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娟 薛 薇
摘 要:中俄關系歷時大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成為一對不可分割的國際關系主體。雖然我們曾經受到蘇聯“老大哥”的恩惠、“中蘇反目”的苦難記憶,但今天我們依然和俄羅斯之間保持著親密無間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我們攜手解決亞太地區的各種困難和危機、共同應對來自太平洋彼岸的挑戰、又一起致力于解決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機,無論歷史和現實有多大的困難,我們都將以史為鑒、共創未來。
關鍵詞:蘇聯 俄羅斯 中蘇關系
作為曾經主宰世界大半個世紀的超級大國之一,早已分崩離析的蘇聯至今依然讓全世界人民保留著深刻的印象。而俄羅斯作為蘇聯毫無疑問的繼承人,雖然實力遠不及曾經不可一世的蘇聯,但也不失為一個世界強國。然而,自從克里姆林宮的鐮刀錘子紅旗降下來的那一刻起,就預示著這兩個國家在政治、經濟乃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會有很大的不同,而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作為其最大的鄰國,在跌宕起伏的一個世紀里也不斷的進行著角色轉換。我們曾經愿意和蘇聯一起成長,今天又期待和俄羅斯一起強大,那么,究竟是怎樣一種情懷,將我們和蘇聯乃至俄羅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呢?
一、中蘇情誼,曲折前進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隨著社會主義蘇聯的成立,飽受苦難的中國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探索出新的革命道路,無數革命烈士為之艱苦奮斗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由蘇共中央操控的共產國際也在中國革命的過程中提供了極大的支持與援助,這讓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革命的成功與蘇聯是密不可分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尤其是“一五”計劃期間,蘇聯對中國的科學技術建設給予了大力的援助,同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兩國,在許多國際問題上也配合得相當默契。兩國關系迅速發展為親如兄弟的戰略同盟,當時中國人形象的稱呼蘇聯為“老大哥”,除了是對蘇聯的感激之情外,我想更多的是相互之間的認同與信任。
固然是有兄弟情義,但存在于國家之間的博弈卻永遠沒有和棋。兩國關系在達到頂峰之后開始慢慢出現了裂痕,甚至最后反目成仇。其實兩國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在革命期間,由于共產國際對中國的了解不夠全面深刻,蘇共對中國共產黨的指導常常偏離中國革命的實情,在“反圍剿”的時候,中共主張采取靈活應變的游擊戰爭,而蘇共卻急于求成,鼓勵前線士兵全線出擊,幾乎將中共推至滅亡的邊緣,雖然艱苦卓絕的長征讓中國共產黨絕地重生,但也是損兵折將,元氣大傷;建國之后,面對兩個超級大國的壓力和一片爛攤子的大中華,中共中央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全盤照搬蘇聯模式,又引發了大生產運動的浮夸風現象,國內階級斗爭也日趨激烈,最終中國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不能說與蘇聯毫無關系;蘇聯一貫堅持“老子黨”作風,將意識形態上的爭論與分歧擴大到雙邊關系層面上,在“布拉格之春”后,蘇聯更是不惜違約將在中國參加援建的蘇聯專家撤回,當時又適逢中國國內遭遇了罕見的農業災害,“大饑荒”將中國人民拖入了絕望的深淵,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破裂。隨后中國跳出兩極格局,主張“兩個拳頭打敵人”,既不親近蘇聯,也不靠近美國,這也讓中國政府在國內外謀求發展舉步維艱。接下來的“文化大革命”也正是中國打擊“蘇聯修正主義”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中共中央乒乓外交的睿智之舉,它開啟了中美關系的破冰之旅,隨之中美正式建交。中蘇關系也因此跌落至谷底,蘇聯還一度拉近越南對付中國。
盡管歷經如此多的波折,但很多中國人似乎并沒有因此而對中蘇關系喪失信心,也從未對其繼任者俄羅斯有別樣的看法,老一代的中國人,在經歷了共和國的成立、中蘇反目、59年大饑荒以及文化大革命之后,提起往事還是不忘曾經“蘇聯老大哥”的叫法。很多人至今依然惦記著這份兄弟情誼,那么,中國人的印象里,究竟是怎樣看待“兄弟”這個詞的呢?與蘇聯之間的“兄弟”之稱又是怎樣一層含義呢?古有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將其想象成所謂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而應該是懷著一顆通達而恭謹的心贏得親密之情,中國人也一直是秉持著這樣真摯的態度來處理兩國的關系。眾多古人遺訓也能夠讓我們深刻體會這種情感,“功績卓著的唐太宗為謀取皇位弒父殺兄令后人評價褒貶不一;清雍正帝為鞏固江山算計親兄弟更是遭后人擯棄;《水滸傳》里面的梁山好漢個個都為人稱道;《三國演義》里面的關羽則是老百姓對此的最好詮釋,即使是身在曹營得到敵人諸多恩惠,也不忘“桃園結義”的兄弟之情;誠然,中國人當時對待蘇聯的確是另有一番情結,就連現今的美國與歐盟乃至日本之間也不曾有過這樣親近的稱呼。八十年代,為了給國內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著手于改善中蘇關系,而當時的蘇聯正處于“美攻蘇守”的下風,跟中國化解矛盾更是顯得迫在眉睫,經過反復磋商,中蘇關系實現了正常化。兩國之間能夠有一個這樣的好結果,在客觀上是基于雙方利益的需要,但是也一定存在著主觀的意愿,可以說與中國人拋開政治思維的兄弟之情是分不開的。
