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妹
信用證作為一種國際結算方式,以銀行信用代替商業信用,大大促進了進出口雙方的貿易往來,已成為廣受企業青睞的結算方式。近年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部分國外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不足問題,個別國家或地區進出口商惡意逃債或違反合同的現象明顯增多,加劇了我國外貿企業的發展風險,同時也對信用證這種結算方式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本文就當前金融危機下進出口企業使用信用證結算方式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有望找到更有利的解決途徑來規避風險,保持進出口企業和銀行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一、信用證結算的實質是用銀行信用代替商業信用
信用證是一種以銀行信用作為基礎國際結算方式,買方作為申請人通過銀行開具以賣方為受益人的信用證,當賣方裝船發貨后,將信用證要求的單據提交給開證行,如果單據符合信用證要求,銀行就必須付款給賣方的一種結算方式。信用證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三點:
其一,開證行承擔第一性的付款責任。信用證采用銀行信用為基礎的付款方式,只要受益人提交信用證規定的單據,開證行就必須承擔第一性的付款責任。
其二,信用證有關各方處理的是單據,而不是單據所代表的貨物、服務或其它行為。銀行在處理單據時,僅按照“單單一致、單證一致”的原則決定是否承兌或付款。
其三,獨立的銀行合同。依據國際商會《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第600號出版物第三條規定,信用證“就其性質而言,信用證是獨立于其所基于的銷售合同或其它合同以外的交易,即使信用證中含有對此類合同的任何援引,銀行也與該合同毫無關系或不受其約束”。
正是因為信用證具有上述相對獨立的基本原則和操作特點,才使得這種結算方式被大家認可并得到廣泛應用。并且由于有了銀行的參與,進一步加強了對進出口貿易雙方的保障。
二、金融危機影響下信用證結算方式的風險分析
當前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使我國外部貿易環境惡化,進出口企業面臨的經濟形勢較為嚴峻。由于金融危機嚴重沖擊了各個經濟實體和國際銀行業的健康發展,隨之而來對信用證這種國際結算方式也帶來了較大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開證行資信和國家風險
開證行的資信和國家風險通常是合二為一地考慮,如果開證行所在國家風險高,就會相應影響開證行的資信,從而影響對信用證的付款。國家風險在金融危機影響下主要表現和集中于經濟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如貿易保護,技術壁壘,知識產權保護等。根據信用證的特點,只要受益人按信用證要求提交了相符單據,開證行就必須承擔第一性的付款責任。金融危機使國外部分具有相當規模和實力的銀行紛紛倒閉和虧損,這就造成開證行開出信用證后又無理拒付或承兌匯票后無力償付的現象發生。而貿易保護政策等國家風險的劇增,也造成了我國企業正常利益受損。例如:2006年1月1日起,整個歐盟地區開始對大蒜進口實行配額和進口許可證制度。以英國為例,進口大蒜必須具備A或B兩種許可證之一。在歐盟配額內,持有A證的進口商可享受9.6%的優惠關稅,而在配額之外的B證持有者,除上述關稅外,進口每噸大蒜還需多支付1200歐元的“從量稅”。中國A企業與英國客戶P公司貿易往來十多年未出過差錯。P公司資金實力雄厚,信譽良好。2007年A企業出口700余噸大蒜,發票金額總計70余萬美元。出口后,英國政府突然吊銷了P公司的大蒜進口許可證,為使貨物清關,買方必須多支付每噸1200歐元的“從量稅”——超過每噸大蒜的合同價格,買方提出拒收貨物。銀行根據買方要求對單據百般挑剔,拒付了此筆信用證項下貨款,造成我國企業利益嚴重受損。
2.軟條款導致的風險
信用證中的軟條款是指受益人無法控制,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條款要求,開證行單方面可以隨時解除其保證付款責任的信用證。其表現主要有:(1)信用證要求第三方檢驗單據條款,即買方派人對貨物進行檢驗,并出具檢驗證書。即使受益人貨物符合要求,若拿不到檢驗證書,或者檢驗結果出現偏差,也無法滿足信用證條件。(2)信用證暫不生效條款。信用證中要求待進口許可證簽發后或待貨樣經開證人確認后才生效。(3)信用證未要求提交全套提單,已裝船提單正本中的一份由受益人直接寄給開證申請人,使賣方未收款就失去貨權。金融危機影響下,帶有軟條款信用證對出口商的風險加劇,一旦進口商的貿易環境發生變化就會利用軟條款來設置障礙,從而損害出口商的利益。
