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慶
【摘要】 目的 探討鼻塞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與常頻通氣應用對新生兒呼吸衰竭的治療作用。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2006年8月至2009年11月應用N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并與常頻通氣對照的臨床資料。結果 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好于對照組;所有例患兒治療后6 hPaO2與治療前相比明顯上升(P<0.01);PaCO2治療6 h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N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的,非常值得廣大基層醫院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高頻振蕩通氣;常頻通氣;新生兒;呼吸衰竭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06年8月到2009年11月在本院兒科住院的52例診斷為新生兒呼吸衰竭的患兒。其中男30例,女22例。未吸氧時血氣分析PaO2<50 mm Hg和(或)PaC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把這52例患者隨機平分為兩組-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間性別、年齡、體質量及起病情況、病情程度等方面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27例患者采用常頻通氣方法:均經口氣管內插管,均采用美國鳥牌嬰兒呼吸機,起初通氣方式用間歇正壓+呼氣末正壓(IPPV+PEEP),根據原發病、血氣分析結果及病情輕重調整呼吸機參數。一般初調范圍為:Fi02(吸入氧濃度)0.60~0.85,PIP(吸氣峰壓)1.96-2.74 kPa,PEEP(呼氣末正壓)0.29~0.59 kPa(3-6 cm H2O),RR(呼吸頻率)35-45次/min,I:E(吸呼比)=1:1.5~2.0,根據血氣分析及臨床變化調節各項指標,并經皮血氧飽合度(Sa02)監測維持在90%以上。病情好轉后逐漸降低呼吸機參數,當RR<20次/min、血氣結果正常,可改為IMV方式過渡;當Fi02<0.4、RR<10次/min,血氣結果仍在正常范圍,自主呼吸有力,一般情況好轉,則可撤機拔管。治療組27例患者采用NCPAP治療方法:治療儀器為英國產EME M672NCPAP,該儀器有氧體積分數調節(0.21~1.0),通過氧流量調節壓力。有壓力顯示和加溫濕化裝置,初調值吸入氧體積分數為(FiO2)0.5~0.8,CPAP壓力根據病情而定(5~8 cm H2O),選擇患兒合適的頭套及鼻塞固定,當Fi02已達0.8,CPAP壓力>8 cm H2O(0.79kPa)而患兒的Pa02仍在6.67 kPa(50 mm Hg)以下,即給予氣管插管,改用CMV治療。當FiO2≤0.3,壓力≤3 cm H2O(0.23 kPa),且無呼吸暫停發生,即可停用NCPAP,部分病例停機后繼續給予頭罩吸氧。
1.3 療效判定 顯效:機械通氣1 h內,呼吸困難、青紫、呻吟均緩解,PaO2、氧飽和度(SaO2)明顯改善,無需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最終成功撤離撤機;好轉:使用機械通氣1 h內呼吸困難、青紫、呻吟均較使用前輕;無效:使用機械通氣后癥狀無改善 。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用SPSS15.0程序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以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27例患者顯效17例、好轉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2.6%;對照組顯效13例、好轉6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0.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臨床指標變化 所有例患兒治療后6 hPaO2與治療前相比明顯上升(P<0.01);PaCO2治療6 h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非常顯著(P<0.01)。兩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表1。

3 討論
鼻塞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可減輕上氣道和小氣道塌陷,使整個氣道阻力減小,肺泡擴張,肺內氣體容積增加,減少肺內分流,改善通氣/血流比值,進行有效的氣體交換,減少呼吸作功,減輕氣道壓力波動[1,2]。NCPAP還可通過刺激Hering Breuer反射和肺牽張感受器,防止胸廓塌陷,提高膈肌的呼吸功能,增加患兒呼吸驅動力,使自主呼吸變得有規律,故在早產兒呼吸暫停治療中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此外氣泡式NCPAP產生的氣泡可使患兒胸廓在高頻率下震動,達到與高頻通氣相似的治療效果,明顯改善患兒的通氣和換氣功能。EME M672 NCPAP由于采用了先進的NCPAP效應技術,使得系統的反應時間、系統阻力及患兒呼吸作功等指標相比傳統的CPAP系統有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和改進,其適用于超低體重兒(VLBM)的呼吸治療和各種病因導致的呼吸衰竭的治療[3]。本研究通過對52例病例的研究表明,NCPAP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是安全有效的,治療費用相對較低,非常值得廣大基層醫院推廣和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薛辛東,富建華.新生兒常頻機械通氣.臨床兒科雜志,2005,23(11):759-761.
[2] 張蕾,李梅,蘆菲.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06,21(1):26-27.
[3] 于學軍,李進新.NCPAP在早產兒RDS新生兒呼吸治療新生兒呼吸衰竭臨床對照觀察.新生兒科雜志,2004,19(1):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