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飛
【摘要】 目的 探討產前胎心監護對圍產兒預后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擇本院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700例孕婦,從妊娠36周起每周行無應激試驗檢查,根據有無反應,把有反應660例為對照組,無反應40例為觀察組,觀察兩組的新生兒窒息率。結果 本組700例次孕婦無應激試驗檢查中,反應型660例次(94.3%);無反應型40例次(5.7%)觀察組40例中共有18例發生新生兒窒息,其發生率為45%,有1例為重度窒息,1例死產;而對照組660例中僅有9例發生新生兒窒息,且都為輕度窒息,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 孕36周起每周進行產前胎監,發現胎心監護評分異常者及時處理,對降低圍產兒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胎心監護;無應激試驗(NST);新生兒窒息
無應激試驗(non stress test,NST)是最常用的產前胎心監護方法,可使胎兒宮內異常得到早期處理,不會給母兒帶來負擔,又易于施行,可接受性強,是判斷胎盤功能及胎兒狀況的重要指標。本文選擇本院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700例孕婦NST監護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5年5月至2008年5月700例孕婦,產科門診定期檢查,均為單胎妊娠,年齡22~35歲。從妊娠36周起每周行NST檢查,直至臨產。評分>8分為有反應,有反應的產婦每周做胎監1次,直至分娩。評分≤7分的排除胎兒睡眠,孕婦仰臥綜合征,吸煙,使用中樞神經抑制藥等情況,經吸氧后再做20 min,胎監仍評分≤7分為無反應。無反應組需積極處理,盡早終止妊娠。將有反應的產婦設為對照組,無反應的為觀察組。
1.2 方法 從妊娠36周起每周行NST檢查,直至臨產。先向孕婦說明NST的意義,爭取孕婦合作,使之情緒穩定,血壓平穩。監護前避免饑餓狀態及避免使用鎮靜藥。保持室內安靜、通風。孕婦取半臥位或左側臥位,查清胎方位,確定胎心音位置。打開監護儀,調定走紙速度為3 cm/min,將涂有耦合劑的腹壁探頭放置于胎心音區后用彈性腹帶固定。在描記胎心率的同時,孕婦憑自覺有胎動時,手按機鈕在描記胎心率的紙上作出記號。連續記錄20 min為1單位,如20 min內無胎動,再延長20 min監護時間,以等待睡眠中的胎兒醒來,避免胎兒睡眠中的錯判。
1.3 評判標準 反應型:在20 min內,基線變異頻率>6 bpm,伴隨胎動的胎心率加速>3次,每次持續時間>15 s,振幅增加>15 bpm。如果在20 min內沒有胎動及胎心率加速的變化,經觸診或其他方式喚醒胎兒后重復20 min監護而出現了胎動及胎心率加速的變化,仍可診斷為反應型;若在監護的20 min內恰好觀察到頻頻胎動及胎心頻頻加速,而后又呈現胎動停止,胎心率平穩不變,應判定為胎兒醒睡周期明顯,也屬反應型的重要標志;如NST無反應或反應差者經吸氧后恢復反應者仍視為正常。
無反應型:至少監護記錄40 min以上,基線變異頻率<6 bpm,沒有出現胎動或有胎動而無胎心率加速或加速振幅及持續時間達不到反應型的標準,才能進行無反應型的判斷。
1.4 新生兒結局采用Apgar評分法[1],3~7分為輕度窒息,<3分為重度窒息。
1.5 觀察指標 ①胎心監護無反應發生率;②兩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本組700例次孕婦無應激試驗檢查中,反應型660例次(94.3%);無反應型40例次(5.7%)。
2.2 兩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見表1。

觀察組40例中共有18例發生新生兒窒息,其發生率為45%,有1例為重度窒息,1例死產;而對照組660例中僅有9例發生新生兒窒息,且都為輕度窒息,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產婦患有妊娠合并癥、并發癥,新生兒先天畸形或發育不良,以及胎盤功能低下,臍帶異常,羊水異常等都可能導致胎兒宮內缺氧或胎兒對缺氧的耐受性降低,引起胎心率的改變。傳統的胎心聽診法雖在臨床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聽診無法獲得連續的和詳細的資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性。胎兒電子監護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胎兒外監護方法之一,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是實時反映胎兒生物物理活動的主要指標之一 。從孕24周開始,胎兒出現胎心率變異功能,隨妊娠的發展,胎心率呈一定幅度的擺動,主要由交感和副交感2個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維持胎心率于120~160次/min動態變化。當外界刺激如聲音、宮縮等,血液內氧、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及血壓波動,均可通過各種相應的感受器傳到調節中樞引起胎心率的變化。而大腦皮層對胎動和睡眠功能作出相應反應。胎動時心率加速,變異性增加,而睡眠時則相反。但在28周前30%以上胎兒尚未建立起成熟的缺氧應激的心率變化,研究發現,28~30周的胎兒在胎動后出現胎心率增加。研究還發現,妊娠30周前胎兒宮內死亡發生概率基本穩定在l‰左右,胎兒在妊娠30周前出生的死亡概率和中、重度殘疾發生概率均超過15%:在對產前監護預測胎兒死亡的假陽性率進行分析后提出,在妊娠32周后啟動胎兒監護既可較好地。
NST己廣泛用于產科臨床來監測胎兒宮內安危,若有正常的基線變異和胎心加速則意味著胎兒神經系統對胎心率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胎心儲備功能良好。若胎心基線變異持續減少或消失,監測時間大于30~40 min,超過胎兒正常的生理性醒睡周期時,常提示胎兒宮內缺氧,尤其是胎心無加速甚至出現減速者常提示胎兒處于危險狀態。NST的主要目的是預測胎兒宮內缺氧狀態或測試胎兒對缺氧的耐受能力,其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判斷的金標準是胎兒出生后有無新生兒窒息或有無酸中毒。
本研究將產前胎心監護評分與新生兒結局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表明有反應組新生兒結局良好,無反應組新生兒結局較差,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達45%。故孕36周起每周進行產前胎監,發現胎監評分異常者及時處理,對降低圍產兒死亡率有重要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肖鳳珍,趙玉.產前胎心監護與新生兒結局的關系.基層醫學論壇,2005,9 (12):1149-1150.
[2] 楊亞洲,王滟.產前胎兒監護.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