圍看,我國國內流動性的快速增長就是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出現的。2001年“9·11”事件之后,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在2004年降到了1%,并一直延續多年的低利率政策。歐洲中央銀行也隨之降低了利率,日本甚至實行零利率政策。寬松的經濟政策極大的降低了融資成本,再加上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全球可用資金的快速增長。如此巨量的資金在逐利的天然本性驅動下,會在全球范圍內配置流動。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我國就成為了國際資金投放的理想選擇地,眾多國際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我國。由于資本市場的順差,央行被迫投放大量的基礎貨幣,以維持我國匯率制度的穩定性。投入資本市場的基礎貨幣又通過貨幣的乘數效應,數以計倍的轉化為廣義貨幣供給M2。2007年美國爆發了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令全球經濟動蕩不已,大量的國際資本迫切希望尋找穩定的投資場所,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正是最為理想的投資場所。這進一步導致全球流動性過剩向我國轉移,我國流動性大幅增。
(二)居民儲蓄存款過快增長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重要根源
我國銀行存貸差持續擴大,到2008年4月,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總額達42.227501萬億元之多,各項貸款總額為27.969016萬億元,存款超出貸款余額14.258485萬億元。這一方面是由于銀行出于資金安全而謹慎放貸,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儲蓄尤其居民儲蓄增長過快所至。長期以來,儲蓄存款一直是我國居民的主要投資方向,也是銀行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
2007年末,全國居民儲蓄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重達47.6%。儲蓄存款快速增長的深層次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國長期“重儲蓄、輕消費”的傳統觀念,另一方面在于改革開放過程中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消費傾向總體降低,第三方面是由于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的社會改革造成保障體系不完善以及居民對預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確定性,導致預防性儲蓄動機強化.
(三)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是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直接根源
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廉價,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出口增加很快,中國一直是國際收支的順差國。2008年4月,我國進口商品價值總額為1020.29億美元,出口商品價值總額為1187.07億美元,貿易順差達156.78億美元,2008年4月我國外匯儲備已經為1.68萬億美元,因外匯占款而投放的基礎貨幣已經達到了央行基礎貨幣投放量的70%以上。外匯儲備的持續增加迫使外匯占款在我國基礎貨幣投放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導致出現流動性過剩。從運行機制上分析,外匯儲備的持續巨額增長是造成我國貨幣供應增長過快、流動性不斷積累的直接根源。
六、緩解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剩的途徑探討
(一)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從而減少人民幣的“外匯占款發行”
流動性過剩主要是由于國際收支失衡而引起的,所以調控流動性過剩的最根本方法,是解決國際收支失衡問題。一是調整國際貿易政策,減少出口而擴大進口;二是調整外資政策,不能盲目強調引進外資,而是有選擇地引進外資。
(二)商業銀行應積極推行動態的流動性管理機制
綜合考慮商業銀行的資產流動性和負債流動性,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經營部門應切實改變以往粗放式的經營模式。管理部門應改變簡單的指標分解的任務下達方式,積極進行動態的流動性管理,可以參考的方法有期限匹配法、資產組合法、綜合法等。
(三)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調整金融市場結構
鼓勵合規資金進入股票等資本市場,鼓勵和擴大企業通過發債方式籌措資金,培養機構投資者,使之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建立統一的全國債券市場、多元化的市場風險配置機制,有效配置金融資源。除了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金融體系的改革,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更應有長遠的眼光。中國的高儲蓄率是“流動性過剩”的一個長期的根本原因,而要改變目前過高的居民儲蓄率,不僅要靠擴大居民的內需,更要增加居民可選擇的投資途徑。中國居民應該減少儲蓄,增加消費和進口,減少儲蓄就要求中國的改革更多地指向社會保障體系,包括醫療以及養老金體系。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儲蓄率的下降絕非一蹴而就。
我國目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過剩”,在更深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均衡,只有從制度入手,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結構性不均衡。
參考文獻
[1]黃達.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