中蘇兩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而同樣性質的國家在當時世界上只是寥寥無幾,更何況又都面臨著來自西方的敵對與挑戰,便有了很充足的理由緊密聯系在一起。可是,為什么雙方之間的合作如此曲折甚至幾度瀕臨決裂呢?或許兩國之前的合作的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共產主義的共同信仰,然而,雙方之間的這個共同點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將馬克思主義大旗插在了俄國的領土上,由此俄國人開始慢慢的接受共產主義信仰,蘇聯人對共產主義的認同并非完全起于革命之前,而是 “十月革命”的槍響之后進行的社會主義教育,這種社會主義是作為一種政治價值觀被認同的,因為蘇聯人愿意接受共產黨人這種樸素的價值觀形象,但是這種接受或是認同本身是被動的,他們并沒有主動要求去探索或者學習這些東西,以至于后來在遭遇國家危機時,很多加盟共和國人民認為自己是被強加了這種信仰,因而堅決要分離出去。而對于高層政治家們來說,因為將這種政治信仰灌輸給人民而獲得了最初的巨大成功,他們的到了人民的擁戴、實現了國家的穩定。就更敢于向他國發出挑戰,這就為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誕生創造了平臺,然后不斷將自己的主張強加于他人,為自己謀得利益;而中國卻與他們恰恰相反,在俄國革命成功的啟示下,中國共產黨就意識到了共產主義信仰的重要性,以及這種精神感召力的巨大作用。在革命的同時,共產黨人不斷地對人民進行著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無數的工人、知識分子、學生乃至農民都主觀上感知了這種政治價值觀的好處,可以說“武昌起義”的爆發與之有著莫大的關系,后來的工人罷工、學生運動無不添加了這種精神文化色彩,中共帶著這份信仰迎來了新中國。在兩種完全不同的“思路”下誕生的國家注定會是截然不同的,即使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中蘇之間仍然存在一條無法跨越的溝壑,這就導致了兩國關系離奇曲折的發展道路。
二、互助合作,共同進步
如今,面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兩國攜手合作,應對挑戰。據報道,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決定向曾向俄羅斯政府申請救市金融的國營石油公司Rosneft和石油管道運輸公司Transneft提供250億美元的貸款,力挺俄羅斯經濟。而俄羅斯在期待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和實現金融中心多元化的同時,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希望雙方攜手在應對金融危機上有所作為。俄中友好協會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季塔連科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高度評價了中國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中所起的作用。他說:“我們俄羅斯許多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們都認為,中國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至于說到中國在克服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的作用,我認為中國扮演了確保穩定的角色,許多專家同行也指出,中國所扮演的積極角色起到了穩定局勢的作用,而并非使世界經濟這艘“小船”搖擺不定。因此,中國所采取的包括保持美元穩定在內的諸多努力也將幫助國際社會一道共同度過這場金融風暴。”這也彰顯了中俄傳統友好關系。而其它西方大國,在寄希望于中國幫助的同時,又不無防備心理,設下種種障礙、關卡,以防中國從中獲利,這必然不利于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
三、以史為鑒,展望未來
目前,中俄關系處于新的歷史起點上。形勢的發展和兩國的需要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戰略協作。在2008年5月23 至24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他出訪的首個非獨聯體國家,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人民大會堂隆重接見。兩國元首高度評價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建立和發展,一致同意繼往開來共同努力,推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更好地向前發展。胡錦濤就更好更快地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提出四點建議:(一)進一步增進政治互動,加強相互支持。(二)深化務實合作,提高合作層次和水平。(三)全面推進人文合作,進一步增進兩國人民的友好感情。(四)進一步加強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戰略協作。今后,兩國將會在這四點建議的前提下,攜手共進,共同應付未來的各種挑戰,共創美好明天。◆
參考資料:
《中蘇關系發展史》李鳳林
《胡錦濤提出四點建議》 人民網—新聞早報200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