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秋 劉培良 袁 龍
本研究對2005-2008年的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NIDDM)首發高血壓(HP)患者50例進行動態血壓監測(ABPM),觀察24 h的血壓變化及晝夜節律并探討與糖尿病病程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NIDDM伴首發HP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40~74歲,平均(58.7±8.1)歲,糖尿病史2~10年,平均(4.7±1.9)年。
1.2 診斷依據 NIDDM WHO診斷標準。HP按WHO和國際高血壓學會聯合制定的高血壓標準。
1.3 ABPM參數正常參考值參照1995年張維忠等[1]推薦的暫行動態血壓參數正常參照值標準:24 h動態血壓均值<17.3/10.6 kPa(130/80 mm Hg),白晝均值<18.0/11.3 kPa(135/85 mm Hg),夜間均值<16.6/10.0 kPa(125/75 mm Hg),夜間血壓下降率≥10%。
1.4 方法 采用無創性攜帶式血壓監測儀(美國Accutracker Ⅱ),測壓間歇為30 min,監測結束后用Accutracker Ⅱ數據分析儀提供有效監測次數、監測時間和血壓值。統計分析以下動態血壓參數指標:①24 h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24 hSBP,24 hDBP);②白晝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dSBP,dDBP);③夜間平均收縮壓和舒張壓(nSBP,nDBP);④血壓負荷值,即監測過程中SBP>18.6 kPa(140 mm Hg)或DBP>12.0 kPa(90 mm Hg)的次數百分率;⑤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即(白晝平均血壓值-夜間平均血壓值)/白晝平均血壓值。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與糖尿病病程的相關性分析用直線回歸及相關性分析。
2 結果
2.1 24 h動態血壓和心率變化 見表1。

2.2 24 hSBP (147.2±8.6) mm Hg(1 mm Hg=0.133 kPa)(50例均>130 mm Hg,占100%),24 hDBP (87.7±9.4) mm Hg(38例>80 mm Hg,占75%),24 hSBP及24 hDBP均>130/80 mm Hg 38例,占75%,24 hSBP>130 mm Hg而24 hDBP<80 mm Hg12例,占25%;dSBP (148.8±8.0) mm Hg,dDBP (88.1±10.7)mm Hg,nSBP (143.4±11.4) mm Hg,nDBP (83.3±10.9) mm Hg;SBP負荷值(90.5±15.7)%,DBP負荷值(66.5±29.8)%;24 h平均心率(73.3±11.7)次/min。
2.3 20例中,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10%42例,占85%,夜間血壓下降率≥10%8例,占15%。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與NIDDM病程直線回歸與相關分析結果:Y=15.800-1.988X,r=-0.708,P<0.01。結果表明,NIDDM病程與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成負相關。
3 討論
近年來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壓患病率明顯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易患高血壓的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2]:①遺傳影響的共同內在聯系(如肥胖、血脂異常);②高血糖狀態:高血糖不僅促進鈉重吸收增加,血漿滲透壓增高,循環血容量增加,且長期高血糖可引起細胞外基質過分產生和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導致血管收縮性增強并加強糖尿病性血管所特有的動脈粥樣硬化;③胰島素抵抗及高胰島素血癥,促進鈉的重吸收;④交感神經活性增加;⑤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異常;⑥腎臟病變等。以上各因素在糖尿病及高血壓發展的病理生理中起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發現,大多數患者24 hSBP及24 hDBP均>17.3/10.6 kPa(130/80 mm Hg),提示NIDDM伴HP時,收縮壓及舒張壓均受影響。
通常情況下,ABPM顯示血壓具有一定的晝夜節律,這種血壓的正常動態波動有賴于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調節。夜間血壓下降率是反映血壓晝夜節律變化的指標,正常值≥10%。本組大部分(85%)患者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10%,即血壓的晝夜節律消失,且夜間平均血壓下降率與糖尿病的病程呈負相關,即病程越長,血壓的晝夜節律變化更不明顯。糖尿病往往伴有體位性低血壓、心動過速、瞳孔改變、泌汗異常、胃排空延遲、腹瀉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動態血壓的晝夜節律消失可能是糖尿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一種表現。
已有文獻報道,夜間血壓水平對心、腦血管的影響比白晝和總體血壓水平更為重要,較低的夜間血壓對心腦血管有保護作用[3]。當血壓晝夜節律減弱、消失或異常,即夜間血壓增高時,必將造成器官受損,功能障礙,心、腦、腎血管事件發生增多。因此,血壓晝夜節律異常與預后有關。NIDDM伴HP患者是否以后發生心、腦、腎血管事件增多,尚待大規模前瞻性研究證實。
參 考 文 獻
[1] 張維忠,施海明,王瑞冬,等.動態血壓參數正常參考值協作研究.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5,23(5):325.
[2] 潘長玉.糖尿病與高血壓.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3,9(4):243.
[3] 龔蘭生,劉力生.血壓晝夜變異節律及臨床意義.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4,22(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