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民
【摘要】 目的 探討腹壁切口疝的發病原因及處理方法。方法 對收治31例腹壁切口疝進行回顧性分析。 結果 腹壁縱向切口、腹內壓增高、切口感染、營養不良、高齡、糖尿病等是切口疝發生的高危因素。結論 手術過程中嚴格無菌操作、盡量保護組織;術后半年內注意防護,避免各種誘因。
【關鍵詞】 腹壁;切口疝;處理
腹部手術后切口疝的發生率約為3%~10%,80%發生于術后1~2年內[1]。引起腹壁切口疝的主要因素是嚴重的切口感染和切口裂開。很多因素能導致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如肥胖、糖尿病、腹水、慢性肺功能不全、貧血、營養不良、惡性腫瘤、放化療后和手術操作不當、術后腹內壓升高、腹部多次手術等。本院于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腹壁切口疝30例,現就其主要原因及處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齡35~69歲,平均62歲,上腹部手術19例,中下腹部手術12例。切口愈合不良10例;縱形切口26例,肋緣下切口3例,麥氏切口2例,二次以上手術9例約占29%,血膽紅素增高和白蛋白降低13例占41.9%,空腹血糖高于正常4例,營養不良8例。均行手術治療,復發1例。
1.2 術后切口疝發生時間 本組大部分疝發生時間為1年以內,其中6個月內17例,占54.8%;6~12個月9例占29.0%;其余12月以上5例,占16.1%。
2 結果
半年以內為腹壁切口疝高發期;切口疝的發生以腹壁縱切口為主,有26例, 83.9%;切口愈合不良(10例,占32.5% )可能是其基本原因;營養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8例,占28. 6% )、空腹血糖高于正常(4例,占12.9% )可能是其重要誘因。
3 討論
3.1 嚴重的切口感染是造成切口疝的重要原因 據統計,切口一期愈合,疝的發生率小于1.0%,一旦感染,其發生率增至10%。Deitel等[2]提出,與切口疝發生有關的最常見因素是切口感染。Bucknall等[3]報道,擇期手術切口感染后,發生切口疝的危險性比沒有切口感染者高5倍。100多年來盡管倡用無菌術和抗菌術,以及抗生素的應用,外科感染至今沒有消滅,而院內獲得性感染不斷發生,表明切口感染既有內源性和外源性污染的高危因素,又有影響切口抗感染能力的全身和局部因素。然而肥胖所致的切口感染亦不宜忽視。這些情況與醫患雙方都有關聯,作為醫生務必嚴格遵守外科無菌操作,手術時動作要輕柔仔細,徹底止血,不留死腔,圍手術期合理處理,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的平衡,糾正貧血和蛋白質的補充,強調圍手術期的抗生素的應用,對污染創口反復沖洗及切口下引流。
3.2 切口裂開是形成切口疝的基本原因 切口疝是切口裂開的后期結果。當僅筋膜層裂開,無內臟膨出,不易為醫生注意,實際發病率可能高于報道的3%左右,部分筋膜裂開時患者常有“撕裂感”和血性液體自切口流出,極易發生切口感染,應爭取盡早減張縫合,可減少切口疝的發生率,本組一例切口裂開早期縫合資料證明療效肯定,無切口疝發生。切口裂開主要原因是縫線斷裂、針距過大及縫線切割撕裂筋膜等。與切口裂開相關的常見因素為性別、年齡、急診手術、肥胖、糖尿病、腎功能不全、黃疸、貧血、營養不良、惡性腫瘤、放化療后和術后腹內壓升高等,三種因素以上應視為高危病例。
3.3 腹部多次手術 由于腹壁正常組織結構遭受嚴重損傷,瘢痕組織愈合能力差,切口疝發生率高于其它疾病。筆者對再次手術者,原則上選擇原切口入路,必要時適當延長,并使用減張縫合能減少切口疝的發生。
3.4 手術修復至今仍是根治切口疝的首選方法 手術原則包括:切除切口疤痕;顯露疝環后,沿其邊緣清楚地解剖出腹壁各層組織;回納疝內容物后,在無張力的條件下拉攏疝環邊緣,逐層細致地縫合健康的各層腹壁組織,必要時可用重疊縫合法加強之。以上要求對于較小的切口疝是容易做到的。對于較大的切口疝,因為腹壁組織缺損的范圍過大,要求在無張力前提下拉攏健康組織有一定困難,則需內置移植物填補缺損,才能獲得滿意的療效。術后加強管理,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能獲得滿意療效。
參 考 文 獻
[1] 王炳煌.切口疝的預防與治療.臨床外科雜志,1998,4:184.
[2] 王福順,祝學光,冷希圣,等.切口疝發生原因探討.普外臨床,1997,1:56.
[3] 裘法祖.外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