3.非物權單據的不可控制風險
信用證若要求航空運單,租船提單,貨物收據等非物權單據,受益人在發運貨物后,申請人不需要提單就可以直接提貨,若開證行又因為不符點拒付,受益人就有可能面臨錢貨兩空的風險。例如2007年5月,中國B企業出口到韓國M企業一批服裝,信用證要求航空運單,并且收貨人為記名格式,我方按信用證要求出口寄單,但開證行因不符點拒付,我方多次和申請人交涉未果,后開證行退單,但貨物卻被申請人提走。因航空運單是記名格式,申請人可以不憑運單直接提貨。我方要將申請人告上法庭,卻因申請人資不抵債無力償付訴訟費而告終。
4.貨物價格變動風險
由于進出口商簽定的貿易合同,從簽定到履約一般時間較長,在此期間若由于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環境動蕩,貨物價格就可能大幅波動。如果貨價下跌較大,進口商就可能借故拒絕付款或乘機迫使出口商降低價格。例如:2008年中國C企業與意大利S企業簽定了出口羊毛合同,開出信用證后,C企業按照合同要求按時將貨物出口,S企業卻提出貿易欺詐申請了法院止付,開證行遂根據法院出具的止付令拒絕付款。該筆貿易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在于經濟不景氣造成的羊毛銷量下降,羊毛在意大利大幅降價導致進口商依靠貿易保護拒絕付款,經過長時間交涉最后以我國出口商降價50%的慘重代價作為結束。
5.遠期信用證付款期限不合理導致的風險
銀行對遠期信用證付款期限的審查原則是付款期限不能超過合理的業務周轉期。若申請人提出超出產品周轉期過長的開證要求,開證行應堅持原則予以禁止,以防企業挪用資金,到期不能回流就會拖欠付款,產生銀行墊款。例如:浙江某鋁廠,于國外簽定2萬噸氧化鋁進口合同,申請開出付款期限270天的信用證,開證行分析計算該廠正常業務周轉期最長為90天,因而拒絕了不合理期限的開證申請。
6.商品價格偏離實際導致的風險
進口商品如偏離合理的價格水平,往往意味著交易背后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前一時期PTA商品的大量進口,國內進口商完全是為了融通資金進行高于成本的大量進口,而在不斷往復循環的進口怪圈下,進口成本較國內的賣價越來越高,勢必有一天會導致進口商清償能力的不足,而這時銀行就會面臨墊款風險。
三、金融危機下信用證風險的防范措施
第一,加強銀行和外貿企業人員的責任心和風險防范意識
對信用證的處理不能只單單停留在信用證的表面條款上,要從開證行、進出口商的貿易背景、進出口貨物等多個方面進行充分了解和分析,密切關注國際金融市場的運行情況,重點掌握國外商業銀行的資信評級變化情況,及時向相關企業進行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幫助企業提高和防范出口收匯風險意識。
第二,加強銀行對進出口雙方單據條款的制定和審核
對于進口方,可在開證時加列自我保護條款,如為了保證貨物質量,可要求出口商提交由權威機構出具的檢驗證書,為了及時投保,保證貨物在運輸途中安全,可添加裝船通知條款。對于出口方,應加強對信用證的審核工作,仔細研究信用證條款可否接受,對涉及的“軟條款”一定要提出改證要求。對要求的非物權單據需將收貨人添列為“憑開證行指示”格式,從而控制貨權,以免影響安全收匯。
第三,開證行應重視申請人的資信調查與授信制度建設
根據申請人的資信情況以及具體業務的審查情況,對申請人提出包括保證金比例在內的擔保要求,落實有效擔保。同時各家商業銀行要建立內部統一授信運行機制,完善制度建設,使授信流程進一步規范化、便捷化。
第四,加大對遠期信用證的審查力度
嚴格付款期限以及進口商品的審查,同時,重視對信用證后續的修改,尤其是增加金額、延展期限等的修改要嚴格審批。
第五,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險等輔助手段規避收匯風險
加強對企業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培訓,幫助企業全面了解國家風險動向,加強國外不良進口商以及資信不良開證行的風險提示。同時,進一步加大銀企協作,大力推廣保理、福費廷等具有風險防范措施的業務開展。
總之,信用證用銀行信用代替商業信用,給了買賣雙方更大的安全保障。但金融危機影響下信用證結算方式的風險不斷上升,為了使進出口雙方規避風險,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從以上多個方面進行預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