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寶
觀察兩種濃度羅哌卡因用于頸叢阻滯的臨床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50例,ASAI~II級成年患者,男19例,女31例,年齡18~56歲,體質量45~62 kg,擇期手術種類包括甲狀腺癌切除術或甲狀腺結節性腫大行次全切除術。術前檢查均無嚴重呼吸循環系統疾病及嚴重的肚腎疾病。
1.2 麻醉方法 采用隨機雙局法;由專人配制好兩種局麻藥,分別為0.2%羅哌卡因20 ml(標鑒A)和0.375%羅哌卡因20 ml(標鑒B)。50例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每組25例。術前30 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地西絆10 mg。入手術室后取平臥位由專人負責頸叢阻滯操作和注藥(操作者不清楚所用局麻藥濃度)。手術橫突“一點法”深叢注入局麻藥6 ml,退至皮下行頸淺叢阻滯4 ml,另一側行頸淺叢阻滯6 ml。靜脈輔助用藥均為雙側頸叢阻滯注藥后5 min常規給予氟哌利多2.5 mg和芬術尼0.05 mg靜脈注射。
1.3 觀察指標 起安全時間,阻滯安全時間。麻醉效果:優,手術過程中無痛,安靜配合且無需追加其他輔助用藥;良,手術中有牽拉痛,單次追加其他輔助用藥;差,手術中鎮痛不全,需多次追加其他輔助用藥或改行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術。手術結束時能否抬頭,并發癥,監測并記錄麻醉過程中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和呼吸頻率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單因素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以χ2檢驗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病種及手術時間等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麻醉起效時間:A組(6±1.6)min,B組為(5.5±1.3)min(P>0.05)。阻滯完全時間:A組為(12.0±2.6)min, B組為(11.5±2.3)min(P<0.05)。
手術結束時能抬頭的患者數:A組為19例,B組為10例(P<0.05)。
麻醉效果:A組優良率為90%,B組為9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并發癥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1)麻醉過程中心率、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動脈壓和呼吸頻率等監測參數變化兩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3 討論
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的釀胺類長效局麻藥,在較低濃度時表現為“感覺和運動神經分離”,臨床上用于外周神經阻滯時其濃度經常是0.375%[1],但手術結束時由于留存在部分運動神經受阻滯,患者往往感到抬頭無力。臨床研究提示,羅哌卡因用于硬膜外術后鎮痛時最低有效鎮痛濃度是0.2%,但這濃度羅哌卡因用于外周神經阻滯和外科手術時的臨床效果尚不明確。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種濃度的羅哌卡因用于頸絲阻滯時,起效時間,阻滯完全時間和麻醉效果優良率等方面兩組差異均無顯著性,都能達到滿意的麻醉效果。手術結束時能抬頭的患者數,A組明顯多于B組,說明0.2%羅哌卡因用于頸叢阻滯時對運動神經的陰滯程度較弱,而且受阻滯的時間較短,手術結束時患者可以減輕頭頸部的沉重感,提高麻醉恢復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韓非,修萍,李文志,等.相同濃度羅哌卡因與面比卡因用于頸神經叢阻滯的比較.臨床麻醉學雜志,2004,20:4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