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鋒 毛懷東 魏建彬 黃 斌 莫文慶
【摘要】 目的 探討重型顱腦外傷病情監測的項目及意義。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78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78例中治愈44例,治愈率56.41%;死亡24例,死亡率30.77%;致殘10例,致殘率12.82%。結論 嚴密監測神經系統、生命體征、顱腦影像學、并發癥變化,為正確診斷、治療提供依據,分秒必爭地實施有效的搶救治療措施,可降低死亡率、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
【關鍵詞】 重型顱腦外傷;病情觀察
重型顱腦外傷病情危重而復雜,變化快,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必須嚴密監測神經系統、生命體征、顱腦影像學、并發癥變化,及時做出正確判斷,實施有效的搶救治療。本院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78例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78例,男57例,女21例,年齡10-69歲,GCS評分均在3~8分。受傷原因:交通事故58例,墜落傷12例,跌傷8例。
1.2 方法 通過體檢監測意識狀態、瞳孔、肢體功能等神經系統體征;用自動監測儀監測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動態監測頭CT變化;通過臨床表現、化驗、輔助檢查監測并發癥情況。
2 結果
手術治療57例,非手術治療21例。治愈44例,治愈率56.4%;死亡24例,死亡率30.7%;致殘10例,致殘率12.8%。死亡原因為腦疝、呼吸循環衰竭、多臟器功能衰竭。
3 討論
重型顱腦外傷病情往往具有多變、易變的特點,常用來監測病情的項目如下。
3.1 神經系統監測
3.1.1 意識狀態 意識變化是判斷顱腦損傷的重要措施之一,分為清醒、嗜睡、昏睡、淺昏迷、深昏迷。要嚴密監測意識障礙的程度及其變化趨勢,Glasgow評分是目前通行的評估方法。每15~30 min進行一次GCS評分,如有以下情況常提示顱內血腫的可能:GCS評分減少;煩躁不安者突然轉為安靜;有昏迷-清醒-昏迷改變;神志轉清后,伴有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等顱內高壓及腦受壓表現;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
3.1.2 瞳孔 瞳孔的變化是反映顱腦損傷程度及病情發展的重要指標,每15~30 min觀察瞳孔一次。如雙側瞳孔對稱性縮小,多系蛛網膜下腔出血、動眼神經受刺激;瞳孔時大時小,眼球位置歪斜或凝視,光反射消失,提示中腦損傷;雙側瞳孔極度縮小,提示腦橋損傷;腦疝瞳孔典型改變是傷后一側瞳孔一過性縮小,很快出現一側或雙側瞳孔進行性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消失,眼球固定,是病情危重表現,應立即采取積極搶救措施。
3.1.3 肢體功能 仔細檢查肢體感覺、運動及反射功能,判斷有無偏癱、單癱。如果患者逐漸出現肢體活動障礙,尤其是繼發于意識障礙加重和瞳孔改變,則提示病情惡化[1]。
3.2 生命體征監測 傷后生命體征的變化,能較早反映顱內繼發性損傷的情況,每15~30 min測量呼吸、血壓、脈搏一次。
3.2.1 呼吸 腦干損傷時,可出現呼吸紊亂,表淺或不規則,嚴重者呼吸停止,注意觀察呼吸頻率、深度和類型。
3.2.2 血壓、脈搏 傷后血壓升高,脈博、呼吸變慢,提示腦受壓、顱內壓增高。傷后血壓下降,脈速而弱,呼吸減慢,多為腦干損傷或合并休克。
3.2.3 體溫 傷后高熱,伴意識障礙,多為丘腦下部或腦干損傷所致中樞性高熱,需持續物理降溫。急性期可出現38℃左右吸收熱,5~7 d后可逐漸下降。如體溫持續不退或下降后又上升,或傷后3~4 d始出現發熱,應考慮感染所致[2],注意傷口、顱內、肺部或泌尿系感染可能性。
3.3 顱腦影像學監測 傷后盡快行第一次頭CT檢查,傷后5~7 d內每天行頭CT檢查,如出現意識狀態、瞳孔、生命體征等變化時隨時復查頭CT,主要監測內容包括:顱內血腫、腦挫傷、中線結構移位或受壓、腦干受壓、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積血、腦積水、軸索損傷、腦水腫、缺血性腦梗塞等情況,重點是動態觀察,判斷有無占位效應、手術指征及指導手術方案選擇。
3.4 并發癥監測 重型顱腦外傷并發癥多,可直接影響預后,及時發現并發癥,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3.4.1 顱內高壓 顱內各種原發性、繼發性損傷可引起顱內的容積代償失調導致顱內高壓。如不及早發現及控制,可導致腦灌注壓下降、腦血流量不足、腦代謝障礙、腦電生理活動異常和腦疝形成等嚴重后果,可直接導致死亡。
3.4.2 低氧血癥 有研究表明腦外傷后曾出現低血壓和低氧血癥的患者預后明顯較差。連續監測血氧飽和度、動脈血氣分析發現,傷后低氧血癥發生率高達60%~70%,如能及時發現,并盡早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保證穩定而充分的通氣,可達到防治繼發性腦損害的目的[3]。
3.4.3 電解質紊亂 傷后常需使用滲透性脫水利尿劑,血容量補充又不及時、不足,易出現脫水、高鈉血癥、低鉀血癥,各種電解質紊亂均可出現,使原有病情加重。
3.4.4 糖代謝異常 傷后由于急性應激、輸入葡萄糖液體等因素,易出現高血糖,影響預后。
3.4.5 應激性潰瘍 腦外傷后由于下丘腦功能紊亂、急性應激、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可導致應激性潰瘍,甚至出血,輕者僅表現為排黑便,重者可出現嘔血,甚至失血性休克。
3.4.6 癲癇發作,甚至持續狀態 癲癇發作時可導致血壓、顱內壓波動,呼吸異常,機體耗氧量增加,誘發或加重顱內出血,使腦外傷的病情加重,注意防治癲癇,盡快控制持續狀態。
3.4.7 腦血管痙攣 這是顱腦損傷后常見而嚴重的并發癥,決定預后的重要因素,它影響腦血流,使腦循環減慢,導致腦灌注不足,引起相應受累血管供應區腦組織產生缺血性腦梗塞,最終導致死亡。因顱腦外傷而死亡的病例中,發現90%有缺血性腦梗死[4]。
3.4.8 肺部感染 重型顱腦外傷中后期,肺部感染成為主要并發癥和死亡原因。患者因中樞性呼吸功能障礙引起呼吸異常,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排痰功能減弱,尤其是建立人工氣道后,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易出現誤吸而導致肺部感染。
對重型顱腦外傷患者嚴密監測神經系統、生命體征、顱腦影像學、并發癥等情況的變化,及時作出正確判斷,為正確診斷、治療提供依據,分秒必爭地實施有效的搶救治療措施,可降低死亡率、致殘率,提高生存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鄭冬莉.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系統的觀察與評價.西南軍醫,2007,9(5):136-137.
[2] 謝永肖.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15):132-133.
[3] 趙洪洋.神經外科學新進展.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2-54.
[4] Romer B,Bellner J,Kongstad P et al.Elevated Transcranial Doppler flow velocities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cerebral vasospasm or hyperemia.J Neurosurg,1996,8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