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吉梅 王 巖 禹桂賢 朱延輝
【關鍵詞】 內翻性乳頭狀瘤;內窺鏡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是鼻腔、鼻竇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屬上皮源性良性腫瘤。但其特殊的生物學特性使其具有一般良性腫瘤不同的鮮明特點。它具有破壞性生長方式、高復發性,極易惡變,有5%-15%的惡變率。發病率約占鼻腔和鼻竇腫瘤的0、4%~4、7%[1]。隨著鼻內窺鏡技術的發展,以往一些經典術式正在悄然改變。自2002年3月至2008年6月我院采用鼻內窺鏡下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治療22例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2例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齡40~75歲,平均56.8歲。其中單側19例,雙側3例。其主要臨床癥狀:單側鼻塞16例,涕中帶血6例,嗅覺減退4例,頭暈、頭痛15例,膿涕20例。腫瘤外觀呈淡紅荔枝樣15例,灰白乳頭狀7例,基底廣,表面不平,質較硬,觸之易出血。鼻竇內窺鏡檢查:腫瘤位于鼻腔外側壁13例,下鼻甲8例,中鼻甲2例,鼻中隔2例。術前冠狀位+軸位CT掃描,腫瘤累及篩竇6例,累及上頜竇16例。所有病例均病理確診為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對該組病例進行臨床分期,Ⅰ期4例,Ⅱ期16例,Ⅲ期2例。
1.2 手術方法 術前根據CT、鼻腔及鼻竇內窺鏡檢查,明確病變部位及范圍,根據鼻內翻性乳頭狀瘤臨床分期選擇不同術式:Ⅰ期、Ⅱ期病變行表面麻醉加局麻手術,術中切除鉤突、篩泡、鼻內窺鏡下看清腫物基底,應用動力刨削刀頭及電凝將腫物完整切除及可疑病變組織。累及鼻竇者,行鼻竇開放后將腫物徹底切除,腫瘤位于中鼻甲將中鼻甲部分或全部切除,電凝止血處理創面,術后用膨脹海綿填塞,24~48 h分次取出鼻腔填塞物。
2 結果
應用鼻內窺鏡手術治療鼻腔及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復發率在0~33.3%。對該組15例患者隨訪2年,2例復發,行2次手術。10例頭痛癥狀緩解。2例嗅覺恢復。12例半年內術腔上皮化,至今無復發。
3 討論
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好發于鼻竇的以上頜竇和篩竇最為常見,鼻腔多發生在鼻腔外側壁及鼻中隔。傳統手術方式分為柯陸氏手術及鼻側切開手術,手術切除容易復發,復發率在10%~71%。由于手術損傷大,出血多,鼻腔功能被嚴重破壞,常有鼻腔干燥等并發癥。術后面部遺留瘢痕,深部病變不易觀察而增加復發機率[2]。
近幾年來,隨著影象技術及鼻內窺鏡的廣泛開展及技術的不斷提高,鼻內窺鏡下診斷及治療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組22例患者應用鼻內窺鏡處理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病變時,能夠準確判斷腫瘤的范圍,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同時能最大程度地保護鼻腔的正常黏膜和結構,保護鼻腔的功能。手術切除病變徹底,能夠清晰準確地處理上頜竇及篩竇等鼻竇的病變。應用動力刨削系統及電凝處理病灶,術中出血明顯減少,手術后并發癥少,減少腫瘤的復發率。
鼻內窺鏡用于鼻腔及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的診斷及治療,具有以下優點:①放大作用,視野清晰,可清楚地觀察到腫瘤的發病部位,便于徹底切除;②術中損傷小,配合電凝出血少,局部施行骨骼化,可盡量地保留鼻腔功能。反應輕、恢復快;③術后面部不留瘢痕,患者易于接受;④術后換藥方便,復查時可清楚地觀察術腔。鼻內窺鏡下鼻腔、鼻竇內翻性乳頭狀瘤切除術尤其對早期病變及中期病變療效滿意,可完全取代傳統的鼻側切開術,對有骨質破壞及臨近器官受侵的晚期鼻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可采用鼻側切開鼻內窺鏡輔助手術,完整徹底地切除腫物。
參 考 文 獻
[1] 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2007:196.
[2] 郭朱明,董明敏.鼻內翻性乳頭狀瘤的臨床分期與術式選擇.臨床耳鼻喉雜志,2003,17(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