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樹榮 楊予敏 毛瑞君
【摘要】 目的 總結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特征和護理要點。方法 針對不同病情采取積極全面的急救、觀察和護理。結果 100例患者中78例治愈,19例好轉,3例轉外科手術。結論 精湛的技能,認真細致的觀察護理,可有效的控制出血及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 上消化道大出血;觀察與護理
將本院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并發周圍循環衰竭100例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55例,女45例,年齡27~72歲,平均45.8歲;消化性潰瘍30例(30%),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25例(25%),急性糜爛性出血性胃炎30例(30%),胃癌10例(10%),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引起的上消化道大出血4例(4%),其他1例(1%)。
1.2 臨床表現及治療
1.2.1 消化性潰瘍出血 如出血量少,表現為少量黑糞,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因血液返流入胃腔引起惡心、嘔吐,而表現為嘔血為鮮紅色,量100~200 ml,黑糞300~500 ml,伴有頭暈、心慌、乏力、上腹不適,大汗暈厥全身濕冷脈博細弱,HR>100次/min,BP<80/50 mm Hg,給予止血、輸血、補充血容量,生長抑素應用,3~5 d無嘔血,大便轉黃。
1.2.2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臨床表現為出血量大,不易止血,嘔血為鮮紅色,量500~1000 ml,同時伴有不同程度黑便,出現頭昏、心慌、乏力、血壓下降、心率增快,有周圍循環衰竭,有肝病病史,診斷明確,給予止血,生長抑素應用,無嘔血,5~7 d大便轉黃,如反復大量嘔血,給予三腔兩囊管壓迫止血,12 h放氣觀察,48~72 h無活動性出血,拔除三腔兩囊管。
1.2.3 胃癌患者體質消瘦、貧血、出血、不能進食、上腹部持續性隱痛、惡心,出血量少于100 ml,無嘔血,有黑便出血量大于500 ml,可表現為嘔血,為鮮紅色,嘔血后上腹疼痛減輕、惡心消失,應用止血輸血,補液治療效果差,可再次嘔血,為鮮紅色,每次量500~1000 ml,急診胃鏡可確診胃癌。
1.2.4 賁門撕裂傷患者先有惡心,隨后劇烈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嘔吐后嘔血,為鮮紅色量500~1000 ml,一般認為止血后的再出血發生在48 h內之后,如無新誘發因素,一般很少出血,如患者出現反應遲鈍,上腹不適,嘔血500~1000 ml,留置胃管,抽出鮮紅色血液300 ml,伴有周圍循環衰竭,HR>120次/min,BP<80/50 mm Hg,經內科治療休克不能糾正,急轉外科手術。
2 護理
2.1 迅速補充血容量 快速建立2條靜脈通道,及時補充血容量,盡快配血,必要時可先輸入平衡液、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漿代用品,但在24 h內右旋糖酐用量不宜超過1000 ml,及早輸血,以盡快恢復和維持血容量及改善急性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肝硬化患者應及早輸新鮮血,因庫血含氨量高,易誘發肝性腦病。床旁準備好急救藥品及設備,在輸液、輸血過程中嚴格執行三查七對,酌情調整滴速,避免急性肺水腫發生。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以利嘔吐物、分泌物排出,必要時幫助及時清除,防止窒息。出血量大者下肢抬高30°,保證心腦供血。確保有效吸氧和心電監護。
2.3 積極止血 遵醫囑應用止血藥物,常選用血凝酶、奧美拉唑、奧曲肽、生長抑素等,根據藥物的性質合理調整輸液速度。同時嚴格觀察輸液部位有無液體外滲,以防組織壞死。
2.4 三腔二囊管的護理 置管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神志、脈搏、呼吸、血壓變化,經常檢查三腔管有無滑脫,定期抽吸胃內容物,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和量,判定出血是否停止。置管24 h后放出氣囊氣體15~30 min,以免局部黏膜受壓時間過長糜爛壞死。及時清除鼻腔、口腔分泌物并囑患者切勿咽下,以免誤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一般置管3~4 d,若需從胃管內注入藥物或流食時,在注藥前后應向胃管內注入少量溫開水,以保證藥物全部進入胃內及防止管道堵塞。
2.5 加強基礎護理 失血性休克患者循環衰竭、四肢厥冷,大量輸血、輸液也可促使患者體溫降低,因此要注意全身保暖,用熱水袋時應防止燙傷。同時做好口腔及皮膚護理: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潔口腔3次,以清除口腔腥臭,防止口腔感染。每次便后用溫水擦洗肛周,保持床褥清潔平整干凈,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室內定時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減少惡性刺激。
2.6 飲食護理 患者有惡心、嘔吐或活動性出血時應禁食;對少量出血無嘔吐者可進溫涼無刺激流食,出血停止后改為半流,逐步轉為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飲食,少量多餐,盡量不吃生硬粗纖維食物,易細嚼慢咽。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應限制鈉和蛋白質的攝入。
2.7 心理護理 患者出現嘔血黑便時,情緒非常緊張,護士盡可能陪伴在患者身邊并予以心理安慰,幫助解決各種思想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情緒穩定,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尤其在搶救過程中,護士應沉著冷靜,做到忙而不亂,盡量減輕患者緊張情緒。
3 結果
通過上述觀察、護理,患者出血停止,提高了治愈率。本組中78例治愈,19例好轉,3例轉外科手術,總有效率97%。
4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的內科急癥。其病情發展急驟,變化快,極易造成循環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要加強監護、觀察血壓、心率的變化;積極治療、補充血容量、輸血、輸血漿、開壓、止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糾正低血容量休克,維持有效循環血量。判斷出血部位,為手術爭取時間;檢查急診胃鏡,及早判斷出血部位是至關重要的,針對不同部位的出血,采取不同的治療護理措施。如能及時就醫診治,醫護人員豐富的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能,嚴密的觀察搶救和精心護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病情朝著良性方向發展,減少并發癥,提高搶救成功率。
參 考 文 獻
[1] 尤黎明.內科護理學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49-250.
[2] 趙盤珠.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體會.中國醫藥導報,2007,4(29):134-135.
[3] 于階平,沈志祥,羅和生.實用消化病學.科學出版社,1999:504.
[4] 孫姣松.上消化道出血86例護理體會.貴州醫藥,2007,31(9):860.