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劉麗艷
2005年8月31日15:00時,某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該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報告:該園區發生氨氣泄露事故,有部分勞動者住院治療。接到報告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立即組織職業衛生監督員及職業衛生醫生到事故現場及醫院進行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1基本情況
事故發生于早08:00時左右,位于某市的沙棘制品有限公司(已停產三年)的廢舊制冷設備在火焊切割過程中,殘留的氨氣泄漏,當時氨氣不斷地從切割口向外冒出,白色刺鼻的煙霧彌漫現場。 2名切割工人在短時間內吸入一定濃度的氨氣而發生氣緊、咳嗽、胸悶、眼鼻咽刺痛等癥狀被緊急送往醫院。而與該公司一墻之隔的某商貿有限公司位于氨貯罐的下風側,當時有9名工人正在裝卸啤酒,公司二樓辦公室有5名。在不同程度地接觸后出現頭暈、流淚、咳嗽、咽癢、惡心、嘔吐等癥狀,發生泄漏20 min后消防隊趕到事故現場,佩戴防護面罩輪番進入氨氣罐現場,用水噴灑一個多小時,才將事故現場泄漏的氨氣控制住。
2 臨床資料
16例患者中男14例,女2例;入院時均有頭暈、流淚、眼刺疼、咳嗽、咽癢、惡心、嘔吐等,胸部聽診3例可聞及濕啰音,13例兩肺呼吸音粗。胸部X線呈肺紋理增強,有散在的斑片狀。根據《職業性氨中毒診斷標準》(GBZ214-2002)和臨床醫師會診為職業性輕度氨中毒。立即給予吸氧,靜滴地塞米松加10%葡萄糖液,霧化吸入地塞米松和4%碳酸氫鈉溶液,口服解痙止咳鎮靜抗炎等藥物治療。經過治療,患者癥狀逐漸好轉,與9月20日之前陸續治愈出院。
3 討論
氨在工業上可用作制冷劑,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具有辛辣刺激性臭味的氣體,加壓易液化成為液態氨,易溶于水形成氫氧化銨,呈弱堿性,氨有強烈的刺激性和腐蝕性。急性事故易造成氨中毒和氨刺激性反應。本次氨中毒事故的原因有以下幾點:①高毒作業現場沒有警示標識,切割工人違反有害氣體處理的程序和操作規程,以及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缺乏預見性;②從事有中毒危險的操作,未佩戴防毒面具或口罩;③高毒物品場所未安裝警報裝置,使事故發生時現場和周圍人員不能及時得到報警快速離開事故現場。這起事故提醒我們,應加強勞動衛生監督執法,加強勞動衛生安全教育;加強企業管理者的責任意識,提高對職業中毒的認識,對從事職業危害的職工,進行崗前、崗中培訓;嚴格遵守各項安全操作規程,懂得嚴格執行工藝紀律的重要性,提高應知、應會和處理事故的能力。 控制和消除類似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